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指导 彰显个性

时间:2022-09-30 02:10:23

灵活指导 彰显个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习作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一条重要的渠道,但“怕写作文”一直是学生心里的一个症结。如何消除这种心理?从小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树立学生乐写、想写的信心?让学生的习作内容更具个性?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鼓励写句,奠定习作基础

教师应该像对待刚学步的孩子那样,用鼓励的、欣赏的、宽容的态度来指导学生的习作,正如课标所要求的那样:“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会用简单的标点符号。”要从儿童实际水平出发,难易适度,激发学生的写话热情。如:在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可以要求学生用拼音做“拐杖”,每天学写一句话,练习写一句完整的话。并指导学生准备一本写话本,写每天发生的事,写自己的心里话,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练习,还可以写写自己心爱的玩具,喜欢看的电视,或喜欢吃的水果等,教师应该及时耐心地批改。在写话中,不提具体要求,只要“对写话有兴趣,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是喜欢写话。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要让学生试着模仿书中的句子写话,如一位学生模仿《小池塘》一文写道:“鱼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鱼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进入二年级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写话基础,这时,可以让学生用汉字加拼音的方法来去写几句通顺、完整的话,练习把意思写清楚、写具体,基本会使用逗号和句号。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习作的愿望,迈出表情达意的关键一步。

二、编排游戏,培养习作兴趣

孩子们天性好动,教师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能尽情地玩耍,如果教师限制他们不许动,这样表面上看只是限制了孩子的不安全行为,实质上却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这显然对于培养孩子的生活体验是不利的。其实习作就是把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根据学生特点,有一个吸引他们的好办法,那就是编排游戏活动。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当他们在科学的、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了乐趣的时候,再请他们写一些相关的篇章就不难了。

三、保护童心,培养习作个性

俗话说“童言无忌”,学生作文常常出现一些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不合常理的句子,虽然稚嫩、可笑,但作为教师,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要细心呵护,加以培养。一名学生写道:“爸爸的啤酒肚真大、真圆,像一个大西瓜,又像一个充满气的大气球,好像手一摸上去就会爆炸一样。嗨,爸爸,你不能再胖了,真该减肥了!”

对于这样的作文,教师除了从心底发笑外,也为对学生奇特的描写暗暗叫好。这些饱含小作者感彩的东西,更需要教师的培植与呵护,才能让孩子释放他们的个性与灵气。而教师毫不吝啬地赞赏,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写话也就成了他们每天一道“特殊的佳肴”。

四、畅写活动,彰显饱胀的情感

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是高涨的,心里是激动和兴奋的,这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此时的心理,并及时进行写作诱导,学生将会进入写作的最佳境界。一次,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歌唱祖国”的歌咏比赛,经过两个星期的认真排练,学生穿着漂亮的服装来到操场上进行比赛。说实话,这班学生,特别是有几个男孩子协调性较差,唱歌老跑调,不跟节拍,想要夺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没想到在比赛时或许是学生出奇的认真,竟拿了个冠军,这下学生的高兴劲儿可真的难以形容了。回到班级后,大家看着第一名的奖状,个个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时老师说:“是不是心里特别的高兴?心里有很多话要说?(一双双小手马上举了起来)那你们就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立即拿出本子认真地写了起来,不一会儿,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出炉了。“我站在舞台中间,看到那么多眼睛盯着我,紧张得感到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当老师说我们班得了第一名后,同学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又是拍手,又是跺脚。”“老师脸上也笑开了花。”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吐露的是孩子们得奖后真情实感,这时学生写的文章情真意切,感情真挚,话语如开闸的流水,一泻千里。

五、拓展教材,培养习作的灵性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人潜移默化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依葫芦画瓢”中,感受作者潜心写作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新课程实验教材所选的优秀的作品,语句优美,有一定的思想和内涵,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点,非常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所以,作文的起步教学,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模仿,但模仿并不是学生机械照搬,只有能使模仿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才是有效的、有用的模仿。书本中精选的一些童话故事、优美的诗歌等或寓意深刻,有的富有想象的空间,有的留有悬念,可以结合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课文教学的空白点,结合文本发挥学生的想象,也是一种写话训练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写话时既可以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又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

上一篇:联想“高效” 立足“有效” 下一篇:寻完形填空之巧法,提综合语言运用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