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30 02:41:20

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178-01

摘要:民事检察监督是检察权在民事法律监督方面的具体体现。回顾20年的司法实践经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维护司法公正、预防和减少司法腐败、维护民事诉讼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立法上规定的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民事检察监督工作遇到的许多问题和困难日益凸现出来,客观上限制了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权。

关键词:民事检查监督 民事诉讼 抗诉 冲突

一、民事检察监督的概念

所谓民事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对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活动或处理民事案件中所进行的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种监督是基于法律监督权而产生的,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直接作用于民事裁判权。

二、民事检查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上的缺陷

新施行的《民事诉讼法》着重解决的是“申诉难”、“执行难”的问题,虽然也涉及到检察监督的修改,但呼声较高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公益诉讼以及对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民事调解监督、同级监督、检察建议等内容未纳入此次修改之中。这种立法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民事检察监督的司法实践,具体体现在:

1、监督的方式“事后监督”手段单一,检察监督还存在着空白区域

检察监督的立法本意应该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而这种单一的监督手段明显与立法本意不符。这既不利于检察机关收集证据,也不利于发现和纠正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不利于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导致全方位的监督无法实现。

2、监督时间滞后,检察机关的抗诉期限没有规定

第一,《民事诉讼法》将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时间规定为判决、裁定生效以后,从监督的时间上看是“事后监督”。而对于尚未生效的判决、裁定以及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行为,即使检察机关发现错误,也只能等待裁判作出并发生法律效力后,才能通过抗诉的方式行使监督权,这无疑导致了法院司法资源的浪费,并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法律的及时保护。

第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是判决、裁定生效后两年,超过两年不得提起再审,很明显它没有对检察机关的抗诉限定一个期限。于是出现了当事人在判决、裁定生效的两年内没有向法院申请再审,通过检察机关可以获得再审机会的情况。

3、监督范围有限,抗诉标准更加狭窄

《民事诉讼法》将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范围仅规定为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而对于与判决、裁定具有同等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却未规定可以抗诉。同时,对民事执行程序也未规定可以抗诉。此外,检察机关行使民事检察监督权的范围仅被限定在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而在民事实体活动以及民事法律实施的其他方面的监督未予规定。

4、监督力度不足

《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有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力,但缺乏实现监督权的具体手段和程序的保障性规定。同时,《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对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但这只是应然的规定,毕竟法律监督职能的最终实现要依赖于被监督机关的认可程度。此外,现有法律亦缺乏如何接受检察机关监督和不接受监督的法律后果的规定。这种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导致了实践中监督力度不足、监督效果不佳的局面。

(二)检察院和法院在民事检察监督上存在冲突

1、理论上的检法冲突

从法院的角度来讲,认为民事检察监督违反诉讼的基本法理。因为诉讼中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具有不确定性,而检察机关无视这一客观事实,陷入了一个案件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答案的错误理念。其次,法院认为民事检察监督会动摇民事诉讼的平等对抗性,不符合程序公正的要求。再次,法院认为会损害审判独立。审判权独立要求排除任何外在权力的干涉,而检察监督是一种强有力的要求法院修改已经作出的裁判的权力,必然构成对审判独立的损害。①

从检察院的角度来讲,人民法院审判权的运作不能靠其自身的力量达到完善,它和其它国家权力一样需要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种制约和监督作为一种制衡和约束机制,旨在建立科学的诉讼结构,防止和纠正诉讼上的各种偏失和错误,从而实现诉讼公正。②另外,近些年来,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民事案件,有很多被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后改判,这说明法院也认为原审裁判是存在错误的。

2、实践中的检法冲突

我国现行立法对民事检察监督的规定十分概括宽泛,为解决该制度操作性规范欠缺的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对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程序和行为予以规范。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民事检察监督问题也作了数个司法解释,而这些司法解释的目的不是配合监督活动,相反大多数是弱化民事检察监督对法院审判活动的影响,压缩民事检察监督的空间。

司法解释的差异和矛盾,转化到实践中表现为法院系统对民事检察监督采取限制抵抗的态度,给民事检察监督设置重重障碍。为扭转这种受阻的态势,检察机关不断的采取强化诉讼监督的措施予以反攻。审、检机关从各自的认知及部门利益出发进行的实践抗衡,在造成审判权与检察权的高度紧张关系的同时,给当事人留下了检法两家各自为政、相互对立的印象,产生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③

三、结语

在一个法治逐步提高的国家,民事法律纠纷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纠纷,民事法律现象也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法律现象,民事法律审判也成为最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民事检察监督势必会成为最主要的法律监督方式。尽管这种法律监督方式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但其存在的价值却是不容否定的。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使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具有可操作性,将是我国民事立法和实践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注释:

[1]蔡洁,习丽嫔.论民事检察监督中的检法冲突及检法关系的合理平衡[M].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六十年专论,2009年卷.

[2]陈桂明.民事检察监督之系统定位与理念变迁[M].政法论坛,1997年第1期

[3]王学成,张和林.民事检察监督乏力关系的冲突与和谐――兼论和谐社会视角下民事检察法律关系的转型[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上一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浅析 下一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