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与《淞隐漫录》

时间:2022-09-29 05:23:48

1862年春,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的王韬化名上书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从战略上为太平军献策,盖其时太平军久攻上海不下。后来东窗事发,他的陈条落入清军之手,清廷下令逮捕。王韬不得不离开他熟悉的家人、朋友和他整日流连的十里洋场,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1884年春,在流亡整整二十二年后,在丁日昌、马建忠、盛宣怀等人斡旋下,王韬终于回到上海――他阔别了半生的土地,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随后,王韬被聘为《申报》编辑,时年五十六岁。

就在这一年,王韬应好友尊闻阁主(即《申报》创始人、英人安纳斯脱・美查)之请,欣然伸纸命笔,“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惊可愕之事”(《〈淞隐漫录〉自序》),开始撰写一些模仿《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风格的文言笔记小说,“聊作一时之消遣,而藉以抒平日之牢骚郁结”。这些笔记小说最初以单篇连载于《申报》发行的《画报》上。从1884年下半年开始在《画报》刊载,每期一篇,配图一幅,直到1887年年底才刊载完毕,共一百二十一篇。不久由上海点石斋结集成书,以书斋号名之曰《淞隐漫录》,由当时著名画家吴友如和田英(子琳)配上新的插图,石印单行本行世。

作者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早期改良主义者之一,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瀚,字懒今。去香港后,更名韬,字仲|,一字紫诠,自号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园老民,外号“长毛状元”。1867年,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并得以在其后三年间漫游法、英、俄等国,加深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了解。1870年返香港。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巨大。1879年,应日本友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游记》。1885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1897年病逝,享年七十岁。王韬逝世翌年,即发生,他的宣传鼓动功不可没。

我阅读和收藏的这本《淞隐漫录》,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之一种,著名学者、古典文学家王思宇先生校点,1983年8月一版一印,三十二开,六百页。浅绿封面上隐约可见一幅深绿山水图轴,由著名画家古干设计,古韵雅逸,云雾缥缈,给人恍入仙境之感。书名、版权页后有珂罗版影印点石斋本插图四幅,精美呈现书中四个故事,分别为《华U姑》、《仙人岛》、《胡琼华》、《海外美人》,画艺精湛,线条点画准确而优美,极富意趣,兼具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绣像画之美。这四幅插图也极具带入感,使人未读故事已然走进书中。书前有王韬的《自序》,写于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书后有王思宇的《校点后记》,写于1983年11月19日,写作时间恰巧相距一百年,机缘巧合如此,著者与校点者缘分匪浅。该书凡十二卷,内容相当广泛,故事情节委婉曲折,描写生动细腻,语言纯真典雅,字里行间常带感情,读来娓娓动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作如是评价,“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希,而烟花粉黛之事渐盛矣”。书中所写之事,有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的得之传闻,还有一些则是根据历史传说敷衍而成。其中“烟花粉黛之事”多是王韬三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描写细致入微。书中还有多篇是关于日本艺妓和欧洲美女的,如《纪日本女子阿传事》、《东瀛才女》、《海外美人》、《媚梨小传》等。其中《媚梨小传》一篇后有英译本。

《淞隐漫录》中的小说内容涉及到赞美男女恋情、批判清末现实、匡正伦理道德和传播西方风俗四个方面,反映了处于十九世纪后期历史转折点上,颇具世界眼光的读书人的观察、想象和欲望,以及对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深度思考。在清末文言小说逐渐衰落之时,王韬创作了这些神奇、怪诞的故事,以求复兴传统文言小说;在中国即将发生翻天覆地新变化的前夜,王韬试图用一种充满奇异和幻想的文言叙述方式,通过写作、想象的方式,来反映当时中国的落后与腐败,以求变法图强。

上一篇:美联储货币互换网络的发展 下一篇:“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十三:从沁色鉴识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