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灵气印中来

时间:2022-09-28 10:36:18

凌士欣艺术简历

凌士欣,男,1936年生于上海浦东高桥,1956年毕业于苏南工专建筑学专业,高级建筑师,定居北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韩书画家联谊会艺术顾问,曾任中国书法宋协会第二届刻字艺术委员会委员。

凌士欣书法篆刻师从何二水、郑诵先、宁斧成、金禹民、刘博琴,拜唐兰、启功学习中国古文字学。工篆刻,精书法,能诗文。书法面貌多样,尤以隶篆名世,行草书别具风韵。1992年在新加坡举办“凌士欣书法篆刻艺术展”,2003年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域推出“凌士欣现代书画作品展”,2012年在上海浦东举办“桑梓情·游子意——凌士欣书法篆刻艺术展”国内外主要媒体对凌士欣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念作有介绍和评论。著有《书法趣谈》《汉字学概论》《二泉斋印痕》手拓本印谱、《中国书法枝法与鉴赏》《金石神韵——中国印章艺术》《凌士欣书法刻字艺术》《凌士欣印选》《凌士欣现代书法》《茗香墨印》等。

我从小喜欢篆刻,后因下乡一度中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又重操旧业,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那时我除了治印外,还在报刊上广泛搜集篆刻作品,看到喜欢的便剪下来,贴在旧杂志里,慢慢的有好几本了。在我闲下来慢慢品味时,发现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那便是凌士欣。

从那以后,我就有意识地搜集他的作品,看的时候不禁用手指书空描摹,总之,我很喜欢他的作品。这不是空穴来风的事情,我喜欢他作品的理由主要因为是一个“活”字。篆刻很是讲究章法,布局是决定质量的根本保证。人们常说“方寸之内。气象万千”,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印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体现在这里。章法最忌讳的是呆板,而需要的正是与之相反的“活”子,于理论上升华便是灵动之气。在有限的空间展现无限活力,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动上一番心思,不调动头脑中的几分灵气,是很难完成的。

凌士欣先生的作品,字形变化极多,不受任何拘束,但又在合理严谨的法度之中,与那些肆意而为之又自命现代派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相关的文字之间相互呼应,篆刻章法中的法则如增损、伸屈,挪让、分合等运用得自然巧妙,让人看了真有赏心悦目之感。

在刀法上,凌士欣先生也是活泼灵动,看得出来,绝对不是轻易得来。那真是奏刀似行笔,毫无做作之气,大有游刃有余之态。我在欣赏之余,常常揣摩,凌士欣先生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呢?从不拘成法,敢于极力展现个性来看,应该是个少年英雄;但是看他作品的老成和功底的扎实,又应该是个老当益壮的长者。百思不得其解,一时无机缘相见,这个疑团就一直没有解开。

直到二十年后,我在文物出版社做编辑,凌士欣先生为书法篆刻家程与天先生的《程与天金石书法》一书写序,我这才见到这位在我心目中久存的篆刻家。颇有些意外,他是南方人,个头不高,长我几岁,是那种有钱难买老来瘦,也可能是为印消得人憔悴的身材。难得的是,凌先生在印坛中也发现了我,所以说我们是神交多年的老友了。凌先生很是慷慨,送我几本他的作品集,我读后对他更加钦佩。他虽年长于我,但是创作激情很高,似乎是年轻几岁,而且头脑用他们南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活络极了。我发现他的艺术细胞很容易被激活,在方寸之内真实展现出全新的气象来。一个个印文,就像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灵,相互唱和,在和谐中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我们相见恨晚,谈得很投机。特别有趣的是,我们都已把主要的创作精力从篆刻转移到书法,而且喜欢用篆书写斗方。由印人到书人,我不敢说是什么高妙的手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篆刻的属性会自然地运用到书法中来,金石的味道肯定会相对浓郁一些,丝丝的印风是掩抑不住的;而且在章法上一定会体现更多的变化。作品的每一个字都会在合理的前提下肆意变化着,绝不是一字一格的分布。为此我曾经写过体会这种心得的诗,虽不敢说多好,但都是真心情的表露:伸屈挪让作安排,吾书尽从印中来。笔端欲品金石味,故将整纸斗方裁。

