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鸭”材料作文导写

时间:2022-09-29 03:01:49

“大黄鸭”材料作文导写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大黄鸭”的设计者是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其作品都有一共同特点,大。有人认为霍夫曼的设计毫无新意,没有价值。但他觉得,在一件很大的艺术品面前,不管什么人,都同样渺小。自我消失了,可以让你重获自由,人与人就会变得平等。无论在哪展出,他都有自己的规矩:每只大黄鸭都在当地制造,从不离开水面。“我们需要保持简单。”许多商家都视其作品为最佳的广告牌,霍夫曼却一一回绝,即便是主办地也得不到关照。与大黄鸭有关的唯一“商业活动”是:现场发售1000个微型黄鸭,为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的慈善基金会筹款。他说:“我只做自己相信的事,从来不妥协牺牲,不然就会沦为广告的工具,这无异于自杀!”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

(一)审题

1.材料导读

“大黄鸭”成功了,霍夫曼成名了。跟许多名人故事一样,这背后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这则材料就是一段关于“大黄鸭”的幕后花絮,细细解读,有这样一些镜头:

镜头一:许多人对“大黄鸭”不屑一顾,认为“大”得毫无新意,没有价值。

镜头二:面对“不屑”,霍夫曼解析了他的设计理念:在“大”面前,自我消失,人,获得自由。

镜头三:商家纷纷与霍夫曼接洽,商谈在大黄鸭身上打广告事宜。霍夫曼一一回绝。

镜头四:“大黄鸭”展览现场发售1000个微型黄鸭,所得利润全部捐给某慈善基金会。

镜头五:面对“不解”,霍夫曼再次阐明他的艺术乃至人生理念:“我只做自己相信的事,从来不妥协牺牲。”

材料之外,关于“大黄鸭”的故事还有一些补充镜头:

镜头六:这只6层楼高的黄色橡皮鸭人气非常高,虽然目前正版的大黄鸭还在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游荡,但并不妨碍中国内地的许多城市抄袭。中部城市武汉、古都西安、北方港口城市天津和浙江影视基地横店,都相继涌现出山寨版的“大黄鸭”。

镜头七:霍夫曼说,自己的设计灵感来自家喻户晓的浴缸鸭(事实上,这款浴缸鸭最初就是中国的原创,即小孩玩的黄色小橡皮鸭)。

2.要求导读

材料下面的要求共5点,③④⑤自不必说,①②中的“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给予我们极大的写作空间,有些材料作文还要求“不脱离材料含义作文”,这里跟2013年江苏卷作文要求一样,没有此限制。因此只要与材料相关,我们甚至可以借题发挥。面对上述材料,我们无论从哪一个“镜头”出发,联系霍夫曼和他的“大黄鸭”,都可以谈一些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体会。当然,能结合多个镜头来谈,在立意上,可能会显得更为深刻、独到,在表达上也会更有变化。

审题心得:对材料的审读,要秉持句句落实的原则,不遗漏能够映射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道理的任何信息。然后比较斟酌,再思考再归纳,才能找到作文的一个最佳切入口,才能写出与材料紧密联系而又角度独特的作文。材料下面的作文“要求”虽然老生常谈,但也不可置之不理,2013年江苏高考中出现的一篇探究材料中的“蝴蝶”其实是“蛾子”的考场作文,虽没有紧扣材料内涵,却得了高分的例子生动说明了对“要求”的审读是必要的。也许命题者的本意也就不希望考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材料内涵之中,而让材料变得更像是一个话题的引子,从而使得高考作文更像是一个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结合体。

(二)立意

结合对材料的解读和“要求”的理解,在立意上可以有如下探讨。

方向一:社会上,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在其未被肯定前,总会招致许多人的非议,而成功后又会被许多人追捧。由此可以有“保守与创新”“高雅与低俗”等社会话题的讨论。

方向二:生活中,我们想做某件事时,有时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其中包括否定与流言。此时我们该怎么办?这里可谈谈“成功与失败”“坚持与放弃”等关于人生感悟的话题。

方向三: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历经艰难,获得成功后,伴随荣耀而来的还会有种种诱惑。是洁身自好,还是功成名就后的随波逐流?此刻,我们就有必要讨论一下物质之外的“人生信念”“价值观”等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话题。

