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理念的广告专业学生策划能力培养实践

时间:2022-09-29 06:27:57

基于就业理念的广告专业学生策划能力培养实践

【摘要】就业理念视角下,学生胜任职业的能力尤为重要,广告策划类专业要侧重学生策划思维的形成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策划,并具有一定的实际策划市场运作能力方能具有职业胜任力。多年来,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师们努力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ARCS学习心理动机模式的实践;项目模拟教学――训练学生策划思维;以任务为驱动的实战训练――培养策划的实务运作能力;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式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训练的系统化――逐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市场把握能力。

【关键词】广告;策划能力;培养;实践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广告业是创意产业,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必然的使命。在就业理念视角下,学生胜任职业的能力尤为重要,广告专业有设计类、经营管理类、策划创意类,作为以策划创意为定位的广告学专业,广告策划类专业要侧重学生策划思维的形成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策划,并具有一定的实际策划市场运作能力方能具有职业胜任力,从而提高就业的能力。

广告策划是“根据广告主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以及市场、产品、消费者、竞争者的状况和广告环境,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创造性、效益性的原则,为广告主的整体经营提供规范和科学的广告活动规划方案的决策活动。”[1]大学生的广告策划能力要包括:具有从文化视野,运用营销学、传播学理论分析策划案例的能力;具有独立制定和调整市场策略方案,并能根据项目的市场要求撰写广告策划书和现场执行策划方案的能力;具有调查消费者、市场的能力;具有跟广告主沟通的能力和较好的提案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扎实的广告策划理论,更需要有计划的实践培养方案。多年来,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师们努力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习动机:ARCS学习心理动机模式的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永恒不变的真理。美国学者布鲁纳也强调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ohn M.Keller提出的ARCS动机模式更是为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这一模式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因此我们认为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的高度认可,充满激情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引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建立起学习与学生之间的切身性、使学生产生并维持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提供一种满意感,那么就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意(attention)――激发兴趣,关注专业

切身性(relevance)――认同专业与自身的发展

自信心(confidence)――相信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能力

满足感(satisfaction)――从专业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一)注意。指的是教学应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和注意。

为了激发动机,学生的注意必须被激起并维持。因此,关注专业,激发对专业的好奇心,是入学期的重点教育。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新生专业讲座,点燃专业激情,增强广告人意识,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新生入学,由专业负责人做新生专业讲座。从美国总统“如果我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开篇,给学生介绍广告行业,介绍著名广告大师们的策划、营销、创意经典之作,介绍广告专业学生们毕业后的奋斗历程。虽然只是两个小时,但是每次我们都看到学生的眼光变得灼热,我相信,从那一刻起,他们的专业激情被点燃,学习的动力由此萌生。后来很多学生说,做一个成功的广告人已经成为他们的梦想。

二是我们为专业学生设立了导师制。刚刚远离家人的学生来到异地他乡,心中充满惶惑和迷茫。因此,我们专业教师分工,每位教师指导5-6名学生,负责大学四年学生的专业指导。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每个学生就见到了自己的导师,他们感到特别的温暖,有人关心让他们增加了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一位学生特别热爱广告专业,可父母反对,在我们老师的疏导下,父母终于让步,几个月后,家长问学广告的感觉,他套用了一句广告语:飞一般的感觉。他的父母放心了,我听了他的话后也欣慰地一笑。一年后我们做专业问卷调查,90.1%的同学高度认可本专业,83.7%的同学喜爱导师制。

(二)切身性。即将教学与学生的重要需要和动机相结合。

学生的注意被吸引后,他们很有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这些知识,老师讲的理论是否有用?”“学了这些东西我们出去是否会做广告?”等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切身性有两种:目的指向切身性和过程指向切身性。目的指向的切身性指的是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的切身性,例如,如果学习内容能帮助学生具备创意的能力或训练他具有特殊的技能,将来就可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是产生了目的指向的切身性。过程对切身性的影响是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的。例如,小组头脑风暴或小组市场调研,学生若看到合作好的小组会充满向往。因材施教,找到学生兴趣之所在 , 将它与教学联系起来。

(三)自信。教学应发展学生对成功的自信,使学生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期望。

影响自信心的几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对成功的期望。

一进入大学就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四年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制定大学规划,每次的实习实践都要求制定能够完成的工作计划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指标,并要求在实践中提升。

(四)满足感,即教学应组织强化,将学习成绩置于学生的控制之下,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

影响满足感的因素有:强化和反馈、内部奖励以及认知评价。

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每次实习也请广告公司给与评定,也会获得一种被肯定的自信和找到差距不断提高改进的动力,鼓励学生对成功和失败都做出恰当的归因,从而不断收获进步的喜悦和满足。

二、项目模拟教学:训练学生策划思维

《广告策划》课程不仅传授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教学也就由“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部分构成。但是课堂上很难做到真正的真枪实干,因此多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模拟教学,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多向思维。尤其是项目模拟教学是课堂训练学生策划思维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所谓项目模拟教学,指的是“把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模拟成教学案例,然后用案例来组织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做法统称。”[2]

而广告策划项目模拟教学方式是以模拟广告实战的形式训练学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贴近市场的目的。模拟对某个项目的全程策划,然后进行提案技巧的培训和自己策划案的提案,让学生完全体验一个完整策划过程。

策划项目模拟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模拟策划、模拟沟通、模拟提案。

(一)模拟策划

主要是选定一个现有品牌根据要求进行全程策划。我们主要采用3+1的教学模式,课程一开始就给学生组合5-6人的策划小组,选定具体的项目,根据课程进度完成项目的局部内容。讲三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完成实践项目一个环节,如此循环,最后课程理论讲完,学生策划案也已经完成。

