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时间:2022-09-28 10:48:05

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 小城镇建设是为消灭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所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各种小型产业,如乡镇企业、商贸集市,是启动小城镇建设的引擎。中医药文化从来不乏名医、名术、名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先例;中医药文化的理论体系,同样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空间;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可以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贤思想成果的培养基地。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产业化 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我国政府一直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有效措施,以往各种城镇化模式,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利弊日益明了。中医药文化作为无可争辩的中国自主创新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正如主席所指出的:“中国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今时代,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探讨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具有经济、文化和战略多重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为逐渐消灭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更加均衡发展所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可以说与新中国同行,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主要是以行政的方式批准建制城镇,将其作为工业的基地,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和基本思路。1995年4月,由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等11家单位联合《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关于小城镇综合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及其组织实施。199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战略;之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又再次提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计划。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小城镇建设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服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行政指令设立的城镇模式,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小城镇建设模式,如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温州模式”,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总之,不论何种模式,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带动人流量和物流量的增长与集散,以及这种集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一届政府一如既往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国富民的有效措施。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转变。这表明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的方向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摒弃了过去那种偏重经济成效的指导思想,将发展经济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有机融合。为此,在已有各种小城镇模式之外,引入中医药文化带动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中医药文化具有引导产业发展的功能

1、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及其产业化空间

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定义。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物质文明、认知方法和思想体系的总和。中医药物质文明则包括承载中医药思想和技艺的一切器物载体,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针灸刮痧拔罐器具、推拿按摩手法、中草药植物、中药材饮片、丸散膏丹制剂和工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等。认知方法、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治疗理念等。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做一个界定,旨在表明本文所阐述的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中医药文化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而不是单指其狭义的疾病观、诊疗方术。

小城镇建设的驱动轴必定是某种经济体,小型产业是启动小城镇建设的引擎。中医药文化既有产业化的空间,又有可行的实现路径,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带动小城镇建设,必定可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医药学在发生学意义上是一种实用性的经验医学。当今天我们拥有医学影像、基因分析等高科技手段与成果之时,可能会认为中医药过于古朴,缺少现代医学科学的精细。但是,当我们面对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的困苦,呼吁遏制抗生素滥用之时;当各国政府的卫生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却没有换来发病率、病死率相应的下降之时;当世界卫生组织为世人重新界定的健康标准超越了现代医学报告单的检验数据之时,中医药便成为了古朴外表的和氏璧玉,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中医药除治病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康复、预防、调理、保养,符合社会大众对延年益寿的普遍诉求。中医中药很多技艺是原生态应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中医主张药食同源,中医单方、验方大多以食材入药,并经过实用验证安全有效,餐饮业加入中医元素,可改造为药膳食疗馆。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方法大多从我国古代传承下来,可通过展示法、体验法开发成文化旅游资源。

中医药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来不乏名医、名术、名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先例,如古代名医南阳的张仲景、亳州的华佗、耀县的孙思邈等,都是某个地域的重要无形资产。出自宋朝的六味地黄丸,是现代众多中药企业的当家产品,出自明代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成就了传承几百年的酒业集团。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早已流传海外。中医药文化的理论体系,同样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空间。比如穴位治病保健方法,是盲人按摩品牌的核心支撑,当然,其中的“盲人”二字日益淡化,因为更多的非盲人借助中医穴位保健和外治方法开设推拿按摩以及药浴店堂,由此衍生出系列用具产业,形成日益壮大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规模。2014年2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在京签署,共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以上可见,中医药文化体系的独特内涵,所运用的治疗手段和保健方法,都具有很高的产业开发价值。

