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心像的融合

时间:2022-09-29 02:36:52

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横跨“新彩色摄影”和“新地形摄影”两大流派,《照片的本质》(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一书正是其多年探索和思考的结晶。

该书荟萃了近百幅经典照片,以图解形式层层剖析照片的形式结构如何与内容相辅相成,摄影家如何使用摄影媒介的本体语言进行创作,读者如何观看和阅读照片,提高视觉素养。这本书不是摄影的入门课,但对有志于研究照片本质的读者却属手头必备。

正如书名《照片的本质》所示,作者避开了“摄影的本质”这一不易表述清楚的话题,直接从摄影作品即照片(photograph)切入。尽管他在书中也采用“影像(image)”、“图像(picture)”和“相片(print)”这几个词来替换“照片”的说法,但它们与“照片”的含义仍然有别。“影像 ”是视觉感知的记录,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只停留在人的脑海或想象中。“图像”则比较具体,通常是指绘画、照片和电影中的画面。“相片”最为具体,可以拿在手里观看。而“照片”的内涵和外延最广,可以涵盖以上三个含义。

书的封面上是美国摄影家肯尼斯・约瑟夫森的一幅著名照片:摄影师的手臂伸向一片大海,手里拿着一幅在海上航行的轮船照片,放在海平线上正在端详。肖尔的用意是明显的:他想表明,此书是关于如何观看照片,以及摄影是如何将三维的世界变成二维的照片,摄影师又是如何在二维照片中营造出三维的幻觉。

肖尔在书中分别从物质、描述和心理这三个层面来分析照片的本质。首先,照片是一张相片。相片是平的,有边缘线,而且静态不动。在其之上,有一个影像,一个观看外部世界窗口的幻影。相片的物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像的视觉效果,平坦的相纸确定了图片的平面,相片的四条边缘线确定图片的界限,静态影像凝固了照片中所经历的时间;即使在电脑显示屏上,照片影像也是平的、静态的和有界限的。这是照片的物质层面。

在描述层面,肖尔认为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是从空白画布开始作画,摄影师则是从混乱的世界中开始选择图像。平面、边框、时间和聚焦是四个将镜头前的世界转化成照片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界定了图片的描述内容和结构,构成了照片视觉语法的基础。摄影师通过这些要素表达对世界的感受,将感受转变成构图,并赋予它们含义。肖尔用大量照片的具体案例,分析了著名摄影家如何通过选择观察视点、构图边框、曝光瞬间和聚焦平面来将外部世界转变成经典的画面。

关于心理层面,肖尔指出,当你在观察外部世界时,心里会产生一个相应的影像,即所谓心理构图。心理层面产生于摄影师内心对照片的构思,也决定了照片最终的心理空间深度,即照片是否有深邃的意境。笔者认为,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摄影师能否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洞察和提炼出具有心理深度的影像,有赖于摄影师的人生阅历和悟性;其次,摄影师能否将这种影像完整地转换成照片中的图像,要靠内心的定力和技术上的控制。

在描述层面的四大要素中,肖尔特别强调了聚焦的重要性,认为“聚焦是联系心理层面与描述层面之间的桥梁,其中包括镜头聚焦、眼睛聚焦、精力集中和心理聚焦”。这说明,摄影师需要集中精力观察,才能看到外部世界各种人物或物体在本质上的联系。他专门介绍擅长用大画幅相机探讨摄影本体语言的美国摄影家沃克・埃文斯的一幅作品(中文版第109页),来说明摄影家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才能在一个二维的画面上产生出三维的拼贴效果,以至于画面中的白云似乎在不同平面中浮动起来。他还借用以街拍著称的美国摄影家加里・威诺格兰德捕捉到的一幅坐在板凳上几个人物互动的精彩画面(中文版第111页),来证明摄影家的高超观察力产生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最后一章中,肖尔建议摄影师需要建立“心理模型”。笔者认为,这里的“心理模型”是指摄影师平时陶冶自己的“内心素养”和“心理构思”所产生的“心像”。肖尔提到,这种“心理模型”受成长过程的影响,摄影师可能只选择符合模型的主题,或者机械地根据模型构图。但是,对于大多数摄影师来说,这种模型是不知不觉地在发挥作用。因此,肖尔建议,摄影师必须增强“心理模型”的意识,不断对其调整和修正,使其适应并能反过来影响自己的感觉,以便能影响在拍摄中所做的决定。他认为,这是观察、理解、想象和意图之间的一个复杂、持续和自发的互动过程。肖尔所论,与罗伯特・弗兰克之言不谋而合:“我始终在观看外部世界,同时试图观察内心世界。”

有趣的是,肖尔身为彩色摄影的名家,但书中所选照片黑白明显多于彩色。他认为,作为照片,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唯一有别的是,彩色可以扩展照片的色调,并为影像增添新的描述含义,比如某些对象、环境或某个时代有自己特殊的色彩,彩色照片可以把这些元素表现出来。黑白照片的影调层次则受不同感光乳剂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片基决定了相片的质地。

肖尔对此书的照片选择有明显的个人偏好,比如没有将新闻报道摄影照片包括在内,也没有选用卡蒂埃-布勒松、安塞尔・亚当斯或优素福・卡什的任何一幅作品。但他将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中的一幅照片作为全书的第一幅加以介绍,并将沙考斯基的一幅题为《母亲》的照片放在“后记”的鸣谢页上,这种做法也颇令人玩味。是否因为他在1972年开始在美国各地旅行,拍摄其《美国表象》和《不寻常的地方》这两部力作,是受弗兰克“在路上”摄影精神的鼓舞而向他致敬?在“后记”中,肖尔首先表明,在他开始担任纽约巴德学院摄影系教授时,曾一直采用沙考斯基的《摄影师之眼》作为课本。没有此书的启发,《照片的本质》就无法诞生。这是否就是肖尔将沙考斯基的照片放在后记页上向他鸣谢的原因?

此书首版于1998年,中译本根据2007年的修订版翻译。

上一篇:流水线上的爱情 下一篇:安豪居 置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