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9 06:01:05

刍议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社会对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各类学校也随着市场的需求修订模具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中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以至于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不能胜任模具专业的需要,面对模具制造业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当前的模具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模具 专业教学 改革

中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不是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的“翻板”;在教学内容上不是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任务,它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围绕培养目标,在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时首先必须确定专业的职业导向,其次是认真分析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此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而体现职业性,实现教学设计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满足模具企业的需要。

一、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企业科技进步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当代科技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内容,以保证毕业生从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科技进步对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1)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CAD/CAM技术),学生必须具备应用先进CAD/CAM软件的初步能力。

(2) 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革命性地提高了加工质量,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毕业生应能适应传统加工向数控加工方向转变的新要求。

(3)模具朝着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必须加以更新,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发展。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更加先进,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4)现代模具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和个体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维护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职业选择的灵活性,增强发展的后劲。

(5)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行业分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因而要求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分模块加以组合,形成各专门化方向,并加以强化,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6)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必然要求不仅是教学内容,而且是实训的环境、课题、方法与企业一致,从而保证就业上岗的“零距离”。

2.中职模具专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能力训练这个核心

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必须摆脱学科型教学体系,吸收传统教学方案的亮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这个核心。

从原专业教学计划看,课程相互独立,课程门数较多,理论体系过于庞大,理论演绎过于繁琐,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

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课程知识面太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片面讲求“体系”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无法实现的,学生难以具备形成职业能力的知识基础。

从能力方面看,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还是沿袭过去的模拟训练方式,实训课题、方法、要求等与生产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离要求有较大差距。

在教学计划中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难以形成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注重满足学生个性、专业兴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时候,不注重关键能力的强化。

如上所述,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当代科技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改进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技术的应用性,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向实用技术。课程设置应该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并开发新课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1)文化基础课方面:前面提到,现在的中专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文化基础课课时应相应减少,制定课程计划时应突出重点,遵循“理论知识够用”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基础课的老师对模具需要用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清楚的了解)。如物理课,“力学”和“电学”部分对模具专业以后的学习用处很大,应重点讲解,而光学部分等就不需花太多的时间。

(2)专业基础课方面:删去一些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章节和课程,如增加数控加工技术,模具CAD/CAE技术(如AutoCAD、Pro/E等)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而不再开设诸如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留出更多时间由学生去掌握和提高应用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又如机械制图教学上,使用教学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立体感,将徒手画图与计算机绘图结合起来进行一到两周的绘图训练以加强学生的绘图能力;将“公差与测量技术”与“模具拆装”实训结合起来。

(3)专业课方面:将部分专业课设置为综合课,如将“模具制造工艺”,“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设备”三门课程合为“模具的加工与设备”一门课。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性教学,可采用课堂授课一周或两周紧接着实习一周的模式,让学生能尽快将学习的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增加其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生命线。实习场所有两种;一是学校自己投资建立的。作为学校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投入,购买先进设备;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教学,做到“物尽其用”。另一种是学校和企业协作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即现在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与模具的设计、制造和加工,这样就使学生丰富了实际生产经验,了解和学习了最新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也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毕业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实现了“无缝焊接”。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如何实施这项活动,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用自身的实际操作感化学生。从教师身上学生可以得到很多收获。另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设计出一些有趣的零件,让学生投入到产品的加工中,多次的操作练习,动手能力也就逐渐增强,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革实习教学方法。在模具教学方法上,只注意理论上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环节,教学中以学生拆装模具为主,学生根本不知道模具的生产与加工情况,也只是纸上谈兵。现行的实习教学主要是培养制造模具的能力,其方法是,结合模具的拆装,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重新进行设计、绘图,然后依据图纸加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由学生自己决定。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再好,学生不听或听不懂,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教学效果不明显,使得某些在下面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却很困难。因此,要改变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通过行业调研,选取行业中典型企业共同合作,邀请实践专家参与,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共同对模具相关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整理,选取和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按照成长规律划分难度等级,为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1)学生之变——化静为动,以动为学。在课改班中,奇迹发生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位玩手机的、没有一位睡觉的,他们都在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这也许就是行动导向的魅力所在吧。

(2)教师之变——化讲为导,以导为教。采用一体化教学后,教师从讲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大大的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3)课堂管理之变——整零为组,以组来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作为学习个体,自己独自学习,如果能力稍弱便会跟不上,进而不愿学,甚至厌学。采用一体化分组教学后,利用好差搭配、以强带弱、以优促差的分组学习方式,让落后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人问,减少了差生跟不上的情况,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相互协作的社会能力。

课改的课堂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有很大的不同,以往要求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除发言、朗读外一般不允许学生讲话。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提问,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的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改进考核体系

(1)改进考核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体系要区别于“高考模式”。闭卷考试让学生仅仅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目的是过关,这样只能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以考核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以引导学生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考试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笔试、口头提问、作业、现场操作、课题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内容应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职业发展途径,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合理的学评价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评价。

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行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不仅关注认知领域,同时关注行为层面的考察。评价者要尽量用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评价简化为分数和等级。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整体化。一方面,学生的各种表现和产品作为评价的住所另一方面,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改进完善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工作日常化。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发展迅速,对模具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输出什么样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中专生就业难的大气候下,这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职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教学改革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也是一个学校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编制. 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

[2] 姜大源. 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 姜大源.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 策略与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 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 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万能工具显微镜智能化测控系统 下一篇:县级供电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与安全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