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式泛读与探究式精读相结合

时间:2022-09-30 12:44:24

精读与泛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对于大量的阅读对象来说,泛读则为海纳百川,精读则为细饮一瓢;而对于某一具体文本来说,泛读与精读是阅读中不可分割的阶梯式延伸。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以泛读为发展教学的基础,以精读为深化提高的桥梁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量与面的拓展,泛读先行。在泛读中可偏重个性化阅读,但还应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的丰富性。另外有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泛读指导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具体实践中,我先广泛了解学生的阅读趣味,在学生中征集阅读书目,比如“我推荐给大家的几本好书”,提出推荐理由。“我读我书”,接近学生的喜好。教师进行充实,体现一定的倾向性。其次,让学生在众多的篇目中做个性化选择,确定自己有兴趣的篇目,留作精读本,而其他推荐篇目则作为泛读本,丰富阅读视野。叫做“看看别人读什么”。对泛读本不做太多规范,尽量让学生在无思想负担,不必苦苦思索的状态下阅读。为了推进泛读的丰富性,可以留下弹性作业——“我的反推荐理由”, 对自己不入选篇首先从内容上、初读印象上言己之感,不求长篇大论,不增加过重负担,且无形之中有所激趣。目的性则体现在一定时间内我们的阅读期望上,比如配合教材专题的“开启智慧之门”、“体悟山水神韵”等主题引领。

当然日常泛读是随意随性的,但在我们的泛读教育中要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速度与理解是衡量阅读的两个方面。而速度是泛读的一个重要要求。保证速度的一个前提就是对阅读素材进行“点击”:点击阅读素材——点击内容亮点(自然引发自我阅读注意的点)——展示点击。为此,指导学生泛读时要进行略读、扫读教育,做到 “三抓”:抓标题,抓段落中心句,抓评价语。然而,如果只有泛读,一切成为速食,那么鲍鱼也将会变成大白菜,难以体现本来存在的更高的价值。所以,由泛读以广识,唯精读以深思。

兰姆说“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深研细读是完成阅读再造转化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经历这样三个环节:

1.泛读基础上的发现。在快速阅读中对全文内容有个比较充分的全面的了解,发现一些疑问之处、喜爱之处、重要之处、有益之处。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让学生发现郁达夫审美趣味的不同寻常之处,怎么对残破的,冷落的事物发生那样的喜爱之情?文本中那些文字是有趣的或者有味的?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质疑祥林嫂到底因何而死,柳妈到底是好人还是凶手?为什么“我” 要提起“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这样的事情……学生有的提出的问题达二十个之多。有了发现,就有了探究的意义和渴求。

2.问题导引下的推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精读时间(这是现在教学中的一个不足),咀嚼文字,先自己在文中寻找对问题的发现,进而在文外寻找对问题的补充,有时间去想一想为什么,好在哪。努力理解作者写作的动机、感情、心理、手法、风格、效果以及对读者的感染程度。于人于文,让 学生有个将阅读素材进行内化的过程,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同时,对重点问题,重点段落展开争鸣。自读自悟,还需合作探究,一个博学者的思考,不如三个普通人的商讨。在讨论中明确思想,解决疑问;在辩论中深化思想,品味神韵;在交流中,一个好的思想变成三个好的思想。而 教师要成为整个精读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确定好精读点,在阻塞的时候疏通渠道,在关键处提点升华。

有人说“思考的意思是亲近自己”。精读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学生在思考中使阅读亲近自我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迁移运用都是极为有益的。

3.深入领会基础上的品评比较。好的文章,百看不厌,品尝咀嚼,颊齿留香,然而让无穷回味,形成文字,更是促进学生独抒己见,完善思考的重要环节。读而后写,在写中迁移,是使整个精读完整化地一个句号。这种品评使感性沉淀为理性的闪光,也是精读的纵深。而由一篇转向一面甚至更多,就是精读带来的重大喜悦。 往往在研究了一个作家的一篇文本之后,推荐或者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同类主题作品拓展阅读,课堂就走向了课外。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说:“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阅读指导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欣慰!

点击式泛读与探究式精读相结合,阅读将显现它的力量!

作者单位 青岛九中

上一篇:巧妙引导学生质疑 下一篇: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