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撷妙采 文笔生辉

时间:2022-09-29 04:14:1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写作素材匮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才能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回归课本,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信手拈来运用于作文当中,不失为一种简便而迅捷的手段。

一、深挖课本,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高中课本所选课目,都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之作,蕴含很多的写作素材。其中既有忠君爱国、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十载的苏武,又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既有李密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拳拳之情,又有徐志摩“挥一挥衣袖”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又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沉郁;既有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又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既有鲁迅的深刻犀利,又有戴望舒的柔婉绮丽;既有莫泊桑的《项链》警示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悬崖勒马,又有马丁o路德o金深沉的呼喊--《我有一个梦想》,……这些,对苦于没素材可用的高中生来说,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那么我们怎么挖掘教材素材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整理。可以按照“观点”“人物形象”“名言警句”“写作方法”等分类进行整理。也可以按照“忠君爱国”“理想志向”“恒心毅力”“崇高母爱”“博怀”等主题对教材归类概括。如“崇高母爱”,他们在课文中都可找到对应篇章。如:李密的《陈情表》、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掌握领会了这些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同学的精神境界,扩大生活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及领悟能力,学生作文写作时,将相应的材料充实到文章里,可以极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之言之有物,避免空话套话。

二、融会课文,深化作文立意。

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而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章的优劣。高考作文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立意”却万变不离其宗,着重考查考生的心灵体验、道德情操、人文精神以及思辨能力。这些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与许多课文的主旨基本一致。学生在课本的经典之作中徜徉,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仿佛经历一次次精神的碰撞、交融和洗礼,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和品格,促使学生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告诉我们送别除了缠绵伤感,还可以这样豪迈激昂,只要四海之内还有知己,远离天涯也如同近邻。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胸襟真的可以囊括浩瀚的世界!他这种高远的立意时刻激荡着学生的内心。还有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许多描写岳阳楼的诗文中独为人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它有出色的景物描写,更重要的是它鲜明地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如果没有这个崇高的主题作灵魂,景物描写得再出色,也不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拥有这些深邃而优美的思想内涵的文章比比皆是,而这些又为学生的高考作文提供了十分广泛而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立意。因此,利用作者对此类话题的看法或认识,就可以熔铸、提升自己的文章主旨。

三、化用诗文,扮靓写作语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同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也对“有文采”作了明确的规定。模仿和借鉴课文语言,将有助于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人说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别致、很浪漫。有人说:诗词是被平平仄仄的规律碾压得最细腻,被押韵、对仗加工得最芬芳,被七律、绝句、词牌包装得最精致的胭脂,存放在古典文学的书盒里。她美丽芬芳,她典雅厚重。那么多用些诗词来点缀的自己文章,这样如同给自己的文章略施粉黛,让文章锦上添花。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语言精致典雅,优美流畅,恰如其分地引之于文,定会使作文增色添彩。如有考生在诠释“乐观”时,这样写道:“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路到尽头的柳暗花明,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这一段话就巧妙地化用了教材中名句,这样的化用,典雅清新,推陈出新,增添了作文语言的亮色。

四、 巧用论据,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学生通过作者生平经历学习,对他们的事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其实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作文的论据素材。在写作考场作文,苦于没有论据素材之时,我们不妨灵活地运用课文材料中平常人们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为论据,有时也能解燃眉之急,出考场佳作。

如我们通过学习《报任安书》,对司马迁有了较深的认识,有考生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素材。如: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致使他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一向忽视的语文教材中,挖掘、储备一些事例,并按不同话题的需要,重新组合现有的论据材料,或者将现有的比较典型的论据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使之满足不同话题的论证需要,从而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我相信,“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考场作文的“源头”“活水”,只要善于挖掘,用好用活课文素材,同样可以为你的高考作文添色增彩。

上一篇:如何引导初一新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 下一篇:“和谐友谊,共同成长”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