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故事:“屋”是人非

时间:2022-09-29 02:45:57

丽江故事:“屋”是人非

“现在走在这个古城里,见到的都是不认识的人了”

到达丽江时值淡季,大研古城的客栈铺位宽裕。但夜晚的古城依然人群熙攘。也有随团的游客,经过巷子两侧众多灯火通明的店铺橱窗和铺着花格台布的餐桌也并不停步,偶尔耳边会传来小声的抱怨:“太商业化了。”

在这个中国最具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丽江古城蜿蜒曲折的小巷中临街的房屋绝大多数都改为了店铺,不论是酒吧,餐厅、手工艺品商店抑或客栈,几乎每一家店铺的装潢都富有情趣、别具特色,只是经营者鲜有本地人。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在此驻足流连。

我们住在古城的一家规模不大的客栈里,客栈老板是当地布依族,40岁,家住丽江大研古城,聊天时他告诉我们,他的客栈已经是古城中仅有的少数几家本地人开的客栈之一了。

“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古城里。这个地方是个镇子,不属于农村,除了少数菜农,以前镇上大部分人都有工作,那时候生活还是挺方便的,开旅游后,变化可是太大了。从前古城里的河水比现在要好、水也大,可以直接喝,我小时候河里面小鱼很多,本地人即使吃鱼也不会抓河里的鱼,小孩子去抓也不允许,因为长辈们讲迷信,说水源是从黑龙潭里出来的。外来人进来以后彻底乱套了,开小吃店的开饭馆的污水都乱倒。现在河水看着还算清亮,其实已经不行了,河里那些鱼都是政府出钱买了放进去的,有的小鱼进去还活不了。

像我这样本地人开客栈的现在不多了,大都是外来人承包的。七年前我决定把家改成客栈,那时外地人来搞客栈的已经比较多了。刚开始父亲还健在,老年人不愿意搬出去住,我们就在自家人住的这个院子里,办起了客栈,前院让给客人住,我们自己后院去住。现在住在这条街上的只有三家本地人,也是因为家里老人不愿意动弹。

本地人自己不开客栈并不是因为不会经营,我的客栈不是也好好经营了七年了?况且那些外地人弄的客栈,设施条件也不见得比我们好啊。但是本地人有本地人的难处。本来政府应该照顾本地人的,但是现在相反,办什么事情都困难。包括改造房屋内部结构的审批手续,外地人总是把表一填就行了,本地人审批最难。古城管理所里都是本地人,大家都认识,外地人就不一样了,塞了钱就办了,没人知道。所以本地人不喜欢做生意也有这个原因,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你如果去问已经搬出去的那些本地人为什么不自己在城里做生意,他们也会这样说的。

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如果要租,1年租金是20万,这还是当年的价,按年结算。本地人把房子租出去以后到新城去买房,一套要花七八十万。新城的房子也不是专门为了给本地人搬迁用的,有时候外地人买得还更多。搬出去的本地人生活得并不好,虽然能拿到不少钱,但是没事干了,不少人成天打麻将,生活闲散得像退休的老人。

本地人也不会去逛古城的酒吧街。其实刚开始城里的酒吧还比较亲民,气氛比较好,很清静,亲朋好友可以过去喝喝茶打打扑克。现在乱套了,什么都有,好像红灯区似的,还有“交易”的,搞什么“艳遇”,都是人为炒作,表演民族节目的也不是本地人,都是外地人。本地人闲的时候也就是去新城的茶室坐坐了。

总共还有多少本地人住在这个古城里我不知道,但基本都是外面人了。古城外表变化虽然不大,但是以前那种味道都没有了。本来邻里关系都很好,现在走在这个古城里,几乎都是不认识的人了。以前走出去还能和邻里说说本地话,现在几乎都是外面来的人,也没有讲本地话的环境了,我觉得很别扭。

感觉最好的是非典时期,那时几乎没有游客,铺面也都关门了,我那段日子出门觉得挺高兴,能见到几个本地人了。

“我们那时候事旅行,不是旅游”

