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相与析 得失共鉴赏

时间:2022-09-29 04:28:13

一、回顾试题

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们开展了“关于XX河水污染治理办法”的课题研究。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尽快治理被污染的河水,关系到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然而治理河水污染遇到了这样一些具体问题:

(1)居民:我们反映的意见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也不知道究竟谁能具体管一下这个事情。

(2)环保局工作人员: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

(3)同学们发现目前关于治理水污染的有这样一些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一条: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特别是造纸、化工、印染、制革、轧钢、水泥、炼油、磷肥等企业,应当限期治理。难以治理的,责令其关、停、并、转。限期治理决定,按照管理权限由相应的人民政府作出。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社会实践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为有效治理XX河水污染问题,应获得哪些人士的支持?(2分)②为有效治理XX河水污染问题,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政策,为什么?(至少说出三条理由)(6分)③你认为该班学生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技能方面会有哪些收获?(4分)

二、试题评析

1.试题特点

(1)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与运用。本试题没有刻意追求知识覆盖面,而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依托,突出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联系和整合。试题所采用的材料、视角、情境,全新而又富有时代气息,考查的知识点紧扣教材,立足基础知识,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法的综合考查和运用,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体现了对知识点不同级别的要求,贯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紧扣时代脉搏,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能力,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本题很好地体现了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主题思想。

2.试题立意与选材

(1)本题立意。本题立意以当前“科学发展观”热点为背景,时代感强,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抓住热点,贴近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让每位同学都能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些都彰显编者的用心。

(2)选材的角度。立意定下后,选取为试题服务的材料也是关键所在,如果选材不当的话就会破坏试题主题思想的发挥,达不到想要的考查效果。本题主要是从正反两个角度选材。

细细分析编者选取的三个资料,我们从中能够领悟编者的用心之处。①选取“居民”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他们关注身边事,参与身边事。另一方面他们的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不清楚到政府哪个部门反映相关问题,这说明什么?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不到位,不能让百姓充分了解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这也是目前地方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②选取“政府职能部门”,编者似乎在向我们说明“一个媳妇,三个婆婆”是当前政府职能部门的真实写照。编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更多的是责任和行动。③选取了“国家出台的法规”,一方面国家早已出台相关法规文件,这说明了国家一直关注民生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法规中作出了明确的责任划分和处理办法,但问题出现后,仍不能更好地及时解决问题,这说明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执行和对他们的监督存在问题。

对材料的选择,编者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考出主题思想,又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种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小试题,考出社会大现实,这是我们要敬佩编者之处。

3.试题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最能衡量出试卷编定者的水平,本题编者遵循了“由易到中再到难;由获得到理解再到运用”的层次,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编者的精心设计,用心思考,巧妙安排。问题(1)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政府部门以及人员职能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问题(2)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问题(3)主要考查同学们归纳和总结能力,让他们总结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启示或感受。

通过本试题的浅析,教者明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更要把所学的知识和社会热点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图河中学)

上一篇:国内外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摭谈乡村学校教师危机及其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