2、中医药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产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化经营、有持续的产出。中医药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和传承,其理法和方药都有非常精练而实用的产品。如中医针灸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多国获准合法开业、云南白药誉满中外畅销东南亚。再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洗浴保健业为例,早在2007年商务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长沙市的保健休闲洗浴网点已超过一万家,营业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5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上千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全行业的年营业额已达到30亿以上,超过全省县级及县级以上中医院营业额的总和,占全市GDP的2%,上缴税收超过2亿。而洗浴保健行业的支撑产业要数足疗、足浴。足疗治病,足浴保健,这种理念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民众睡前热水浴足的习俗由来已久,一旦把这种“足浴”的理念可视化、器物化、规范化、艺术化,其产业化无疑就会水到渠成。所谓可视化,是指其养生保健乃至祛病强身的理念能直观感受,即让没有中医药知识的人通过参加中医药店堂开展的各种宣传活动,或观看中医药的科普影视节目获取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所谓器物化,是指让各种器具、技艺成为中医理念的载体,通过对其运用而实践中医药相关理念,如针灸器具和各种针法、推拿按摩之各种手法技巧、丸散膏丹的制作和内服外用方法等;所谓规范化,是指将某种中医药的技艺程序化和标准化,如针刺的补泻针法、艾灸的计时单位“壮”、穴位定位的度量“同身寸”;所谓艺术化,是指带给应用者正面的情绪,使他们达到精神愉悦,消除焦虑情绪和病痛的目的。近些年来,中医药的冬病夏治理念和方法,通过“三伏贴”的广泛宣传活动,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和十分可观的产业化效应。口服中医补益类膏方顺应大众保健的诉求,通过业内的持续宣传,产品日益丰富,市场效应可见端倪。

由上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产品培育,二是市场推广。具体而言,就是为某种治疗理念、技艺、方药,研制一套完备的操作方案,以便移植和推广,并为其配设相宜的使用场所,同时对其相关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培育是中医药文化知识点的有形化过程,市场推广是中医药文化社会传播普及的过程。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过程,实质上是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

三、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1、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小城镇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无论是早期的指令性划定,还是后来城市工业化的带动与激发,无一不与发展经济有关,有所不同仅是被动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差异。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金逸民教授总结出了9种小城镇主导产业的类型,分别是:特色农业、一般工业、食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电子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流通业、旅游业、边界贸易业。金逸民教授认为:“总体来讲,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多数小城镇的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如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能力等……小城镇的污染工业比重较大。近几年,城市许多污染工业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在接受城市工业技术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污染的转嫁,导致了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环境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上述种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虽然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模式也不能完全避免,但却能够自我化解上述较为重大的问题。以农业的后向效应为例,中医药治疗必然需要中医用具和药材,药膳、药茶、药浴也都需要原药材,而通过小城镇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的宣教,势必能培育中医用具和药材的消费群体。当地农民不但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种植中药材。这样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又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当地的绿化率,提升空气的质量,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并且不会发生污染工业或作坊对当地水土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即使不专门种植中药材,农户的山林竹木亦可加工足浴、火罐、刮痧用具,亦有促进竹木种植养护的积极意义。在经历过现代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整齐划一后,人们又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个性和体贴,中医药用具这类带有深深历史沉淀印记的实用性产品,既有实用性,更有观赏性,散户手工制作汇集进入流通渠道,还可规划培育为当地的文化景观。

总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以生态理念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城镇建设的方向。正如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先生所言:“中国现在根本不缺大城市,不缺钢铁城市,不缺石油城市,就是缺青山绿水,缺土地没有污染、蔬菜新鲜的居住型小区。逆城市化已经在相当大一批城市的有钱人和高档的白领当中开始出现,对绿色、健康、生态小城镇的需求非常大,这是一个市场空白,需要开发。”构建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不失为开发方法之一。

2、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小城镇精神文化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作为一种人居环境,也必然需要自己的精神文化,否则,单纯经济活跃的小城镇,只会是个产业园而已。现代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们判断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权重。