方向四: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带来灵感,激发我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由此可能就会有伟大的创举,产生伟大的创造。伟大的人物会抓住灵感,积极实践,平凡的人只会事后懊悔,由此我们该重新理解“伟大与平凡”的区别所在。

方向五:“在一件很大的艺术品面前,不管什么人,都同样渺小。”的确,在我们面对高山、面对大海时,会情不自禁地觉得人其实就是一个渺小的生物。由此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定位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到底是人定胜天,还是要敬畏自然?我们在面临苦闷彷徨,觉得迷失等人生困境时,学会把自己看作一渺小的自然界生灵时,是否会获得一份心灵的解脱与自由?“小大之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命题似乎也可以由此而展开讨论。

方向六:有人开玩笑说韩国的整容、泰国的变性和中国的PS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此言极具讽刺意味。的确,简单的抄袭与复制并不能提升民族的产业创新和竞争力,相反,简单的“山寨”会降低我们民族的诚信度,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创新”“竞争”“诚信”等相关联的话题在这里也可做做文章。

立意指津:上述六个方向关乎人生、社会、自然,根据自己的状态和能力,既可独立阐述完篇,也可围绕一个话题,从不同侧面综合作文。

三、例文点评

感谢

郭丽娟

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之后,她并没有振臂欢呼自己的胜利,而是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人问她为什么时,她说了一句话:“我不认为我战胜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这句极为真诚的话感动了我,让我感慨良多。

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沙漠面前,在巍峨高耸的大山面前,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面前,在博大得包容一切的自然面前,人跟其他生物一样,是多么渺小、多么卑微啊!从自然世界走来的人们应该感谢自然的恩赐,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

可是很多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人是最伟大的生灵,是主宰自然的皇帝,他们无所不能。于是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只用几分钟就让它倒下了;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树林,人在几天内就将其夷为平地;大自然花几百万年才生成的物种,人只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平;海,可以填;就连我们头顸的蓝天,也可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让它从此灰头土脸。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是越来越了解了。于是为了物质的进步和享受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践踏自然,为所欲为地戕害生灵。殊不知自然为大、万物有灵。当无序发展的工业化带来的雾霾迷蒙了我们的双眼,当破坏植被带来的泥石流吞噬我们的房屋,当汽车尾气损害了我们的健康,我们是否该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呢?我们是否该反思所做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如老子所说,当下的人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人类绝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唯一,而只是自然万物之一。如果以自私和不恭的态度玩弄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老子还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意思是力量征服别人仅证明自己孔武有力,凭着一份自知之明和自我克制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类从远古的荒原走进高楼林立的城市,从蒙昧落后的部落走到文明开化的现代,是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但要想走得更为久远,更为文明,除了要有自知之明外,还必须要有一颗自胜的强者之心。

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是说人的欲望是可以无限膨胀的。我们从自然中的索取已经够多,我们应该凭借我们的智慧及时遏止住我们依然膨胀的贪婪。学会珍爱自然万物,让它们自由生活。当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我们却没有伐倒它;当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我们放走了它;当一片平静的湖水,再没有轮船隆隆驶过;当一座圣洁的高山,再没有人登顶征服。所有的那一刻,我们便战胜了自我,人类才真正成为自然中值得尊敬的强者。

当有一天我们真正做回自知自胜的“万物之灵长”的时候,我们便又重新回到博大而自由的自然怀抱中,我们一定会发出如那位女探险家一般真诚的自省和由衷的感激:自然面前,万物平等;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自由自在的生命;感谢万物陪伴让我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点评:本文扣住材料中“在一件很大的艺术品面前,不管什么人,都同样渺小。自我消失了,可以让你重获自由,人与人就会变得平等”一句的内涵,延伸开去,讨论了一个古老而深刻的生命哲学:自然面前,万物平等。文章由一则报道引入,自然地切入对人与自然的讨论,后文借老子的两句名言,不仅阐释了人在自然中的定位问题,还进一步讨论了人应如何不丧失对自我的定位。本文不仅立意深刻,而且文章在语言表达上还尽可能做到形象生动,这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色。