丽江的束河古镇毗邻着大研古城,早先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在建筑、文化等方面都颇似大研古城。旅游开发后,束河也建造了和整个丽江古城类似的商店街和酒吧街,经过设计者的精心打造,竟然焕发出类似欧陆小镇风格的情调:细长木板拼成的露台,阳伞下的小酒桌,酒吧门口小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绘的英文菜单…--街边,木楼古朴依旧,连新修的银行ATM机外表都以木板覆盖,漆成与周围建筑物色调一致的颜色,看得出设计者的手笔和匠心。古镇大门旁边是地产公司的售楼处,房地产商的生意如火如荼。

在古镇边的一座小桥上,我们遇到几个在桥廊歇息的本地老人,与他们攀谈起来。其中有位张姓老农曾经是束河的老马帮人,布依族,86岁,家住束河古镇松云村。他兴致勃勃地讲起当年马帮的旅行生活,言语中露出对那段岁月的怀念;而今房地产开发铲除了束河古镇昔日的良田,他对这一点也感到不解和担忧。

“年轻时我跟着马帮走,从农历五月开始,每次来回至少要三个月。一个马帮起码有三百个骡子,四五家人一起去,去的路小(窄),用马不行,必须骡子,马肚子大,吃不饱,一天到晚都要吃,走几天就走累了,骡子小巧玲珑,肚子也小,容易吃得饱,很灵活。去的时候要走90天,一天走半天的路,不买草,走半天让马吃半天草,回来的时候60天就够了,骡也不放了,买草喂。路上吃的、用的、行李帐篷都是自己带。有时候住在平坝里,有时候住在高山上,碰上下雨就扎帐篷过夜,冬天下雪不扎营,走路很困难,只能连夜赶路。路上有时候会遇到带枪的土匪,如果四五家人一起走,人多一些,就可以对付。

马帮从丽江运过去的货物有茶叶、火腿、酒、铜器、红糖、砂糖、粉丝;从运回来的是氆氇,还有从印度转运过来的香烟和棉纱――现在进步真是大了,当时的,工厂都没有,买包火柴都是印度火柴,水果糖也是印度水果糖,还有烟、砂糖、白糖、包括一般的铁锅和布也都是印度的,藏民手织的布不够宽,印度才有机器织的大幅布。

要说生活还是现在好,衣服穿不完,吃的东西也多了。但最高兴的日子还是过去,走马帮的日子太好了,那种日子是不会再回来了。那时候,吃一点饭也香得很,喝一点酒也香得很,每天走到一个地方,风景都不一样,走累了,稍微歇歇也就恢复了,人的想法也单纯。那是“旅行”,不是旅游。现在人们旅游,不坐车子就走不了路,不到饭馆就吃不上饭,不住旅舍就睡不了觉。旅行的话,应该像我们当年那样,随便行到哪里都可以吃、可以住。

我们束河古镇这个地方,过去的人就靠种地、做手工业、做生意这三样过活。老百姓种田种地能够吃苦,特别是丽江的妇女,太能干了,她们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到山上砍一背柴,或者是拉松毛做肥料,回来吃点饭,就种地去了,妇女们还要搓麻线,家里大大小小事情都要做,很辛苦;丽江男子的话,做手工业的比较多,一直到那边都有束河手艺人呢。那个时候云南每个村子都至少有一个我们束河古镇出来的皮匠,鞋子这东西,有钱人和穷人都需要,而且做皮匠它本钱小,最多要两张皮子,一个做帮、一个做底,加工两张皮子,几把锥子,几百根毛线,一把皮刀,就可以开工了。现在皮匠都没有了。

要说现在开旅游好不好?好处也有,来旅游的人多了,旅游局和上面有收入了。对我们自己嘛,我家里有几 十亩果园地种苹果,有了游客以后苹果好卖一些了,这点好!其他的就说不上了,旅游和我们老百姓没什么关系。另外游客多了,传染病也会带来,现在有“甲型流感”对吧?游客来得多了,没准肝炎啦流感啦什么的传染病也就来了。车也多了,我每走一步路都要处处小心。事情啊,绝对好的是没有的!

