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万强将回归,小米能否力挽狂澜?

时间:2022-09-29 03:38:42

小米的问题:放缓和触顶

从市场层面来看,上半年小米销售业绩显示一共卖出了3 470万部,较此前6个月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如果按照上半年的3 470万部来推算,1亿台的年销量基本不可实现,8 000万台的年销售目标也并不稳妥。换句话说,小米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增长正在放缓,基本已经触及市场的天花板。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迹象,其实和三个层面的因素有关。第一,中国的手机市场日趋饱和,增长红利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厂商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增长瓶颈。第二,随着锤子、乐视和奇酷等厂商的介入,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僧多粥少的局面未来必然会更明显。第三,小米在营销层面缺乏突破,很难再单纯地通过营销手段拉动销量提升。

另一方面,在估值上小米也基本触及了天花板,今年小米的估值达到了1 000亿美元,在估值上很难再提升了,也就是说小米不太可能再继续寻求融资了,上市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黎万强的回归,是否能助小米力挽狂澜呢?

阿黎归来,小米如何变阵

在小米成立之初,黎万强曾负责MIUI整体研发、设计和运营。到了2011年,黎万强开始负责组建小米网,并全面负责小米手机的运营、营销、服务、电商和物流等具体业务,对小米的发展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如今闭关一年的黎万强回归,能否解决小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呢?对此,我们表示乐观。

首先,小米近年来在业务上寻求积极的多元化,从最初的小米手机、小米电视扩张到了小米插座、空气净化器以及净水机。这种盲目的多元化可能会让小米迷失方向。对此,黎万强称,小米这些年的产品线扩张,都是在生态链上的投资,小米在其中充当的是前端和后端的角色。在黎万强看来,小米的主线依然是与手机和移动相关业务,而其他业务小米所投入的精力有限。可以推测,黎万强回归之后,小米在其他领域的战线扩张可能会放缓,甚至不排除收缩的可能,而集中精力在手机业务上继续发力,并在内容生态上搞出响动。

其次,黎万强对小米最大的贡献之一是营销,而随着黎万强之前的出走,小米在营销层面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反而在面对友商们一次次的碰瓷式营销,小米显得有些被动。对黎万强而言,此次回归首要的任务是重新通过营销提升小米的声量,实现产品销量的提升,而这正是黎万强最为拿手的。当然,具体黎万强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去恢复小米的营销能力,我们拭目以待。

可以预测,黎万强回归之后,小米在手机业务上可能会恢复元气,继续保持原有的速度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可高枕无忧,因为小米在内容资源、生态体系建设方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真正打破天花板,小米还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移动电商,如何帮“她”买买买 下一篇:罗技G29力回馈游戏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