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哲学常识渗透论文

时间:2022-09-29 09:34:20

新课改哲学常识渗透论文

论文摘要: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渗透哲学常识,将合学生的认知规禅,符合当前新课改的形势。它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让学生真正从历史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居今识古,彰往察来。

论文关键字:历亡般育哲学常识择证原理历史七慧

新课程改革使传统的历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历史教学更趋干社会化、生活化。以往过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局面已有根本性的变化。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凸现史学的社会功能。人们习惯于把史学的社会功能分为知识功能、认识功能与智力功能。培根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间题、辩析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死”的历史知识内化为历史智慧,菩至是学生自己的精神品格。因此,在强调“过程与方法”的今天,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狭窄分析能力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认识能力培养薄弱有关。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剖析间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发现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逐渐渗透哲学常识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同时也有利于当前高考形势下的政史知识的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

下面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哲学常识(特别是辩证法原理)。

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评述历史现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分为二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一切、分析一切这就叫做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它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全面而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笔者在评价秦始皇功过时首次突出这一观点。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自中央至郡县的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全国币制和度量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他为中国版图的确立,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制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秦始皇刑法严酷,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等,加深了人民的苦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秦始皇,才能正确认识秦始皇。

不仅如此,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可以在认识历史现象时运用。如“焚书坑儒,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一观点,那么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便可以更轻松、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

二、用发展的观点剖析历史事件的变迁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如奴隶制度的出现奴隶社会里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奴隶主拥有一切,不劳而获;奴隶一无所有,遭受残酷的剥削压迫,过着不如牲口的生活,而原始社会里却人人平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实质上,奴隶制的出现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它使人们把战争中的俘虏保存下来,井运用于生产,增加了劳动力;它打破了过去氏族团体的狭隘界限.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奴隶制度刚建立时,它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到了奴隶社会后期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奴隶制已逐渐成为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栓桔。这时,它走向消亡的日子也不远了

三、用普追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是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

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首先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欧洲的黄金有限,《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使欧洲人希望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促使欧洲商人异常渴望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其次传播基督教也是推动欧洲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此外,地圆学说的传播,造船技术的改进,航海技术的提高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相应的条件同时,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与超人的意志和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而新航路的开辟又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同时欧洲殖民国家的扩张也造成了亚、非、拉地区长期的落后与贫穷在分析“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历史事件时,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十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性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用抓主要矛盾的观点阐释重大决策的动机

唯物辩W-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然而必须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后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叫做次要矛盾。山于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是,口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中国并且日益扩大侵略规模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己F降为次要矛盾,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当时我们的任务就是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中的一部分力量还是主张抗口的。故国共合作成为历史的必须。反之,国共之间内战继续扩大,日木侵略者就会有的可乘之机,故以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观全局,以民放利益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r基础五、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解读历史运动成败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同时也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是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

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席s大半个中国,但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究其原因,一面是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本身的弱点。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平等理念消失了,特权思想滋长起来.代之以享乐腐化和争权夺利。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外因即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外因即外部原因。由于这两个方面原因的存在,终于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六、其它观点在分析历史现象中渗透运用

在学习苏联解休、东欧剧变和其他革命中的挫折现象时,可以渗透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相统一的观点指出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逍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在讲述各国革命运动的差异,特别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抉择时,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则可以渗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观点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哲学常识,并不是简单拿辩证法原理给历史阶段现象贴标签,而是在剖析历史现象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悟出规律学会方法,然后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深化巩固、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它既源于实践,更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物质和精神都蕴涵在历史知识中,故历史现象就成为哲学常识的最好注解。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掌握科学的法,从而培养学生认识时代和未来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白觉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上半年区家电下乡工作汇报 下一篇:上半年乡综治办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