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通融

时间:2022-09-30 02:28:39

[摘要]新课程倡导各学科间的互相渗透,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本文就美术教学中有机地融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进行探讨,以此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基础教育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艺术性 科学性 全面发展

纵横交错的钢架结构、科学的力学原理编织出了一个造型优美令世人瞩目的“鸟巢”――国家体育中心主体建筑。这一建筑体现了艺术审美与科学原理的完美融合。众所周知,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讲究理性,一个崇尚感性,殊不知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竟会产生如此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跨越美术学科界限的“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核心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探究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跨学科学习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指挥棒已指明了美术与多学科的融合会产生1+1>2的学习效果,其中美术与科学的整合更是备受关注。

一、艺术与科学的渊源交融

人类最初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谁可以否认我们祖先制出的石器工具是造型艺术与技术进步的组合?著名的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是一例典型的艺术与科学携手合作的传世佳作。侍女持灯蹲坐状的造型惟妙惟肖,更令人惊叹的是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侍女中空的衣袖和身体,把灯具燃烧的烟尘吸人腹中,可见古人的非凡智慧。

纵观人类的发展,从石器、木器、陶器、青铜器到现代的合金器皿,从万里长城、比萨斜塔、埃及金字塔到现代摩天大楼,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科学与艺术的辉煌结晶。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许多科学发明从艺术的灵感和想象中受益,而艺术又从科技发明中得到支持和启发。我们既需要严谨的、理性的科学思维,也需要形象的、富有美感的艺术创造。钱学森对科学与艺术做了精辟的总结:“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与艺术分了家,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二、美术教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渗透

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由分科过细带来的弊端所造成学科间的割裂渐渐被美术新课程中的“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所弥补。美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交融、有机组合,正帮助学生统整地来认识世界,综合地学习知识。

1利用美术教材资源,拓宽科学视野

美术学习仅仅是停留在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吗?我们的学生仅仅会画些花花草草、人物景物……就达成教学目标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新课改已把美术学习推到了美术文化学习这一个层面上来了,因为美术基础教育需造就的是具有美术综合素养的人才。综合素养,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美术文化知识与技能这一类的人文素养,还需要广博的科学素养。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重视军体、道德、智慧和审美这种较全面的教育。自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后,人类就开始在自己的教育中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予以积极地追求。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实际上就是对人实行一种真正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美术教学应体现学科特点,但如果只关注学科特点而忽视其他知识的综合渗透,往往会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产生缺憾。例如课例《来画虫》,观察分析各种昆虫的外形特点,学习用绘画技法来描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另外,昆虫的基本特征,它们的拟态、保护色、警示色等也都是本课的知识点。教学中,部分学生的错误生活经验让他们误认为蜘蛛是昆虫。如果只重视绘画技法的学习而忽略这个自然科学知识点的学习,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头脑中也许会很长时间留有这个错误的概念,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材编排不仅注重人文性,还十分重视科学性。纵观苏少版美术1-12册教材,涉及了许多科学知识。如《机器人小伙伴》,学生不仅能学习机器人的发展史,还能了解各种机器人在社会各领域的特殊作用。《向动物朋友学习》渗透了仿生学的知识,大量的图例让学生知道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动物的启示。还有《我设计的飞机》、《世界地球日》、《海洋动物》、《自然现象》……这些课例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有物理知识也有生物知识,有环保知识也有机械知识,为学生在艺术学习的同时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构建了一个统整的学习平台。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渗透的思维方式。当艺术的直观形象思维与科学的抽象逻辑思维互相融合与补充,无疑会构建出信息多样、活力无穷的创造性思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就是凭借了直觉和大胆的想象,并结合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知识证实了这个发现。

好奇心、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是紧密相连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美术与科学整合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寻找美术与科学学习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喜欢质疑、学会提问、设法解疑,在问题情境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苏少版美术第6册《自然现象》是一节绘画练习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问题隋境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你知道有哪些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它们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怎样来描绘这些景象呢?用什么绘画形式比较好?……在浓厚的问题氛围中,学生分析、讨论,并借助课外读物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而激发创作灵感:有的用颜料大胆涂抹出火山爆发时天空中火光交织的恢宏场面;有的用油水分离法描绘出火山熔岩在山石中涌动的场景……

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兴奋点。火山爆发只是自然现象的一种,但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起后,就能创作出如此多的灵动的有创造性的作品来。

3.鼓励探究实践,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相连的。艺术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更需要通过实践创作来显现这种思维;科学也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论证创新的理念。

在美术学习中,同样需要这种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操作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启动思维、乐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学习《鸟与家禽(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塑料瓶、废纸团等做成了鸟的身体,然后用铅丝缠绕成双脚。如何让双脚支撑起鸟的身体,这是作品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学生遇到的一大困难。这时教师的帮助指导应该有一个延迟性,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可作小提示:调节一下两脚的重心、检查一下身体是否过大、铅丝是否过细、试试改变一下两腿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忙着动手帮助学生,而是给予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让学生自己来实践,自己来排除问题,养成一种科学的探究精神。在这种操作氛围中,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意识会渐渐养成。

n程整合是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渗透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寻找更为合理的方法、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汤圆里的家乡味 下一篇:为儿童构建书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