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前见”开展生本阅读教学

时间:2022-09-29 08:44:21

依托“前见”开展生本阅读教学

【摘 要】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所谓“前见”,是读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念、知识、思维方式等。“前见”构成了理解的情境和视域,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条件“正是以先有、先在、先识构成的前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前见”,注重拓展学生的“前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大胆的创新。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前见”是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桥梁。

【关键词】“前见” 阅读基础 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7-02

课程改革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课程改革的初衷与归宿。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很多教师在做公开课时,总要慎重选题。笔者在参加教学大赛时,对于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解难度大的文章,一般不选。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是基于教的角度来完成的。本人也曾一度认为文本创作的时间、内容离当代遥远,学生阅读起来就会有一条不可逾越的时间鸿沟。学生不易读懂的课文怎么能讲出彩呢?随着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认识,我对学生的关注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最近一节公开课的备课过程中,本人关注学情,搭建阅读桥梁,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一 “前见”是阅读的基础

在准备公开课时,我选中了《凡卡》一课。契诃夫的《凡卡》写于1886年,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作家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写下了《凡卡》这部短篇小说。小说内容深刻感人,描写真切细致,催人泪下,表达上也很有特点。凡卡给爷爷的信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当时生活的艰苦,理解小学徒在城里挨打、挨饿、受困的悲惨生活。本人在体会凡卡学徒生活一段设计了多个环节,细读课文,动笔勾画关键词,理解“揪、拖、揍”这些词语,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的痛苦;我还预设了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朗读。没想到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段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很快体会到学徒凡卡的悲惨遭遇。学生怎么能理解离他们这么遥远的人、事呢?难道这条时间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吗?

在曹明海教授编辑的《语文教学解释学》中,读到“前见”这个词。所谓“前见”,是读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念、知识、思维方式等。“前见”构成了理解的情境和视域,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条件“正是以先有、先在、先识构成的前见”。可见,学生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他们的世界绝不是一块白板。“前见”是由历史传统所赋予的,它体现了个人与历史传统的继承关系,是任何个人都无法拒绝的东西,每一个读者都带着他的“前见”进入到阅读之中。当然,不可否认,读者持有的“前见”,既可以是“合法的”“生产性的”,也可能是“不合法的”导致误解的“前见”,即便是导致误解的“前见”,也要被带入到阅读过程之中,并在其间得以修正和改变。正是读者的“前见”,作为阅读的创造性的力量,进入到文本中,实现了阅读的意义。

学习《凡卡》一课中这段话:“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学生虽然没有承受过“揪、揍、戳”这样的毒打,但是他们通过语境阅读、查字典,借助学习和生活的经验,也就是他们的前见,完全可以去理解,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这样看来,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他们是带着自己的“前见”去阅读。所以金元浦教授指出: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教师在同一个课堂去指导学生阅读时,发现不同的学生的理解感受力是不同的。他们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大大地影响了阅读对话的进行。可见,要使课堂教学的对话顺利进行,引导学生深入准确理解文本,就要不断扩充学生的前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搜集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理解难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二 正视“前见”,给学生阅读的空间

不可否认,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时间距离确实存在,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一“时间距离”呢?我们能不能完全超越历史,客观、中立地再现历史、生活原貌呢?就像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爱“挖掘”主题思想、人物内心,总希望学生感悟得越深越好,总是想作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和创造的初衷?

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引用黑格尔的话说:“缪斯的作品,就像已经从树上摘下来的美丽的果实,现在,这些艺术给予了我们,就像一个姑娘端上了这些果实一样,而这里并没有它们具体存在的真实生命,没有长有这些果实的树,没有土壤,没有制约它们特性的气候,更没有支配它们成长过程的四季变化——虽然古代的艺术作品给予了我们,但是它周围的世界并没有给予我们。”也就是说,创造这一文本的情境已经永远过去了,力图克服时间距离,重建作者的意愿是不可能的。

斯坦利·费什认为,能使一本书具有意义或没有意义的地方,是读者的头脑,而不是一本书从封面到封底之间的印刷书页或空间。在他的心中读者是文学意义建构的重要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去阅读、去感受,让学生带着他们的“前见”去创建所读作品的意义。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学生对伯牙与子期之间真知己的境界就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伯牙做事太绝对、太极端,没有必要破琴绝弦,采用其他方式同样可以表达二人知己的情谊。甚至有的同学说:“我从五岁开始弹钢琴,已经通过了十级考试,如果我的‘钟子期’不在了,我不会把我的三角钢琴砸了,我更会用我的琴声去追悼他,缅怀他。”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解读时的时代不同,解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所获得的整体形象、审美效果以及价值观也各有不同。学生在阅读中不是要在文本语言的世界里重新唤起作者的原本意图,而是与文本一起参与了一种当前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关注自己的教案,多关注学生;少设置阅读的限定,多倾听学生的内心;少追随现成的定论,多思考文本的意义,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三 依托“前见”,开展个性化阅读

读者与文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距离”,不但不会成为理解的障碍,反而会成为理解的创造力量。人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金元浦教授认为:文本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作者一旦完成他的创作,那些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由审美心态、情感活动、当下语境、灵感深思、游心呈意所构成的创造力的‘场’便倏然消失”,留下来的是由文字符号所构成的文本,文本以其“独特的语词、句式、符号、代码、叙述话语等形成了自在的世界”,作者已失去了对它的控制垄断权。这时它强烈地呼唤读者的参与,等待读者的阅读。

阅读是什么?金教授认为:阅读就是读者在文本的语言世界里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释并构建文本意义的活动,也是读者以自己的语言解释和阐发文本的语言,建构和生成当下意义的活动。①阅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我曾认为数学、科学是培育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课程,而阅读课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文字,谈何创造性呢?上述阅读理论使我对自己的阅读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审视,获得了全新的认识。那就是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独立发现或建构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见他人所未见,发他人所未发,产生超越性的新见解、新内容,这都是在创造。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后,联想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可是学生读完插叙——乡下回忆部分,一致认为乡下就是好,挨冻挨饿算什么?只要有爷爷在,有亲人在,任何困难和痛苦都能克服。这样理解和作者的创作初衷,与教师的期待不同。这才是儿童的感受,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凡卡,走进人物的内心,渴望凡卡能生活在唯一的亲人身边,觉得任何理由都不应让爷爷把凡卡送到城里去当学徒。就此说来,阅读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当前有很多,以作者为中心的解释学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解释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解释学……但曹明海教授的文学解释学理论关注人的发展,他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阅读教学同样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应怎样开展阅读教学。如果教师珍视学生的个性见解,关注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否定,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时空,阅读课堂就不缺少创造。

就像《凡卡》一课,现在我知道了,当我不顾学生的学情,一味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站在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解释学理论一边。有些教师可能会说,不要和我谈什么理论,我没有时间去理解它。况且没有它,我们的阅读教学照样开展得有声有色。阅读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一种观点,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内心深处的一种理论认同。当成功的时候,你却不能明确地知道阅读课堂上你对学生进行了怎样的训练;当你失败时,你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这就是普通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不同——一个带着思考和理论去教书,一个带着随性去教书。

注 释

①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64

上一篇:巧用音乐教育手段,提升学生内在素质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