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考

时间:2022-09-29 10:03:28

关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历史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考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需要中学历史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但是对于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课堂来说,仍然缺乏可以参照的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两方面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来建构新课标下的高效农村中学历史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中学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0-01

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这是遵循教学规律的科学指导,是必然选择。然而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却存在着迥异于城市的困难。毋须讳言,农村学生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通过历史课程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还有更为漫长的路要走。

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主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加强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知识、解决问题。经常性地参加新课程培训、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动力。因此,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营造课堂环境,成为加强农村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紧扣备课的核心内容

在农村中学,很多教师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培养等很少顾及,将中学历史科目错误地认为是记忆性科目,只要注意识记就能有效掌握历史知识。有鉴于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关注历史知识的记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在提高道德教育的同时为学生在生活中活用历史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还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从客体变为主体,从而将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尽情彰显。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互和心灵契合,最终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目标,让师生共同享受有焕然一新的课堂生活。

(二)构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注重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围绕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自是大势所趋。首先,教师应善于异中求同,在适当照顾优差两头的情况下,更注重针对大多数,抓住能调动、激发大部分学生求知欲的典型材料进行创设;其次,教师还应尽量照顾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适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模式。

当然,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历史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三)适度开展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爱国人物拉亲拉近,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加密切,进而培养其建设家国的美好志向。通过乡土历史的学习,往往能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是笼统的理论陈述与空泛道德说教无法比拟的。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历史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对教师和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体系,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新时期下,大量农村学生流入城市,使历史教学处于一种相对贫困的状态,而留在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加之传统价值观逐渐改变,很多学生容易出现信仰偏差。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中学生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教材的道德、情感教育观点往往产生逆反心态,而且一旦形成自己的思想,更是固执己见。这些情况对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热情的激发

在农村中学历史课堂上,好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即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则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成为课堂的焦点,而学生却成为衬花之叶。事实上,学生只有在一种思想宽松,乐意参与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才会最好。

在逐步实现理想课堂教学氛围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通过适时创设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在情与理的交互中实现教学目的。情感的激励要立足于大视野,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文明、民族、国家的发展兴衰。情感激励的方式经常运用的大致有榜样激励、荣辱激励、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历史教师只有树立对文化知识满腔热情的态度与信心,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师生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双赢。

(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目的就在于切实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而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要转变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减少讲授。扩大个别活动,如自读、自问、小组讨论与交流、自我练习等。

2.践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事例、资料、参观等多种参与方式,使学生熟悉历史,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历史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关系。

3.因材施教,纵向比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拥有成就感。

4.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减少考试、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评价,和鼓励自尊、自重,以减轻其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总之,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历史教育,不应该只是“填鸭式”教学,更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实施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

上一篇:浅谈美声唱法中女高音的技巧训练 下一篇:给识字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