(二)模拟沟通

模拟沟通是针对虚拟的企业问题,由学生分别扮演策划师、客户的角色,根据具体项目进行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策划师阐述自己思想的能力以及提问的能力和技巧,观察他是否能将客户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并且能吸引客户深入探讨下去。

(三)模拟提案

模拟提案包括了练习模拟和实战模拟。练习模拟即学生扮演策划师针对某一客户或者潜在客户制作提案,也可无需制作提案,使用已成文方案,并由扮演部门主管或者总监等人依照客户的思维特征向策划师提出各种问题,甚至刁难,从中培养策划师的表达能力、说服力及快速反应能力;真实提案针对即将向客户提交的方案,提前在课堂上组织预演,从中找出问题,以使将来的提案过程更加成熟、更具备说服力。如学生跟我做香格丽城阶段推广方案,我们在课外做好后到课堂上提案,我扮演客户,策划书撰写者扮演策划师,其它小组同学是竞争者。一个个刁难的问题常让策划师面红耳赤地据理力争,提案者得到锻炼,旁听者也可学到很多。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是门科学,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以任务为驱动的实战训练:培养策划的实务运作能力

任务驱动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适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实际运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在高校的一部分如计算机、信息教育等专业和一些实验教学开始了实践和研究,但是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如何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论,建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研究还鲜为少见。广告专业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弱决定我们人才质量,因此如何在广告专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实际运作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告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具体实践主要在几个方面:

(一)以参加各类广告大赛为任务

策划课程一开始就将ONE SHOW奖、金犊奖、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等的策划题目拿来讨论,由学生自由选定。这几个大赛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也得到广告界的充分认可,所以学生参与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学习作业本身就是做参赛项目,这样合二为一的教学让学生目标性增强,学习兴趣大增,主动性提高。

(二)具体项目的实战训练

有些学生偏爱做实际的项目,教师把项目带入教学,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市场,贴近市场,而教师在相同项目操作中也易于发现学生的能力缺陷从而因材施教。

实战训练也有两个层次,一是传帮带,二是放手。

传帮带的传统师徒式教学效果很好,实际运作中的现场示范和指导使学生感悟更深。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项目的跟进项目教学法,它“是在建构主义指导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用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3]

项目跟进教学法让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协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有一次我做一个房地产策划,亲自带两个学生做项目的市场调查,教他们假定身份,现场提问,当他们提问不当或找不到合适时机时,我要在一旁弥补和帮忙,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感受很深,后来他们自己可以大方进行调研了,也能收集到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了。

放手,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我们专业一年一度的广告文化周完全是学生自主的实践平台,学生依靠这个平台自己招商,举办广告大赛、广告饕餮之夜、广告创意交流会、邀请名人讲座(教师协助完成)等,从策划书的完成到活动的执行都是他们自己全程负责。这是一个走出校园前的热身体验,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积累经验,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精神,形成实际操作能力。

四、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式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策划实战体验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生可以在对口广告公司或企业获得更多的实习和实际上岗操作机会,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产品和企业,培养学生产品鉴别能力、市场调查能力、推销能力、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并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成才开拓现实途径。不少广告公司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培训的方法,利用实习时段跟实习基地合作,让学生全程参与具体实战项目,按照公司的策划流程完成相应的任务。我们专业跟桂林市一家广告公司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先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上岗培训,这个阶段培训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学会表达沟通和聆听客户的需求是广告人的最基本能力;交给学生上岗的一些专业技能,比如市场调查方法和技巧、接电话的方法和语言训练、谈判社交的礼仪等。然后进行策划流程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参与广告公司的实际项目,接到广告主的任务后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然后制定策略,最后到广告主那提案比稿。虽然获得采纳的小组只得2000元奖金,但整个实战锻炼,学生收获更多的是经验和实战能力的提高。

五、实践训练的系统化:逐级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市场把握能力

目前大学的广告教学不少还停留过去知识的讲述,分析前几年的案例,给学生传授的思想往往落后于业界的发展。为了弥补这种缺陷,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保持与市场变化的相对同步,从而摸索出相应的市场规律。在实践中发现不足返回学校继续求学和提高,一年后再进入社会,几个来回的训练,比一直前三年理论教学,最后一年集中实践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4年级不间断的进入广告公司实践,策划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一年级:认知实习,了解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知道一个广告人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学会交流和沟通。

二年级:市场调查与分析。要求运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对具体的品牌、消费者等进行调查,自己设计问卷,亲历市场调查。要求掌握一定的调查方法,学会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三年级:广告策划创意的实践。要求参与广告公司的具体品牌或活动策划,培养市场的实际运作能力,积累策划经验。要求完成一个创意作品或一个品牌推广策划案或活动方案,并做策划或创意提案。

四年级:毕业设计,要求做一个完整的案例,写一个策划全案。要求掌握具体的策划书写作方法,提交一份制作精美的策划书。

策划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效果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经过四年的培训,思维的开拓、合作沟通能力、市场调查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专业的学生参加区内外的广告大赛,策划类的获奖较多,也证明我们的培养模式是有效果的。当然,策划的经验还是显得不足,这还需要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后不断地磨练和积累。

参考文献

[1]张翔.罗洪程编著.广告策划[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03:8.

[2]巩艳芬,王恒久.模拟实践教学的理论思考[J].石油教育,1999,07:57-58.

[3]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07:119-120.

作者简介:何德珍(1970-),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测评工具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