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环境激素对饮用水的影响

时间:2022-09-29 12:00:44

警惕环境激素对饮用水的影响

由于我们生活中的空气、水、食品中夹杂着大量的污染物,人类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环境激素的海洋”之中。

近几年,由于国内外媒体对生物体的各种怪病及怪异现象的报道增多,环境激素已从专业学术报告和研究领域走到了人们面前。各种因为环境激素污染而造成的生物变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国际水协会主席Laszlo Somlyody曾在第五届世界水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国际水协,探讨了六个亟待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分区和影响是何种情况。影响人类等哺乳动物的干扰物质正在增加,它们通常在水中引发严重的污染问题。尽管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就初见端倪,但在最近才给予定义,这类物质种类的增加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来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

环境激素也被称为“环境荷尔蒙”、“内分泌干扰物”。1997年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对环境激素下了如下定义:“由于介入生物体内的荷尔蒙的合成、分泌、体内运输、结合作用或分解,从而影响生物体正常性的维持,影响生殖、发育或行动的外来物质。”环境激素这一名词是美国记者戴安・达马诺斯于1996年首先提出来的。她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带来任何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使生物体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形、量减少、乳腺癌等癌症发病率上升等现象。最近日本厚生省已正式将环境激素命名为“导致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这是一个扰乱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总称。

从人们认识环境激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过程来看,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并非是人类自身,而是先从自然界动物的变异现象开始的。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详细描述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的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污染,造成鳄鱼数量锐减,雄性鳄鱼的生殖器官发生变异,雌性鳄鱼产出的卵大多是未受精卵;英国石斑鱼变性,雌雄一体;日本多摩川中的鳄鱼生殖器异常;荷兰,波罗的海海豹大量死亡。环境激素对动物世界已显露杀机,而人类也难逃厄运。有数据表明,即使极微量的环境激素也会导致生物体内分泌失调,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类生育能力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所造成的。当“环境荷尔蒙”进入人体后与细胞中的荷尔蒙收容器官结合,与荷尔蒙一样产生副作用,造成荷尔蒙过剩,或许是收容器官无法接受人体本来自然分泌的荷尔蒙,其结果是扰乱了人体的荷尔蒙,尤其是性荷尔蒙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机能障碍。这种扰乱内分泌系统作用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关系到人类的繁殖,关系到今后人类的质与量。

环境激素的污染问题,不同于其他环境污染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延续生存的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所以该问题披露不久就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日本政府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当年度预算中破例拨出170亿日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该问题的研究,环境厅召开了风险对策研究会,并发表了“外因性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问题的应对方针――环境荷尔蒙战略”“关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战略计划98(SPEED 98)”。美国环保署于1996年3月开始着手开发食品、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方法。同年8月,欧洲经济协力开发机构(OECD)也开始了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试验方法研究。而被怀疑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质,在日本检查出67种,美国72种,韩国66种。被查出的这些化学物质中,最多的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类物质,有45种;其次是工业用原料。按其结构特性可分为:有机氧化物、特拉津类农药、有机锡化合物、烷基酚类、邻苯酸酯类等。目前对于其中的一部分物质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而像二恶英那样的非意图性物质,则需要一些特殊的对策。

日本环境厅从1974年就开始以水质、底泥、大气、鱼类等为主要对象,对残留在一般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污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并以“化学物质与环境”为题进行了公布。而作这样全面调查的国家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所涉及的化学物质多达760种,其中环境激素67种,而在水体中被检测出有12种。在被查出的化学物质中,以壬基酚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它主要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环氧乙烷醚的形式使用,目前全世界生产量有50多万吨,而我国的生产量则高达10多万吨。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鉴于水是人类直接饮用的一种媒介,有必要对上述物质从水源到饮用水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变化进行研究,并从内分泌干扰活性的角度来评价自来水的健康安全性。这将涉及高度的痕量有机物质的分析,这些物质在水源中的化学、生物分解过程的解析问题在自来水处理工艺中的变迁,特别是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的消毒副产物的发生机理方面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种能削减内分泌干扰物质危害的方法。1998年,清华大学的王占生教授等对我国北方某大城市及周边地区饮用水中导致内分泌紊乱的消毒副产物进行了测定,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我国的水污染状况严重,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也比较严重,而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污染都是极微量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缓慢的,一般要10~20年后才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现,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饮用水中的环境激素与生命安全是摆在广大水处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上一篇:“三条红线”: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尚方宝剑 下一篇:加快三江源区生态建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