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现象透析

时间:2022-09-29 03:56:53

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现象透析

【摘 要】课外辅导班成“风”在城市教育中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究其深层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不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为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理性选择辅导班等措施,使课外辅导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中小学 课外辅导 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96-02

课外补习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认为课外补习是与“择校”并列的教育选择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并名其曰“择教”。[2]近年来,国内课外补习研究逐渐兴起,研究成果颇丰。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甚至忽视大量课外辅导班的存在带来的不良影响。鉴于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课外辅导班现象加以认真对待。国外有研究者认为非学术性课程(音乐、美术、体育等)的补习不能被纳入课外补习的范畴,原因是“非学术性课程不是通过考试方式进行评定的”,[1]但国内研究者对此持不同观点,认为“我国中学生的艺术课培训很多带有应试目的,也应属于补习的范畴”,[3]这可以看作是中国课外补习的一大特色。

一、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现象的表现与成因

1.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现象的主要表现

2001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轻负优质”,严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留课外作业,并对放学时间做了规定。然而孩子放学早去哪里,空余时间做什么,这是让双职工父母一直棘手的问题。很多小学生都不能得到完全的双休,暑假、寒假以及国庆、春节等节假日也都在忙个不停,“星期六上午上奥数,下午练英语口语,星期天上午去练琴……”学生们在不同的培训地点奔波赶场,陷入了“校内宽松,校外奔波”的怪现象。根据北京市的2006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均超过七成,初二年级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比例为57.9%。[4]一个中型城市的“减负”调研显示,问到一个班数十名小学生关于“周末怎么过”的问题时,多数孩子回答要参加2~4个辅导班,最多的参加了7个辅导班,只有1个孩子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5]

2.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现象的主要成因

课外辅导班成“风”在城市教育中是一个普遍现象。究其深层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不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1)文化方面。从文化原因来看,主要是指儒家文化的重教传统。课外辅导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的兴起,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2)教育方面。一是重选拔的考试升学制度。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十年,但是升学的依据仍然没有改变。在被动与赶场般的辅导班学习中,孩子们失去了童真的快乐,家长们则背上了沉重的经济与心理负担。二是对以师资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精英教育与惟升学惟分数的片面政绩观,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到少数学校,导致择校的存在和选拔的产生。

(3)经济方面。从经济原因来看,主要是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家庭教育投入增加以及教师薪资偏低等,另外,还有家长的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等因素。

二、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现象的社会影响

1.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

课外“上班风”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障碍。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而以升学为导向的辅导班直接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窄化了教育内容,让学习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2.影响教育公平的有效实现

课外辅导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主要为以下方面:

(1)从私人教育成本角度看,课外辅导从私人教育成本分担层面强化了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6]造成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子女在获得教育的质量和类型上出现新的不公平。[7]

(2)从教育资源角度讲,课外辅导(“家教”)人为地扩大了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占有教育资源的差距,[8]辅导似乎成为保持并且增加社会不平等的一种手段。

3.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国内研究者对课外辅导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课外补习能增进学业成绩;[9]一种观点认为课外辅导(“家教”)与学业成绩低度负相关;[8]还有观点认为,研究课外辅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必须考虑补习的内容与传授模式、老师与学生的动机、补习强度与时间以及补习学生的类别等诸多因素,由此判断课外辅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比较困难。[10]因此,课外补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如何,亟需后续研究的论证。

4.影响学生家长的理性选择

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一方面是物质上超常的满足,一方面采取学习上超常的容量,致使家庭教育出现偏颇。

5.影响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

“淡化学生考试成绩”时常响在我们耳边,但对教师的考评,却始终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甚至对小学生“创新能力”也能通过试卷来考查。因此,教师们就“想方设法”让学生们考得再高一点,被动的变为辅导班的主要师资来源。

三、中小学课外辅导班现象的政策启示

课外辅导班当然并非是洪水猛兽,也并非全无是处。客观地说,它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个性化学习预留空间。但是,如果家长和学生对课外辅导班都“不爱却无奈”,那它的存在就一定发生了病变。面对病变,我们该如何应对?

1.优质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强度的作业训练,“课上不足课下补”。在这种传统教育质量观的支配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会继续给孩子增加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面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

2.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要均衡发展,缩小同一地区学校间的差距,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保证所有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大致相同的教育。

(1)加强校际联合,激活校本师训。建立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完善示范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是逐步优化教师结构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市杨浦区结合区域办学实际,引领品牌学校与薄弱学校采取“兼并式、辐射式、合作式、联体式、联合式”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创新了初中办学模式。

(2)更新教师教育思路,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教师教育问题包含普通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在此主要探讨普通师范教育问题。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学历达标问题已基本解决,此时,普通师范院校是转向非师范化,还是继续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笔者认为回答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师范院校入口要优、出口要畅、培养方式要创新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入口要优是指师范院校可以划出部分招生指标,市、县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划出部分补员计划,双方签定培养合同,经省级招生部门批准后,采取提前招生或单独招生等方法,实行定向式培养。出口要畅是指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按订单要求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指令性充实到师资薄弱的学校。创新培养方式是指,师范院校课程设置要与义务教育新课程要求和教师结构调整要求紧密衔接,在师范类毕业生总量饱和的现状下,允许师范院校适当提高师范类“专升本”、“本升硕”订单式招生比例,这样既有利于稳定师范院校办学规模,又有利于鼓励素质好的优秀师范生留在普教系统并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且有利于缓冲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许政法.国内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1):56~59

2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75~82

3 彭 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61~65

4 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EB/OL],(2000-01-03)[2008-09-01]

5 卢 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57~259

6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9~42

7 丁小浩、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4):39~44

8 樊文芳.“家教”热现象透析[J].教学与管理,2008(4):36~38

9 彭 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J].中小学管理,2008(4):22~25

10 汤林春、傅禄建.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32~36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比较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信息化和开放性的当今社会里,对比我们过去更多地进行的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变得更加新颖诱人。如果说,在封闭式管理的时代,我们难以比较,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之后,我们又比较了些什么呢?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如何认识所比较的事物?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作为一门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比较平台,或者说提供了探索中国与他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较好的学习路径。如在学习中,学生能够从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及其模式选择上认识和比较,更清楚地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坐标中的位置,更深刻理解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认识到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通过实践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的理论抽象之中,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才能有成效。邓小平曾指出:“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实践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强调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参与者的话,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程,它的实践教育是指课堂教育中与理论灌输相对应的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因此,组织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开展问题讨论、演讲、辩论等,或到社会上参观学习,或小组、个人开展社会调查等都有很积极的意义,前者如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国际反恐斗争政策等展开的激烈辩论,后者如通过考察广州进出商品交易会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演变,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就业与生活的影响等,重要的是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入体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是与自己的发展紧密相联的,正所谓国家好自己好,自己好国家更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强调向学生系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适应对外开放环境的能力。由于课程紧贴时代,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从而展现了当代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实现民族复兴中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挑战,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不过遗憾的是在当前某些高校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它面临着被挤压的命运!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够充分重视起来,加强对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探索,在改革中充分发掘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一课程向广大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将更富于实效性和更具现实感。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上一篇:科技英语术语翻译的新特点及其应用原则 下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