水杉树之美

裴萌

我喜欢水杉,喜欢一直立于老家门前的那棵水杉。我喜欢她春天嫩芽初绽,一树的浅绿;我喜欢她夏天叶茂枝繁,一派鸟语蝉鸣;我更喜欢九十月间一个人静静地立于树下去感受秋冬时节水杉那与众不同的美。

诚然,春天的水杉是美的。和风细雨中水杉悄悄地抽出第一根嫩芽,淡淡的黄,浅浅的绿,挂着一点点雨珠。风儿吹过,雨珠便无声无息地飘落。于是第二枝、第三枝……一夜之间门前便绿绿的,一层又一层。起初,我真的惊叹于生命是如此悄然而富于爆发力,觉得春天里的水杉是最美的。

的确,夏天的水杉也是美的。烈日当空,水杉依然不断地抽枝展叶。翠绿的树冠密密的,绵绵的,斜披下来,长成一把巨大的“天堂伞”,荫蔽着其间腾挪啄食的黄鸟,鸣声上下的夏蝉。偶有几缕不屈不挠的阳光透过绵密翠绿的枝叶溜到树下吃饭的小木桌上,也只剩下几个圆点,随着夏天的风,清凉斑驳地左右摇晃。那时在树下惬意地吃饭或读书的我曾固执而幸福地认为,夏日里的这棵水杉树是最美的,她仁厚而博爱。

现在的我,却总觉得秋冬时节的水杉是最美的。

那是两年前十月的一个雨天,我独自一人回到老家。三个月之前我刚刚经历中考的失败。此刻的我心情比那天上的阴云还沉重,不知不觉又走近了那棵水杉。曾让我多少次亲近的水杉此时蓦然呈现的是一种令人震撼的景象:在萧萧瑟瑟的寒风中,在淅淅沥沥的冷雨中,站立着。它匀匀的,挺挺的,拔地而起直刺天空。她没有杨柳在春日里婀娜曲折的风情,没有松柏在冬日里傲雪斗霜的刚烈。她木叶尽脱,脉络分明。曾绿叶层叠的枝丫,没有一根喧宾夺主,放任无拘的蔓长,一律细细的,短短的守着自己生长的本分。而她的主干圆润笔直,不偏不斜,昂首挺胸,努力地生长,向上再向上,在冬雨的淋刷下,显出一种成熟稳重的圆润。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一股热流漫过心田。

眼前的这棵水杉,虽然繁华褪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满地的枯叶,却表达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力量,一种让人钦佩的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凉,也不再以身段让人陶醉,却在错落有致的枝丫和浑圆高耸的树干间散发着一种执著与信心、一种自律与自省。从一棵细小的树苗到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水杉怀揣凌云壮志,努力向上生长。她不怕风摧秀木,相信长得越高,就会收获更多的阳光雨露。她绝不旁逸斜出,知道成长的路上有太多的曲折,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

那一天,在水杉下,我站了许久,想了许多。我终于意识到中考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高远明确的目标。因为小说和游戏的诱惑,我的心志生出了许多根比梦想更粗壮的枝丫,我的人生在初三那一年走歪了。

现在每当心情烦闷,无心做事的时候,我总会记起老家门前的那棵水杉,想到她在那个冬日里呈现给我的矢志如一、不怕困难、笑傲蓝天的美丽。想到她的美丽,我就会神清气爽,精神振作。

点评:惊叹于作者能写出一篇堪称典范的咏物散文。惊叹之处有三:一、观察细腻,体悟深刻。作者对水杉树一年四季的情状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从中获得的生活感悟是深刻独特的;二、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夏日里水杉树下吃饭读书的生活非是亲身经历,绝不能想象,冬日里水杉树给予作者的感动同样因为真挚而让人感动;三、结构严谨,表达艺术。全文有总领段、过渡段、照应段,首尾相顾,结构完整而清晰。不仅如此,更为艺术的是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写春夏的情景不仅丰富了水杉人格化的形象,更衬托出冬日里水杉树那种“矢志如一、不怕困难、笑傲蓝天”的美。

上一篇:谈树种混交造林方法 下一篇:试论树木栽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