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菇栽培技术要点

时间:2022-09-29 10:57:50

茨菇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本文以笔者参与示范推广的冬茨菇(屏引1号)为种植材料,甲寅镇甲寅村委会甲寅三组育苗示范点所记载的育苗试验数据为基础,甲寅村委会甲寅三组种植示范点的生产实践经验为依据,参考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专家指导意见,以及引种地农户的种植经验,系统总结了茨菇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旨在为甲寅镇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有用的科技信息,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关键词:茨菇;栽培;技术;要点

茨菇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草本,原产我国东南部,性喜温暖湿润及富合有机质的肥沃土壤;生长期长,要求通风透光,不耐霜冻,生育周期200―210天,冬季地上部枯死,以球茎在土中越冬。

茨菇每百克球茎含淀粉60克、蛋白质5.6克、碳水化合物25.7克、磷260毫克及其他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其球茎可食用,且营养丰富,价值高,可煮食、炒食和制淀粉,亦可入药。

甲寅镇南部海拔1600米以上稻作区广泛栽培种植,甲寅、高寒冷凉山区均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多数利用池塘或周年积水的水稻育秧田进行栽培,是当地主要的水生蔬菜之一,对提高年产和绸剂劳力均起一定作用。

甲寅镇是一个“不边不内”的边疆农业大镇,有哈呢、彝、瑶、有四种主体民族,农业人口站全镇总人口的89%,少数民族占89%。长期以来,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信息滞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为充分利用甲寅镇丰富的冬闲农田和热区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土地收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甲寅镇在北部干热河谷稻区积极推广稻-菜-菜熟的立体种植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冬黄瓜、冬辣子、冬茄子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农业发展格局,为甲寅镇热区冬早蔬菜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建设基础。但是,我海拔1000―1400米的3万余亩冬闲农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仍然停留在一年一熟的生产模式上,每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农业比^效益远远低于北部干热河谷地区。为了改变甲寅镇南部山区这种单一的生产模式,县农科局于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我县宝华、乐育、甲寅三乡1200海拔稻作区冬闲田示范推广茨菇种植,示范面积150亩,取得了水稻平均单产652公斤,茨菇平均单产1500公斤,每亩平均复合产值6125元的好成绩,深受南部山区农民的肯定和认可,从而为南部山区冬季农业开发探索出了一个新的亮点。

1 育苗

1.1 种芽选择

为培育壮苗,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充分成熟,大小适中,光泽好,无损伤,顶芽粗短弯曲的优质球茎,用手掰下或用刀削下顶芽,适当摊晾,等表面干燥后作为种用顶芽。折芽一般在入冬前进行较为适宜,此时伤口在贮藏期间充分愈合,插播以后发根快,出苗早,而且整齐。顶芽粗0.6-1厘米比较好。我县一般在清明前后取出留种用的顶芽,放入干净的箩筐内,上面盖上湿稻草保持湿润,见干时适当洒水,晴天放在阳光下取暖,保持温度在15℃以上,经过10-15天,顶芽开始萌芽即可插播。

1.2 秧田选择

育苗秧田宜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每亩施1500-200公斤为宜。带水耕耙,水深保持深耕20-30厘米,做到田平泥化。耙犁平整后用长绳隔出1.3-1.6米宽的长条苗池。为方便苗期管理,相邻的俩个苗池中间留出30-40厘米宽的过道。

1.3插播顶芽

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插播顶芽。每亩育苗田需用顶芽120-180公斤左右。插播时田间保持土壤湿润,将顶芽尖朝上插入泥土中,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顶芽从下向上的第三节位插入泥中1.5―2厘米,插播的株行距规格为10×10厘米。如果种芽大小不一,应将大小顶芽分开插播,保证幼苗生长均匀一致,方便秧田进行统一管理。

2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茨菇萌芽生长期和旺盛生长期俩个阶段的管理。

2.1 茨菇萌芽生长期

茨菇萌芽生长期从顶芽出芽开始到抽伸正常叶片结束,大约经历20-25天,这段时间幼苗生长速度慢,主要是靠顶芽中贮藏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很少,需肥量不多。因此萌芽生长期的管理以浅水勤灌以少施施肥为主。茨菇萌芽生长期最适宜温度在15-20℃之间。如果遇到晚霜时,当天夜间苗田应灌满10厘米左右的深水保温防冻,第二天排水浅灌,水深3厘米左右。

2.2 茨菇旺盛生长期

从植株抽伸出箭头形定型叶开始,茨菇进入旺盛生长期。茨菇的旺盛生长期分为俩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抽伸定型叶开始到往大田移栽结束为茨菇的旺盛生长前期;第二个阶段是从移栽定植到植株叶腋抽伸匍匐茎,新叶抽伸明显转慢结束,是茨菇旺盛生长的中后期,整个旺盛生长期大约经历100-120天。当幼苗长出2-3片定型叶时,追施一次苗肥,每亩施N、P、k三元复合肥60千克,保证幼苗健壮生长,如果幼苗长势较弱,可再追施一次苗肥,用法和用量与第一次相同。当气温超过25℃时,水位应当加深到6-10厘米,防止干燥,影响幼苗生长。