过去人们没有时间打牌,一天到晚就是忙、忙、忙,现在打牌的人多了。传统丽江妇女能够劳动,不怕苦,背也背得起,一人能背动两百斤啊,很多来丽江的和干部娶的束河女子,她们到了北方和其他地区也个个都成了劳动模范。现在的妇女呢?她们打牌很“能干”,对劳动怕了。保持原来光荣传统的当然也有,已经变质的也有。还有些年轻人把房子卖出去了,没事干,打牌,听说也有赌输了弄得生活困难的。

我家的房子不是你们路上看到的这种新样式,还是原来的老古房。有很多人想来租我家房,我不同意,租了以后就好像卖给他们了似的。一年租金四五万块,这些钱现在不稀奇,在大城市里有个小孩要入托儿所每个月也总得花上四五百啊,这点钱谁也不稀奇。可房子租出去以后,我们一家八口人往哪里去住?他们租了房子,会把房子全改成厕所,每一问房修成一个厕所,楼上楼下都是厕所!我们还有点迷信思想,这样要把房子的“地门”破坏了。传统的木房子严丝合缝很牢固,地震都倒不了,他们这里锯一锯,那里修一修,木头的结构就被破坏了,还会漏水。村里也有几家人把房租出去了,租出去的人有的另外找了房子,租便宜些的房子住。

我是老脑筋了,有时候和年轻人交谈,我就说我是想不通啦:这个丽江,好田好地都盖了房子,修了路。他们笑我,说开发开发么钱就多了。我说,钱多了,钱不能吃。他们说,钱多了不就可以买粮食买大米了?这里不产米也可以从外面买江浙产的大米吃。我说,如果有卖的当然可以买,没有卖的怎么办?我有个故事讲给你们听:

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兵打到缅甸,我们云南的部队到缅甸支援,打日本人。南边有个大仓库,是缅甸的政府仓库,眼看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来不及收拾,缅甸方就和我们云南的部队说,仓库里有各种东西,你们喜欢拿什么就拿走吧,就把仓库大门打开了――噢,里面有金条,有手表,有毛皮,什么都有。有些人拿金条,有些人拿银条,有些人拿手表。有个老兵,他这些都不拿,背了一箱压缩饼干。他们回家乡要翻过高黎贡山,到了高黎贡山,当地没有人家,结果带金条的、手表的都没得吃,有人半路想用一根金条换老兵的一点压缩饼干,老兵不换,说这个还不够我吃的。背金条和手表的人越背越重,只好把金条和手表丢掉,后来都饿死了。只有背压缩饼干的老兵一直翻过了山,平安无事回到了家,沿途还捡了几根别人丢的金条和手表呢。

我是想说,我们国家人多,十三亿人口,每人一天一斤粮食,要吃多少啊?粮食就是安全。万一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天旱减产。粮食种不出来就很危险,到时候钱也买不到了。你看看山上都在开发了,现在束河古镇盖新房子的那些地方,以前都是良田,河边这些地都是菜地。一亩地起码生产一千斤稻谷,可以养活两到四个人呢,过去束河的菜足够自己吃,现在菜不够,都要由外地拉过来了。过去一家起码两头猪,一只杀了吃,一只卖,现在肉也都是从外面买了。旅游要怎么搞才好,我也不会说,时代雯了,变到什么地步晓不得。

专家短评 郭净(云南社科院研究员、博士):

人们总认为搞旅游开发比搞农业、工业等资源索取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要轻,有时还能刺激文化和环境保护,这个逻辑站不住脚。砍树、开矿那样的破坏人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有时旅游却造成更隐蔽,更深层面的破坏,而且因为旅游带来经济利益,人们往往心甘情愿地配合,觉察不到文化正在逐渐丢失。

现在许多大众旅游模式带来的后遗症不止是文化的异化,还有外来资本的长期占据。中国的旅游业现在越做越像房地产业,很多搞旅游的都有房地产背景。现有模式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情况往往是圈地式的:一家公司把这个地方全都买下来,让村民全搬出去,这是典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不一定在旅游区内新建高楼大厦,而是把原住民遗留的空壳保留下来,靠空壳赚钱,这正在成为一个大趋势。开发旅游业、申报世界遗产、扶贫和企业型NGO做的事情,做得不好就会变成全球化的一部分,只是以不同的名义进入而已,其共同点就是携大笔资金进入,脱离农村本身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基础,把外来的观念灌输给原住民,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结构。

上一篇:透视郎德的工分制 下一篇:阿万仓大湿地一度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