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粘高支纱纺纱难点及对策

时间:2022-09-29 03:21:27

研究了细特粘胶纤维的主要物理性能与可纺性能,通过试纺找到了纯粘高支纱纺纱难点。围绕提高成纱强力和降低千米棉结问题,展开生产技术研究,从原料选用、纺纱设备、纺纱工艺和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探讨了提升成纱质量的关键措施。

Research on the mai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pinnability of fine tex viscose fiber. We fou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fine spinning of pure viscose yarn through the test spinning. By improving yarn strength and reducing neps in one kilometer, we study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e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yarn quality from material selection, spinning machine, spinning process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纯粘高支纱织物质地轻薄、滑爽柔软、吸湿透气、富有弹性、穿着艳丽,是当今市场受欢迎的高档衣着面料。然而纯粘高支纱品种纱支细、强力低,生产中易断头,同时高档服装面料对纱线品质要求高,所以生产高支纱的难度较大。本课题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对纯粘高支纱的纺纱难点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1原料选配

粘胶纤维长度整齐度好、无杂质疵点,所以在原料选配时,细度成为纺纱的主要依据。纤维愈细,其纱线截面内纤维根数越多,纤维相互间接触面越大,纤维间滑脱机会越小,从而增强了抱合力,有助于成纱强力的提高;同时一定截面内纤维数量愈多,纤维排列越均匀,因而纤维愈细,条干也愈好。但纤维愈细,其拉伸应力、拉伸应变、弯曲应力、弯曲挠度愈大,纤维愈易被损伤、折断和纠缠,愈容易形成棉结。因此在纺制纯粘高支纱时应合理选用细特粘胶纤维。3 种不同纤度粘胶纤维的主要物理性能对比。

由表 1 可见,纤维愈细,单纤强度愈高,其纱线强力将相应提高。但特细粘胶价格高,产品成本增加。因此在原料选配时还应该兼顾成本和质量两者关系,统筹考虑。

2试纺情况

为了更好地制订纯粘高支纱纺纱工艺,在相同生产条件下,进行了下述两种方案的对比试纺。

2.1纺纱工艺流程

A002D抓棉机 A006B混棉机 A036C梳针开棉机 A092A双棉箱给棉机 A076C单打手成卷机 A186F梳棉机 FA313并条机(两道) A454E粗纱机 FA506细纱机 1332M络筒机。

2.2试纺质量数据

以表 1 中 1.33 dtex × 38 mm与 1.11 dtex × 38 mm粘胶纤维为原料,分别纺制R 7.4 tex及R 9.8 tex纯粘高支纱品种。成纱质量对比情况。

由表 2 可知,纺制 9.8 tex纱线时,两种原料成纱质量差异不大,因此选用 1.33 dtex粘胶纤维即可。纺制 7.4 tex纱线时,1.33 dtex粘纤的成纱强力偏低,不符合织造要求;1.11 dtex粘纤的成纱强力及条干CV值能满足织造要求,但是成纱棉结偏高。从纺纱综合性比看,纺制 7.4 tex 纯粘纱时,选用 1.11 dtex粘胶纤维较好。

通过试纺发现,纯粘纺纱的最大难点在于解决好成纱强力和千米棉结这一矛盾。根据成纱强力高、棉结少的要求,总体工作思路是在前纺工序控制半制品棉结,降低成纱棉结;在后纺工序提高条干水平,降低细节,提高强力最 低值。

3主要技术措施

3.1控制半制品棉结,降低纱线棉结

棉结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原料本质造成;二类是生产过程中造成,与纤维开松、打手速度、打击方式、针布、工艺配置等有直接关系。所以降低棉结的关键一是优选原料,二是优选工艺,三是选用适合的针布状态、型号,减少棉结的产生。

3.1.1清花工序

该纤维细度细, 易受到各机械的打击、撕扯, 在输棉风道翻滚使纤维受损、扭结而产生短绒、棉结,因此,开清棉各机械速度选择要适当偏低掌握,以减少纤维受损。清花工序遵循“低速度、轻打击、薄喂慢吸”的工艺原则。清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

3.1.2梳棉工序

梳棉工序是降低成纱棉结的关键工序,梳棉工序采取“轻定量、低速度、紧隔距”的工艺原则,增强锡林与盖板对纤维的分梳效果,减小因纤维间反复搓揉而产生棉结的几率。

梳棉工序主要工艺参数。

针布选用较小的工作角和针齿高度,锡林型号为AC2530 × 1550。锡林针齿角采用 60°,增加了针齿穿刺和握持纤维能力,使分梳区中浮游纤维少,生条棉结及伸直度、分离度得到改善;针齿高度变矮,使纤维处于针齿表面,与盖板针齿的接触机会增加,有利于纤维的分梳、交替和转移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的分离度和伸直平行度,借鉴棉纺高支纱的思路,在A186梳棉机前后加装固定盖板,增加梳理度,固定盖板的齿密较棉纺为小,即前固定盖板齿密440 齿/2,后固定盖板齿密 180 齿/2。采取以上措施后,棉网棉结为 1. 3 粒/g。

