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9 05:06:43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对减少COPD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82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于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索茶碱0.2g,特布他林2.5mg,每日2次,口服;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μg)1吸,每日2次,疗程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肺功能改善和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肺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改善肺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70-01

COPD以阻塞性通气障碍为突出特点,通过治疗病人症状和体征可以减轻或消失,仅有轻度咳嗽、咳痰或伴轻微呼吸困难,多数可在肺底闻及细湿啰音,称此为稳定期,病人不需抗生素治疗[1]。对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建议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加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治疗[2]。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科门诊和住院治疗后处于稳定期的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在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3],严重程度分组为Ⅱ~Ⅲ级(中~重度),临床分期为稳定期。排除标准:①排除COPD以外的其他呼吸道疾病;②需要长期氧疗者;③正在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000μg/d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或>500μg/d氟替卡松)的患者;④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者。将符合标准的8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48-70岁,平均57.1岁,病程11-31年,平均19.2年;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47-71岁,平均56.8岁,病程12-30年,平均18.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肺功能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COPD稳定期常规治疗:口服祛痰药物、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呼吸机功能锻炼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索茶碱0.2g,特布他林2.5mg,每日2次,口服;观察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μg)1吸,每日2次,疗程12个月。

1.3记录观察指标。

1.3.1急性加重期次数。患者必须使用抗生素和(或)口服激素,或入院治疗均视为COPD急性加重。

1.3.2临床症状积分。按咳嗽、咳痰、气喘三大症状严重程度记录,轻度为1分(间断咳嗽、痰少、气喘不明显);重度为3分(咳嗽、咳痰、气喘均明显);介于二者之间为2分。

1.3.3肺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仪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查,记录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

2结果

2.1急性加重期次数变化比较。平均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观察组[(1.3±0.4)次]和对照组[(1.7±0.4)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及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见表1。

上一篇:ICS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控制婴幼儿哮喘急性... 下一篇: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