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回思

时间:2022-09-29 09:02:01

去年“5・12”那天,我在首都机场候机。突然,脚下晃动,座椅摇摆,那座世界最大的单体新候机楼似乎发生了倾斜。说实话,在奥运之前,带有喜庆之意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发生这么一场大灾难。顿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抄起手机,向外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来发生了什么。可以说是坏消息逐步走向顶点,直至伤亡人数达到我们不愿看到的地步。

那时。回到编辑部的我和大家一块焦急。急性子的记者已经在当晚出发到了成都,甚至到了北川。

而当时有关方面的指示是,为了灾区的秩序,不准外地记者到地震现场去。

我们的人还是去了,而且去的不止一两个。因为,民族的灾难,理应整个民族来承担。我们荆楚从来不缺慷慨悲歌之士,当然不能落后。不过,为了维护政令的统一。我们的记者到现场后发回的报道不署名,只是冠以综合报道的字样。

可是,事情的发展往往超出设想。遥步地,全国各地去的救灾队伍不计其数,他们在前方拼命没别的什么请求,只希望媒体把他们的表现反映给全国人民,特别是家乡父老。央视天天报各地救援队的表现,没有被报的都急了。光荣感任何时候都有价值,特别是在战争和危难之中。光荣感在现代社会。必须要依靠媒体来传播和放大。

于是,政令又有了修改,记者上前线给予了首肯。随之,有更多的记者前赴后继去了汶川、北川、汉源和凡是有灾情的地方,光我们就去了四十多人。

我一生经历过不少紧急的采访场合,从没有像这次这么惊心和担心过,哪怕九八抗洪中差点光荣在危堤上时也没有这么样紧张过,毕竟。血和生命是最揪心的因素,地震的杀伤性是刺的什么灾害不能比的。

每天都守着电脑。看前方的回传稿件。有的年轻记者的家长来找子女,我们没法交出人。因为他们在灾区。有的三天没有音信。我们的挂念是双重的,既为受难同胞,又为自己的记者。

捐款是没话说的,我接到北京李东东副署长的电话,那是为央视抗震晚会筹款的,我没迟疑,湖北日报五十万,也不要派人去上台露什么脸,这是一片不要回报的心意。湖北电视台的筹款晚会,同样,湖北日报也是五十万。还有人人不漏的个人自发捐钱。青年人成群结队献血,争当护理志愿者,我的身边整个就是一个被感动了的中国缩影。

一年过去了。四川的灾情还没有平复,中国的伤痛依然存在。

不知到奥运一周年时人们会不会像纪念“5・12”地震一样纪念,痛苦总是比欢乐更给人以深刻烙印。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灾难和痛苦比作压舱石,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石,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讲,“5・12”大地震给我们的压舱石是有价值的。中国不能靠运气,什么意外都可能会加于吾国之身,但是,这艘大船的前进,则是不能被阻挠和停止的。

沉着对待灾难

沉着对待灾难,这是成熟民族的成熟标志。

跣足披发,号天抢地,这是一种初始的悲哀。而在经历了无数次磨难之后,平静而沉着地对待突如而至的灾难,我们的人民已经能够坦然做到这一点。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到来之际,行走在被特大地震蹂躏过的四川大地上,你看不到哭哭啼啼的悲怆场面,到处是繁忙的建设工地。被问到去年的灾难时,人们呈现的是平静和不愿再触及伤痛的表情。

生活在继续。四川人非常不愿意再多提地震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的生活还要继续,生产还要进行,生意还要照做,而有谁会冒险来一个有危险的地方投资旅游和做生意呢?

在汉源县,人们在垮塌的楼房边,照常摆开摊点高声吆喝做生意。在北川,一样的工地上,忙碌着不一样的人群。在都江堰,恢复重建的步伐,快得连当地人都感到不敢相信。在一度游人绝迹的乐山,大佛公园重新出现游人如织的场面。在成都有名的文化地标“宽窄巷子”,茶馆食肆恢复了往日的喧闹。

四川在使劲,全国支援四川。三年重建任务,两年争取完成。这是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共同选择。

从历史上看,一次8级地震造成的伤害,总要延续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恢复。但是,中国人正在努力改变这个纪录,争取抚平伤痛的进度快些、再快些。

我们这次来四川,为的是响应物质与智力两手援川的号召。我们带给这里的文化单位手提电脑和数码相机,向他们伸出业务合作与交流之手。这里废墟被清理了不少。但仍然像很多大伤口一样,没有痊愈。条件实在简陋,至今七个人挤在一问斗室内做通讯报道工作,因为县里实在太困难,他们不能提供什么条件。

我们到工地上去。到帐篷中去,到居民点去,到处都看到祖国各地前来支援的热火场面,到处都感受到一样的气氛,那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让我们多做一些面对未来的事情。四川的朋友说,你们来,就是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没得么说的,一条路,朝前走!

朝前走,这是人的乐观向上特征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不屈意志的写照。有了这个精神,中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上一篇:新论博览 第6期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