3.2提高并、粗、细各工序条干值

纱的最小强力是由纱的强力弱环造成的, 而强力弱环的形成与纱截面中的纤维根数、纤维的轴向排列整齐度及捻度分布情况有关。提高原纱强力必须减少成纱细节,要减少强力弱环,首先成纱条干要均匀,千米细节要少,而重量不匀率是造成细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并、粗、细纱工序是提高原纱质量的关键工序。

3.2.1并、粗条工序提高条干CV值,降低重量不匀率

工艺理论认为,纤维细度越细,纺纱过程中牵伸力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附加的条干不匀率。

并条工序采用“重加压、大隔距、逆牵伸”工艺原则。重加压有利于控制纤维运动;罗拉隔距根据粘胶纤维长度长的特点应适当放大,以保持握持力与牵伸力相适应;头道采用较大的牵伸并配备较大的后区牵伸,有利于纤维弯钩的伸直平行。二道宜采用小于或接近于并合数的牵伸倍数,有利于提高条干均匀度。并条主要工艺参数。

采取以上工艺后,熟条重量不匀率为 0.76%,条干CV值为 4.68%。

由于纤维细,须条截面内含纤维根数较多,在牵伸时牵伸力较大,后区配备张力牵伸和较大的罗拉隔距,有利于提高粗纱的条干均匀度;重加压增加了罗拉钳口的握持力,有利于控制纤维的运动,降低粗纱条干不匀率;较大的粗纱捻系数,既有利于减少粗纱断头,也有利于细纱条干不匀率。粗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

采取以上工艺后,粗纱重量不匀率为 0.97,条干CV值为 5.23,捻度不匀率为 3.01,伸长率 2.0。

3.2.2细纱工序提高条干CV值,降低细节

细纱工序是纺高支纱困难最大的地方,因为细纱牵伸过程中,由于单位截面内的纤维根数少,导致纱线本身的强力弱环无法承受外界张力的影响而断头剧增。为了减少断头、顺利生产,细纱工序采用“两大两小”的工艺设计原则,即大的粗纱系数、后区隔距,小的后区牵伸倍数及钳口隔距,以防止纤维在后区牵伸过程中的扩散,有利于纱条毛羽的减少和强力的提高;为消除粗纱捻度增大、细纱牵伸不开出硬头的现象,前、中、后、上胶辊压力加大;细纱捻系数在不逼近临界捻系数的条件下偏大掌握,以提高纱线的断裂强度;胶辊选用硬度适中的微处理中弹胶辊,加强钳口握持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条干水平和减少成纱细节。

细纱主要工艺参数。

3.3各工序的温湿度要求

根据细特粘胶纤维的吸放湿特点,纺制过程中,各工序必须控制较高的相对湿度,并保持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如果粘胶纤维回潮率过高,开清棉工序会造成缠绕罗拉、棉卷粘连;在梳棉出现棉网下坠;在并粗、细纱等工序产生缠皮辊、罗拉等现象,致使成纱条干不匀、质量下降。如果回潮率过低,会导致半成品、成品羊绒松弛,成条条干恶化,毛羽增加,因此回潮率和温湿度控制对纺好粘纤至关重要。

半成品回潮率维持在 11% 左右,车间温度 22 ~ 27 ℃。相对湿度控制:清棉工序 55% ~ 60%,梳棉 55% 左右,并粗 52% ~ 55%,细纱 59% ~ 62%。

4成纱质量

经过优选工艺参数后,通过各工序工艺参数和关键器材优选及各项管理工作细化,所纺R 7.4 tex成纱质量指标有明显改观,成纱指标能完全满足织造工序需求。R 7.4 tex的成纱测试指标。

5结语

(1)细特粘胶纤维纤度小,强力低,吸湿好,易损伤,质量控制难度大。纺纱难点在于提高成纱强力的同时,降低千米棉结。

(2)总体工作思路是在前纺工序控制半制品棉结, 降低成纱棉结;在后纺工序提高条干水平, 降低细节, 提高强力最低值。

(3)纯粘高支纱纺纱主要针对措施:一是合理选择原料;二是优选工艺参数。清花工序采用“低速度、轻打击、薄喂慢吸”的工艺原则;梳棉工序采用“轻定量、低速度、大隔距”的柔性梳理工艺原则;并条工序采用“重加压、大隔距、逆牵伸”的工艺原则;细纱工序采用“两大两小”的工艺原则,并严格控制各工序温湿度和半成品回潮率

成功纺制出 7.4 tex纯粘胶高支纱,填补了市场空白。

参考文献

[1] 丁碧华. 细纤度粘胶纤维有利于纺纱生产[J]. 棉纺织技术,1992(1):

62 63.

[2] 张圣美,顾霞. 合理使用细纤度粘胶纤维[J]. 上海纺织科技,1993

(2):13 14.

[3] 张淑芬. 国产粘胶纤维特性及可纺性能初探 [J]. 黑龙江纺织,1995

(4):18 21.

[4] 任家智. 纺纱原理[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上一篇:色纺纱之关键 ―― 调色对色 下一篇:原料中纤维棉结与成纱棉结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