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喜欢,就去尝试

时间:2022-09-29 08:56:49

16岁的江苏女孩罗斯(Rose),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在国内,她是重点学校的尖子生,父母都是银行的高级职员。

第一天踏入新西兰的校园,罗斯就遇到了不小的“尴尬”。

那是一节经济课。好不容易才找到教室的罗斯站在门口,轻声问老师:“请问这是经济课课堂吗?”

老师看了看她手中的课表,随手一指,说:“是啊,你坐吧。”

于是罗斯按照老师手指的方向坐了下来。她发现自己面对全班同学,背对老师写字的白板。她竟然坐在了老师的位置上。但她不知如何是好,傻傻地坐到下课。“在中国,习惯了老师给你排座位,而在这里,要自己选课,自己找班级。”罗斯说,“一下子,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我要回到中国去……”

正在痛苦中挣扎的罗斯,不久后因为和寄宿家庭的孩子―一个新西兰本地中学生的一次聊天,受到不小的触动。

“你喜欢什么?”那个男孩问。

“每一科都不错。”罗斯回答。

“不,我不是问你学科,我问你个人兴趣。”

罗斯想了想,小时候她学过弹钢琴,不过后来因为功课繁忙,已经放弃了。

“音乐。”她回答。

“什么音乐,古典还是现代?”

罗斯愣住了,她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你已经是个中学生了,为什么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罗斯被问住了。以前在国内,每门课成绩优秀是最大的目标。至于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确实从没想过,那似乎是上大学以后的事情。

那段时间,罗斯陷入了孤独和失落之中,完全失掉了原来的自信和快乐。在写给国内一个朋友的信中,她这样描述自己的苦闷:“不要羡慕我在这里的轻松。虽然脱离了作业的苦海,但一个人躺着、坐着,却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在老师的帮助下,罗斯开始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她重新安排了课程,选择了经济和时装设计,这都是她真心喜欢的科目。

时装设计课听起来似乎只有裁剪缝补,其实并不轻松。在动手的同时,老师要求学生记录每一步“思考”的过程,例如,为什么如此选料,为什么如此设计,等等。最后,动手的作品和“思考”的笔记一起上交,供老师评分。

罗斯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个自己设计的手工包。之后,她开始悄悄设计,准备送给寄宿家庭妈妈一条裙子,作为圣诞礼物。

几个月下来,罗斯感到自己正在发生改变。两种国家的“好学生”,是两种不同的人,自己到底应该停留在中国的状态,还是改变为现在校园里新的自我?

那段日子,她的心情总是起起落落,语言尚在磨炼之中,社交面仍然很窄。有时候,她尝试和别的学生说话,但是回应颇少,这和在国内很受同学老师看重的“宠儿”身分大相径庭。

为了练习语言,罗斯尝试和寄宿家庭的妈妈一起做家务、收拾花园。她还去一家幼儿园当义工,那里有一群金发碧眼的小天使,他们没有介意罗斯的语言、文化差异,开心地扑进了她的怀抱。

罗斯一点点找到了“融入”的感觉。在英语进步之后,她留学生活的一个小小转折点来到了。

在学校的多元文化节上,中国留学生一起演唱了任贤齐的《浪花》。文化节过后不久,罗斯的一个同学、憨厚活泼的新西兰女孩尼考拉找到她,激动地说:“你们中国留学生唱的那首歌真好听。”

“我可以教你唱,不过你愿意学中文吗?”

尼考拉跃跃欲试。于是,罗斯把《浪花》的歌词写成拼音,利用课间休息和中午的时间,一字一句地教尼考拉。

“我要你陪着我,看着那海龟水中游。”日复一日,尼考拉的中文进步明显。在两个月之内,她居然把这首歌唱得有模有样了。“你不要害怕,你不会寂寞,我会一直陪在你的左右……” 两个女孩在音乐之旅中结为好友。

罗斯的异乡校园生活一点点丰富起来了,初来时希望尽快归国的感觉渐渐淡去了,她结交了许多来自各国的好友。

9月份,罗斯生日那天,刚刚走出教室,就被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围住了。罗斯接过他们递过来的各种礼物:笔记本、相框、小玩具……她记得,去年的今日,还只有几个中国学生替她过生日。她开心地笑着,连连发出惊喜的赞叹声。

这是幸福的一天。罗斯在异国他乡的校园里,重新找到了自我。罗斯身边的许多同学也感觉到她比初来时更开朗了,也更轻松了。她说:“在一年之内,我肯定自己的成长,我更独立了,更具有创造性了,也更勇敢了。我现在选了音乐课,在国内校园里,这是别人认为浪费时间的一门课。不过,在这里,我觉得只要是喜欢的,我就应该去尝试。”

谢国文摘自《留学生》

上一篇:讲不明白的典故 下一篇:他送我一枚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