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9 04:15:29

刍议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主动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学生只能获取别人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经验。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阅读教学旧的观念,努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

1.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入手

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主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2.丰富学习语文渠道

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体,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历史资源:秦砖汉瓦,明清建筑,麻石铺街,老井当街,小巷曲折幽深,唐代国槐虬枝苍劲,千年山茶,美食佳肴等,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人文资源:江、河、海汇聚浪淘尽,千古风流化合豪迈之情,小巷丽人的灵秀之气,乾隆皇帝在此一住,抗金名将岳飞,文天祥在此挥戈,“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兄弟二人四院士”传颂着这里英雄豪杰的赞歌。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怀。社会资源:溱潼会船节,鹿鸣街,溱湖风景区等,可以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风俗资源:中秋节、国庆节、春节、儿童节、教师节等较大的节日对于了解历史文化是很有帮助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就能促进其语文学习。

3.语文教师的榜样作用

其一,会读书。教坛上盛行一个比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要以书为主,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而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更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与庄子对话》,我们可感悟到庄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追求、精神境界和良心品质等。

其二,要会研究。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名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其三,要会上课。课堂是显示教师人生价值的舞台,是会读书、会研究的目标,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无活力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问题,无问题是因为没有活力。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帮助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其四,要会写作。几年前,曾有人撰文提出“语文教师可否会写文章”的质问,问题虽偏激了些,但不少语文教师懒得动笔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教师自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写过文章。一位语文教师曾这样感慨:不要说写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就单说写总结吧,也发现自己的词汇那么贫乏,文章那么单调。终于明白,由于长时间的不用、不积累,自己在词汇上已处于“退化”、“透支”状态了。

四、创设良好氛围,激发阅读的趣味性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亮丽、最辉煌的镜头。待会儿,咱们来评一评谁是最佳摄影大师。”教师富有激情和诱惑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

五、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揠苗助长》一课,教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的词语,从而体会内容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天山牧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雪峰、绿林、繁花,点缀着天山的千里牧场”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如何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下一篇:刍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