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乡土文化 塑造特色环境

时间:2022-09-29 12:21:56

融入乡土文化 塑造特色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获得发展的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园已多年进行《幼儿园乡土化生活实践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园以“乡土化资源,生活化教育”为切人口,打造幼儿园乡土特色,并逐渐形成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树立了幼儿园的品牌。

一、在环境创设中体现乡土文化

环境是幼儿园文化的一种体现,它的巨大作用和价值历来被广大的教育者所推崇,特别是在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环境有三种功能:1.体现幼儿园的园本文化;2.与幼儿能产生积极互动;3.有较强的审美功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分别选用了可操作的、有地域特点的、具有一定欣赏性的乡土资源进行设计,通过师幼合作,加工成各种空间挂饰物和墙面装饰物,布置幼儿园的大厅、走廊、通道、楼梯、玄关等各处环境,彰显幼儿园乡土文化特色。

我园的空间挂饰物有五彩伞、竹簸箕、竹匾、斗笠、草帽、铺垫、稻草人、各种农副产品等,这些挂饰物都是幼儿在美术欣赏和手工活动中创作的。五彩画是大班幼儿互相合作用各色丙烯颜料涂上去的,有的设计线条画,有的设计对称图案,把这些作品倒挂于大厅,风情独特。

墙面装饰物有草帽装饰画、木框画、种子粘贴画、竹筒插花等。草帽装饰画是幼儿用颜料在草帽上勾画出不同图案或色块,然后进行组合,流线型粘贴在墙壁上,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竹筒插花体现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首先在竹筒表面打磨,然后用颜料或水彩笔在竹筒表面涂色或作画,在竹筒中插入花草,装饰在楼梯或通道中,风景优美雅致。在这样浓郁的乡土环境中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清风、明月、天籁的自然意境。

二、在园本课程中体现乡土文化

因地制宜,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园的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汤沟古镇是美丽迷人的“柴米之乡”“美酒之乡”,有自然、浓郁的民俗风情,一年四季,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大自然是我们的活课堂,田野是我们的活动室,乡土资源是我们的活教材。因此,我们充分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开展各类主题教学活动,立足实际,开发园本课程,我们以“家乡美”课程的开发与实际为切入口,利用乡土资源,设计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幼儿园课程。

在我们编写的园本教材《家乡美》中收录了很多我们汤沟古镇的民间游戏、民间童谣、民间智游、体育游戏、科学社会活动以及手工活动。如在科学社会活动中,教师通过活动让幼儿认识我们家乡的特产:汤沟酒、珍珠鸡等,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特色,萌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大班科学活动《酒的酿制》,教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带幼儿走进酒厂去看一看,闻一闻,对酒的酿制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我们的汤沟古镇就是以汤沟酒而闻名天下。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我们的汤沟古镇的特产,激发了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课题研究拓展乡土文化

经过课题《幼儿园乡土化生活实践教育研究》的实践和探索,教的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一个主题的初步设想到生成,形成较完整的活动材料,都要经过教师反复的商议、讨论、修改,然后使主题活动逐步趋于完善。在教师们的共同参与、商讨、悉心研究下,一个个主题活动就这样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教师在不断的揣摩、思索中创新着自己的思维,寻找各自的教学特色,教师们的业务能力、教科研能力在实践锻炼中得到提高。

我们从教师的个性才能出发,比如像蒋娟娟老师有语言方面的特长,就让她负责编写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方案,在《酒的酿制》和《珍珠鸡》两个主题中,蒋娟娟老师自编语言故事“麦子变变变”“珍珠鸡和贵妃鸡”,并向大家展示了这两个精彩的语言教学活动。又比如楚冬菊老师有音乐艺术方面的特长,我们就让她侧重音乐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在《麦子的经历》主题活动中,楚冬菊老师引领幼儿模仿工人酿酒的样子进行音乐律动活动,将已有的教材与本土特色联系起来,做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乡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拓展我园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创设教育环境,不仅使我园到处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清新感觉,而且使我们的特色教育愈加明显。我们的环境创设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许多姐妹园的老师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这使我们的老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情,走出自己的特色化道路,才能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上一篇:小班化古诗教学中的微课学习策略 下一篇:运用微课资源,扮靓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