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潞公耆英会图》考析

时间:2022-09-29 05:30:27

文彦博1082年(宋元丰五年)留守西都,(今河南洛阳),这时正好富弼退休在家闲居,于是两人商议,仿照唐代诗人白居易“香山九老会”的形式,也组织一个在洛中退休的官员聚会,诗酒唱和。

文彦博1082年(宋元丰五年)留守西都,(今河南洛阳),这时正好富弼退休在家闲居,于是两人商议,仿照唐代诗人白居易“香山九老会”的形式,也组织一个在洛中退休的官员聚会,诗酒唱和。参加者共13人,依其年龄顺序,他们是:武宁军节度使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致仕韩国公富弼,年七十九。河东节度使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判河南府潞国公文彦博,年七十七。尚书司封郎致士席汝言,年七十七。朝议大夫致仕王尚恭,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致仕赵丙,年七十五。秘书监致仕上柱国刘几,年七十五。卫州防御使致仕冯行己,年七十五,大中大夫充天章阁侍制提举崇福寺楚建中,年七十三。司农少卿致仕王慎言,年七十二。宣徽南院使检校太尉判大名府王拱辰,年七十一。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张问,年七十。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提举崇福宫张焘,年七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司马光,年六十四。

为了纪念这一次集会,文彦博特请司马光写了一篇序文。序中称:“一日悉集士大夫老而贤者于韩公之第,置酒相乐,凡十有二人,图于妙觉僧舍,仍各赋诗,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又云:“二公(富弼、文彦博)寅亮三朝,为国元老。人赞万机,出绥四方。上则固社稷,尊宗庙;下则熙百工,和万民。为天子腹心股肱耳目。天下所取安,所取平,其勋业闳大显融,岂乐天(白居易)所能庶几。”此后文彦博又发起组织了一次“同甲会”,新参者有官至太中大夫的司马旦,程颐、程颢的父亲太中大夫程珦,及席汝言。一年后又由司马光发起组织了—次“真率会”,参加者有司马旦、席汝言、王尚恭、楚建中、王慎言等,为此司马光书写了“会约”条款。

由参加集会人员的官职,可以看到他们 身份地位非同一般,因此这一系列的活动,立即在朝野士大夫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代人沈括的《梦溪笔谈》、王闢之的《渑水燕谈录》、邵博的《闻见录》等书,均有所记载。《渑水燕谈录》特別记道:“富(弼)韩公熙宁四年(1071年)以司空归洛,时年六十八。是年司马(光)端明不拜枢密副使求判西台,年五十三。二公安居冲默,不交世务。”熙宁四年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第二年,富弼和司马光都是反对新法而自求引退的,与会的其他人员也大都是反对新法的。王安石变法失败,1085年(元丰八年)司马光重新起用,并且身居宰相之职,“耆英会”更是在士大夫中间传为美谈,称颂不已。

关于《耆英会图》的创作,除了司马光的序中说到外,在“耆英会”诸人唱和诗中也多有咏及,如富弼诗中说:“遂欲肖容仪,灿然形绘事。闽峤访精笔,鲛绡布绝艺。”王拱辰诗中说:“欲令千载著风迹,亟就僧舍图神姿。……报云绘素得精笔,愿列霜壁如唐规。”但他们都没有提到画家的名字,而《梦溪笔谈》和《渑水燕谈录》都同时记载是“命画工郑奂图于妙觉佛寺”。《闻见录》对人物描绘的过程有更详细的记录:“独司马温公年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白居易等九人)狄兼謩故事请入会,温公辞以晚进,不敢班富、文二公之后。潞公不从,令郑奂自幕后传温公像。又至北京(今河北大名)传王公像,于是预其会者凡十三人。”司马光序中说:“宣徽王公方留守北都,闻之以书请之潞公曰:“家亦洛,位与年不居数客之后,顾以守不得执卮酒在坐席,良以为恨,愿寓名其间,幸无我遗。”这就是郑奂要跑到北京大名府去描绘王拱辰肖像的原因。由以上可知,郑奂的籍贯是福建(闽),在画工中是一位高手,创作《耆英会图》时,不仅认真,而且颇下功夫。创作过程中,先收集人物肖像素材,可能在绢上作有稿本,故富弼诗中说“鲛绡布艺”。司马光序中说:“宾主凡十有二人,图于妙觉僧舍”,可知王拱辰的图像是后补上去的,故他的诗中说“报云绘素得精笔"云云。

画在洛阳妙觉寺僧舍里面的《耆英会图》壁画,因寺毁久已不复存在了,但作为壁画的稿本或复本,今天仍有迹可寻。据清代乾隆时期编撰的《石渠宝笈初篇》著录,在御书房中藏有《宋人耆英会图》一卷,《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在延春阁藏有《宋人洛阳耆英会图》一轴,又民国初年端方《壬寅肖夏录》著录有《洛社耆英会图》一卷。1998年《艺苑掇英》第六十四期刊登有司马光《耆英会序》及《会约》墨迹。不想近日又在河南淇县发现了《文潞公耆英会图》轴。后两件作品是新近才面世的。

在介绍新发现的《文潞公耆英会图》之前,有必要将前面几种《耆英会图》进行讨论。

清宫藏本《宋人耆英会图》卷,绢本,设色。据著录,前有画,后又司马光书“洛阳耆英会序”,然后抄录了“耆英会”唱和诗及文彦博“真率会”诗和小序,司马光“会约”。并有“延佑二年(1315年)三月二日子昂观”、“裔孙垔拜手阅”及文彭、文嘉跋。此卷今在台北,《故宫书画录》编者按语云:“画旧,司马光记及文氏诸跋均疑伪。”

端方藏本为绢本,设色画,其著录称有司马光手书“耆英会序”、“会约”;并抄录有“耆英会”唱和诗。题跋按时代先后有“宝庆元年(1225年)直学士院真德秀题”,宋人“山阴王英孙题”,元人“金华戴良谨题”、“会稽申屠澂谨题”。入明有“二年(应为宣德二年,1427年)中秋日四明纪堂谨跋”、“蓬山毋思义谨题”、“宣德三年(1428年)戊申五月翰林侍读安成李时勉书”、“宣德三年龙集戊申夏五月六日嘉议大夫太常卿兼翰林学士国史总裁南郡杨溥识”、“天顺四年(1460年)二月初吉翰林侍读学士直文华殿东吴钱溥跋”、“成化改元(1465年)龙集乙酉冬十有一月既望诸暨后学陈洙文渊顿首谨书”、“隆庆庚午岁(1570年)重阳前一日涑水乡后学马化龙光前甫薰沐顿首谨识”、“隆庆壬申(1572年)仲秋初吉赐进士中顺大夫知广西柳州府事上虞郑舜臣顿首拜书”、“万申甲申(1584年)四月赐进士出身中奉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太原王道行书”,“万历甲申七月既望赐进士第奉敕提督雁门等关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侍经筳工科都给事中雍丘侯于赵拜书”,端方藏本今不知流落何处,未见有关影印,无从断其真伪,但从其题跋者前后次序混乱,可能系抄本。

上一篇:王翚精品《溪堂佳趣图》:山水清晖佳趣生 下一篇:视若无色胜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