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苍原》及主要人物形象探析

时间:2022-09-29 12:43:49

歌剧《苍原》及主要人物形象探析

《苍原》述说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十八世纪后期,在俄罗斯境内伏尔加河下游定居140年的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因不堪忍受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残暴统治,为了民族生存和对自由的追求,在首领握巴锡汗的率领下,毅然举族东归。行程万余里,历时七个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和阻挠,返回中国天山故土。

该剧表现他们回归的苦难历程。启程时17万大军,回到天山只剩7万人。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土尔扈特人民经过长途跋涉、艰苦奋斗,几乎丧失所有牲畜,很多人衣不遮体,靴鞋俱无。一个英雄的民族不辞万里,为返回故土,付出这么大的民族牺牲。这一悲壮之举,一方面歌颂了中华各民族间长期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永恒追求自由与和平的愿望。它是悲壮的,但不是悲剧,是带有史诗品格的悲壮的正剧。舞台上呈现的风格特点是苍凉、凝重、深沉、浑厚、有力度,情感浓烈、气势恢宏,给人以历史厚重感,使观众感受到这一壮举背后的份量和历史的价值。

该剧由五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燃帐东归。握巴锡向人们发出有力的号召,激发人们回归的决心。他将火炬掷向大帐。这把火象征仇恨和决心,代表人们对沙俄统治者的愤怒和不可阻挡的回归意志,而后是壮观的行进场面。

第二乐章,绝路逢生。无边无际的沙漠,黄涛滚滚。土尔扈特人在前进。握巴锡在鼓动、指挥着奄奄一息的人们迎敌;困乏的人们振奋、激昂,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求生的意志坚不可摧。

第三乐章,风云突变。握巴锡汗阻止娜仁高娃离去并与她结拜为兄妹,被舍愣误认为是“订情”,艾培雷乘机把舍愣引入了情感的死结之中,因此再生波澜。这预示着一场大的冲突即将爆发。天朝使者带来新疆总督手谕――因舍愣曾杀死清朝官员,一定要交出舍愣才允许整个部落回归。这对回归的人们又是当头一棒,使人们从希望的顶峰一下子落入了迷惘困惑之中。

第四乐章,英勇献身。全剧的高潮戏。娜仁高娃劝舍愣为部落献身,舍愣大怒,误以为娜仁高娃已变心,两人矛盾达到极点。娜仁高娃决心以死明志,以死殉情,向舍愣表明自己回归天朝的决心和始终不渝的爱情。

第五乐章,壮烈归来。历经艰辛,衣冠不整的土尔扈特人,生者与死者一个不落地回到了祖国天山,以宗教式的庄严归来。同时响起画外音:“公元一七七一年七月,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天山。”

该剧中,作者在戏剧矛盾和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匠心独具。主人公握巴锡是主宰着部落生死存亡的最高统治者,他于权力之外,有着最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他把忧郁、沉稳、果决几种素质集于一身。他明察细作于内,以智御敌于外,表现了一代大汗的非凡才略。他对娜仁高娃的私恋,对舍愣的手足之情,表现出他普通人的情感。最后,当民族危亡系于舍愣一身时,他竟作出了让位于舍愣的决定,使舍愣无法为了一己性命离群而去。既表现了握巴锡自我牺牲的大局观,也表现了他的胆识与智慧。

娜仁高娃,一个十八九岁的土尔扈特族姑娘,在剧中诸多人物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她的人格,她的纯真,她的情感,使剧情波澜起伏,也使剧本的主题思想得到理想的升华。她是美的化身,集草原女儿美丽、善良、纯朴、忠贞等一切美好品质于一身。她与舍愣倾心相恋,但为了部落的命运,她力劝受到艾培雷的挑唆而丧失理智的舍愣自缚于伊犁总督。在舍愣执迷不悟欲一走了之的情况下,不惜自杀,以生命和鲜血唤醒舍愣。这种民族情、祖国情而后融亲情、爱情,表现出了一位美丽少女舍己救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豪情。

舍愣是有功于部落的战将,因当年杀死了伊犁总督的哥哥而被伊犁总督视为要犯。在恋人娜仁高娃的鲜血面前,在握巴锡以汗位相让的壮举面前,他表现出人性中最美好、最伟大、最崇高的一面,牺牲自己,保全部落,使艾培雷阻挠东归的阴谋化为泡影。

艾培雷是一个觑汗位,并拼死反对东归的阴谋家。音乐并没有将其作脸谱化的处理,而是沉郁、顿挫,音程往往大幅度地跳跃,表现他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和性格的乖张阴险。

个体命运的悲剧,个体生命的牺牲,个体价值的毁灭最容易唤起观众的共鸣。本剧的聚焦点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握巴锡、舍愣、娜仁高娃、艾培雷等主要人物以及由之构成的丰富内涵的四角关系,构成了支撑全剧的坚实的艺术骨架。土尔扈特部落东归过程中的一切苦难、奋争、胜利、挫折、矛盾、荣辱,都围绕着这些人物关系的核心来展开。由这一核心,把复杂的戏剧情感,丰富的戏剧内涵,庞杂的戏剧场景,纷芸的戏剧矛盾聚拢为一个坚实、谨严的艺术整体。

《苍原》歌剧气势恢弘,意境深邃,倾诉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情。辉煌的乐章铺出了在火焰与血海中开辟出的通向自由的征程,奏响了一曲献给伟大祖国和中华子孙的赞歌,是回荡在历史长河中震撼人心的最强音。这是民族的声音,也是时代的声音。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上一篇:奥运会主题音乐的社会学意义及思考 下一篇:追忆绮霞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