3 大田移栽

幼苗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抽伸出匍匐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幼苗生长速度的加快,地下匍匐茎逐渐发育成为很多分株,当分株长出4-5片定型叶,也就是幼苗高35-40厘米时,是茨菇往大田移栽的最佳时期。

3.1 移栽前准备

茨菇栽培应选择灌溉方便,土壤耕作层在20-30厘米,土壤肥沃、结构松散、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的水田,土壤酸碱度微酸或中性比较适宜。栽培茨菇要求精细整地,灌水深耕。翻犁耙平后灌水泡晒,呕田10天左右,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是夺取茨菇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结合整田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25-30千克作基肥。

3.2 起苗移栽

最适宜的移栽期是8月下旬至9月初,因为此时移栽可有效避开晚霜和冬雪。茨菇起苗前用镰刀将幼苗上部茎叶三分之一割去,留高25-30厘米,将苗连根拔起,摘除老化的叶片和叶柄,保留中央心叶和3-4个叶柄,这样既可以防止秧苗移栽后的头重脚轻根底浅,遇到风吹雨打植株动摇浮起,也可以减少茨菇叶片的水分蒸发,促进茨菇早活棵。茨菇要求浅水栽插,一般水深保持3―6厘米,定植行距40-45厘米,株距25厘米,每亩定植2800-3000株。栽插时要随手将根旁的泥土填平,使苗稳定在土中,栽插后2-3天,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如果有被风吹起的倒苗,要重新栽插,有缺苗的要及时补栽。

4 大田管理

主要包括旺盛生长中后期和结球期两个阶段的管理。

4.1 旺盛生长中后期

茨菇定植10-15天后活棵。当定植后的茨菇抽伸2-3片叶时,进行第一次匀田除草工作,并及时追施第一次定苗肥,每亩追施碳酸氢铵30千克,尿素10千克。水肥管理以浅水勤灌,严防干旱为主。栽植前期保持3-6厘米浅水,在茨菇整个大田生长期,每隔15-20天应匀田一次,直到抽伸匍匐茎为止,通常需要匀田2-4次。结合匀田捺叶是茨菇旺盛生长中后期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有利于通风透光,还可以防止由于叶片过多而在高温条件下抽伸匍匐茎,结出小球茎。捺叶时将老叶连同叶柄一起摘除,塞入植株旁的泥土中,只留中央的4-5片新生叶。

4.2结球期管理

10月下旬,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茨菇叶片不再抽生,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养分向地下部分集中,地下匍匐茎抽生15-25天后,末端开始膨大形成球茎,茨菇进入结球期。茨菇结球期从茨菇结球开始到球茎全部成熟进入休眠期结束,大约经历50-60天,是茨菇形成经济产量的重要时期。进入结球期就不能下田匀田除草捺叶了,否则会采伤球茎,造成减产。这时应当及时追施一次重肥,做到N、P、K配合施用,一般每亩施尿素20-25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过磷酸钙10-15千克。这次施肥不当可以促进球茎增大增重,而且可以明显提高球茎的品质和耐贮性。结球初期为促进球茎健壮生长,水层要保持8-10厘米,在球茎膨大期,水层可以落浅到3-5厘米,采收前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5 防病治虫

茨菇的主要病虫害是蚜虫和害黑粉病。茨菇幼苗期容易l生茨菇连管溢蚜,它主要危害嫩叶,集中吸食汁液,造成新叶卷缩,植株生长不良。一般在发生初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幼苗在生长过程中适当的除草匀田,也可以有效防治茨菇连溢管蚜的发生。

茨菇整个生长期容易发生黑粉病,严重时造成植株大面积枯死:苗期可喷酒1:1:200波尔多液预防黑粉病,大田期发病可用20%粉锈灵每亩30―4O毫升兑水喷雾防治。

6 采收

当茨菇地上部分枯死后的10-15天为最佳采收期。采收前10天左右排干田水,用手抠挖地下球茎。

7 结论

积极推广种植茨菇产业,既能充分利用我县热区冬季光热资源,挖掘土壤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又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别是体弱劳动力,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群众容易接受的好项目,只要抓好产业引导,加强技术培训,将改变我县南部山区栽培茨菇管理粗放,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不断推动我县茨菇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谢 辞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润饰,他们都不愿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页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参与茨菇栽培生产实践过程中给予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家乡父老,是他们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建议,深入细致的探讨,才使总结论文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此,请允许我向家乡父老表示真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黄忠兴.秋季茨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村适用技术》2004年09期

[2]颜维根、刘裕岭.茨菇早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海农业科技》2005年05期

[3]陆泉宇、李文昌、李林生.茨菇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广西园艺》2006年06期

[4]马义发、阮白章、胡自来、胡晓晔.热区冬早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技术/《红河县科技富民工程适用技术系列资料》2010年05期

[5]王庭友.露天茨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24期

[6]红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提要M红河县统计局主编.红河.2012.10

上一篇:花体字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水稻种植及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