中医药学广泛地汲取古代的各种思想学派和文化成果,将儒家、道家、释家等养心修身、净心调息、保全性命、和谐调适等养生修行理念都融会在医学体系之中,还融汇了天文、历法、地理、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小城镇的引导实业,客观上可以提示人们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养生的角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理念。如前所述,中医药文化体系有多元的产业开发价值,可以构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在局部地域规划一组中医药文化产业,开设医疗、康复、亚健康调理、情志调适、药膳、药浴、中药材生产种植、中草药庭院种植品种培育、中药饮片加工、中医药文化传媒、中医药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等,城区绿化乃至社区绿地,也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乔木、灌木、草本等,并在相应的宣传墙辅以对应的性味、药用方法介绍,打造一种衣食住行都有中医药文化指导的宜居小城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器物化,变得可视、可触、可及,应用中医药道法自然规律、药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居民增强保健意识,学习保健方法,将调适身体和爱护家园变成一种自然习惯,久而久之,中医理法方药所蕴含的哲理和多学科知识将成为小城镇的主流文化。而且这种模式在各地都可用。一是人人都需要医疗保健,二是中医药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整体上可以看作由众多个性化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如山东阿胶、宁夏枸杞、北京同仁堂、浙江胡庆余堂。而且这种地域性是可以流动或可以移植的。比如有医圣美誉的张仲景,其原籍为河南南阳,南阳市建有医圣祠堂;据说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早在清代湖南长沙就有纪念张仲景的张公祠,1947年长沙中医界捐资重建后命名为仲景堂,这些都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医药文化集包容性与开放性于一体,如果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来引导小城镇建设,既可以多元开发而具有个性,又可以多地呼应,集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普及应用,让中医药学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多地发挥开启功能,使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共荣。

四、发展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的积极意义

1、建设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健康产业历来被誉为朝阳产业,不仅人人需要,而且人人都终身需要。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概念早已不是单纯的由医学检验指标异常所诊断的疾病,还包括心理、生理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人们也重新审视医学的职能,“最好的医学是让人不生病的医学”,这一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这与2000多年前中医学“上工治未病”之说不谋而合。近年来,“亚健康”得到广泛关注,中医学“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得到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如体质辨识、冬病夏治,都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效。构建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结合当地的中医药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个或多个中医药特色专科项目,并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产业,如治疗与康复调养衔接,康复调养与药膳食疗衔接,药膳食疗与保健旅游衔接,保健旅游与中医药文化欣赏衔接,中药文化欣赏与中药庭院种植衔接,中药庭院种植与单验方日常家用科普宣教衔接,多元中医药服务园区与健康地产衔接,将有助于缓解大城市高端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比如中风后漫长的康复期调理、癌症患者放化疗后体质下降无法接受继续治疗,都迫切需要中医药及时介入,这些疗程长达数月、数年,甚至延续终身的疾病后遗症,占用了一定数量的高端医疗资源,家庭和政府医疗保险因此都有不菲的支出,这些患者所需要的医疗服务与现有的高端医疗资源并不匹配,过度医疗于康复意义不大,而散在的单一中医中药门诊又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则具备这样的潜能,因为中医中药在维护健康和健康式养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加之小城镇一般地处城乡结合部,更加贴近大自然,有益于调养身心,还能带动“银发时代”迫切需要的健康养老业,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偏老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压力。

2、发展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成为一种软实力已是社会共识。中医药文化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自主创新的文化体系。这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较好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思想成果。这个文化体系既包含思想范畴的方法论,又表现为强身健体祛病疗疾的实用性,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自然融合。其中所蕴含的模糊集、系统论、阴阳消长矛盾运动规律等思想方法,在当今科学研究中依然大有用武之地。这种超时空的思想成果,我们理当发扬光大。故而有学者呼吁,中国文化应该进入医学时代,将中医药文化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分支和有机构成。“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很多有益的内涵。在当代,唯有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内才能全方位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而只有领会了中医学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涵,才能熟练地运用中医药技术。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灵魂,中医文化则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医学特色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对中医药文化的学术研究日益多元化,从发生学到现代应用,从思想史到科学范式,从方法论到认知体系,都不乏富有见地的论述。如有学者认为:“中医学不是那种建立在结构论、形态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却是一种建立在生成论、功能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中医不是公理论、原型论科学,而是模型论科学……中医药能够发展延续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与外在环境密切相联系的规律……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在西方工具理性的科学之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科学范式的典型……”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可以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贤思想成果的培养基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国医大师座谈时再次明确提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完全能够担纲小城镇建设的驱动。

(注: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zk2017)。)

【参考文献】

[1] 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10).

[2] 赵之枫: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1(2).

[3]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5).

[4] 郑佳明: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33(5).

[5] 金逸民、乔忠:关于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

[6] 乔润令: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大众理财顾问,2013(10).

[7] 王旭东:中医文化价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标[J].医学与哲学,2013(4).

[8] 张其成:中医的现代价值及未来发展前景[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6).

上一篇:冬至,阳生,春又来 下一篇:双酶法提取黑豆红色素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