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是种心理病

时间:2022-09-29 08:58:52

“拖拉”是种心理病

洪昭光教授提出,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要避免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的亚健康状态,就要学会“慢生活”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使心理生理健康发展。但此“慢”非彼“漫”,它不是一种懒散、消极,更不是工作、生活中的拖拉状态。

他就是贱?

实例1 35岁的公务员陈明哲,是一位典型的慢半拍式人物。他,善良,热情,才思敏捷,一旦做起事情来一丝不苟,但就是做事慢,显得拖沓。比如领导布置他写一个发言稿,即使离交稿日期还有两周,他也是总能磨磨蹭蹭到最后一天晚上,才开始动笔,往往通宵达旦才能完成。开始时候,明哲的老婆还心疼他的身体,又是煲汤,又是按摩,当得知他“虚度”前面的时间时,尤其是发现这种情况多次发生时,咬牙切齿地说:他就是贱!陈明哲无奈地说,我也急得嘴上冒火,但没办法,只有压力我才有灵感。

实例2 大二学生赵磊最怕完成作业了。从小他就有很多理想,但就是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很多想法在头脑中甚至连细节都设计出来了,可是就是没有实际操作的勇气。怕失败吗?也许吧。赵磊总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远了。这次期末《习作欣赏》课,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交上一篇电影的读后感就行了,同学们都很快写完了。课代表一数,得,又差赵磊的了。“再给你一天时间,否则明天你就自己给老师送去吧。”其实赵磊看电影时很投入的,也有很多感想,可就是不知怎么下笔。晚饭也没吃,就一直坐在电脑前发愁。他觉得学习越来越无趣,人生越来越无聊;生活愈加懒惰、消极、无望。

拖拉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当天该做的事情总要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个星期,虽然心里着急,可行为上却总是拖拖拉拉的,进度很慢,不到最后时刻就积极不起来,直到实在拖不下去了才临时抱佛脚,就像是开学头一天,才拼命补假期作业的小学生。

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瑟夫・法拉利给这些拖拉成性的人起了一个专有名词――“慢性拖拉症患者”。在他看来,做事拖拉其实是一种“心”病,或者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法拉利教授认为,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激进型”拖拉症患者,其特征是自信能在压力下工作,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寻求刺激。另一种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这类人通常对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迟迟不肯动手。

做事拖拉作为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从小处说,使我们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有时把事情拖到实在不能再拖,即使赶在最后把任务完成,质量也根本无法保证:从大处说,会使我们形成懒散消极的性格,创造力也会大受影响。

拖拉根源是怕失败

赵磊在采访中说:“我的拖拉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症状就是平时做事情,不拖到最后关头就无法去做它。甚至一想它就难受,碰都不想碰和它相关的东西,绕着走。每次想到还有任务没完成,就很烦躁,但是依然不想去做,非要等到最后期限,才能闷头完成。这整个的过程充满了负罪感。真的很难受。”

陈明哲也承认,“不是我不做,只是我之前还不想做”是各种各样拖延做事的借口,是放任自己的低迷状态。虽然只有到截止期前,才能激发我的灵感、高效率与热情,但这其实也处于一种“生死边缘”,那是一种劣质的。那种被压迫出的所谓高效率,其实是危险,的“走钢丝”。

拖拉症害人害己

拖拉看似小事,但拖拉的代价,其实很高昂。

首先是:办事拖沓,会影响健康。温哥华大学的学生中,学习拖沓的人,往往身体免疫系统运转不佳,肠胃也会因不时的精神高度紧张而变得脆弱。

其次,做事拖拉,会导致恶劣情绪的产生。自责、沮丧、丧失价值感。

再次,拖拉而造成的精神高度紧张,以及情绪低落,会使得拖拉者找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熬夜、找寻外部刺激,来舒缓情绪。

最直接的一点是,因拖拉症患者的低效率,往往会影响整个团队整体任务或计划的完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影响拖拉症患者人际间的关系。

上一篇:直面风暴,为自己准备好“救心丹” 下一篇:出院犯病,住院就好!这是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