我们,特别是我,不敢以英雄自居,但是却做到了“所见略同”。原来治印是将精力内敛,现在书法是外放,可以驰骋的天地广阔了,自然要有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来才是。

尽管我们说得投机,但是我一直没有看到凌先生由印到书的作品,心里还是存在这一种猜想。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推测,心里有了一个大致的模样。

最近,凌先生说出一本斗方书法的集子,请我作文。这样,我有幸看到了凌先生的斗方书法,比前番见到人的感觉还要惊诧。他的书风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在运用的强度方面却火大超过我的想象,想不到我们在同一创作理论下,会出现如此差异的效果。我不想评论孰高孰低,只是更加相信了性格最终决定风格的观点。行文至此,我应该称呼他为老兄了。老兄真是全身心地投入了,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他的斗方书法不仅仅是糅进了篆刻的风格,大胆使用了篆刻的诸多因素,同时还有绘画的元素在内,勾勒、点虱、渲染……似乎无一遗漏;而且书写的提按、虚实、轻重、润燥、方圆……凡是我们想到的技巧,几乎多囊括,且布白几乎夸张地成了主旋律。每一件作品几乎就是一幅变幻无穷的画面,让人琢磨的地方真是太多。每一件作品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诱发境域广阔的联想。书法作品如果是几个字平均地摆布,人们可能会一瞥而过,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凌老兄的作品不然,会使您驻足,仔细观赏,品味其中的奥妙。我说对于他的作品用观来描述显然不解渴,应该是读。只有仔细赏读,才能知道其中的真谛。也许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赏析结果不完全一致,那更说明了作品本身内涵的丰富和深邃。而且作品多有注释或简要的感受,使作品的含金量有增无减,

我们来看几件作品,进行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雷”是古人充满想象力的象形字,甚至今天书写的规范字还依稀可见雏形。特别是凌老兄的小注:“辛卯夏日,雷鸣电闪,无法入睡,书此‘雷’字度时……”主体居右,左边一串红色小雷,似是余音回声不绝,把一个走火入魔的艺术家的形态和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宝山旭日”有小注:“斯‘日’字间架,曾见于青铜彝器望敦拓片……”有心人处处学有所得。此幅作品有甲骨风致,又有汉画像的味道,凌老兄又道部分源于钟鼎,可见是多有积累,兼而有之。

“空门”,主要笔画在,充分体现主题。有二十方印章一字长蛇而列,似乎是一道门槛,叫人很想越过看看里边的世界是不是很精彩。印章排列疏密得当,显得是那么自然。小注进行了精到的涂释,想是凌老兄已参破悟透其中真谛,一心以艺术为己任。

“容”与“空门”有同工之妙,整体上如门似幕,充满奇妙。款与十九方印章点缀其间,更添雅趣。印章中多为阴文或阳文的“容”,与主题互相呼应顾盼。凌老兄注明是会意字,而且引经据典,得出“容纳万物,尊取众美”的结论,这当是发自内心的语言。

“江山助我”以白为主,字字相连。凌老兄没有任何注解,其实我想这是他对大自然、对传统文化的感激之词。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离不开实践,闭门造车只能是一种消极的。历代艺术家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生活的关爱,已经有许多实例说明此事,凌老兄也是深信不疑者。

“故乡索月”吟咏一首家乡民谣,便凸显出凌老兄米泯的童心。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一个门类,都要有几分幼稚,即保持童心,否则作品便有几分苍白。凌老兄老辣中寓有几分孩童之气,艺术生命也因之得以延续。

还有其他作品各臻其妙,难以一一描述。仅从所选作品来看,凌老兄就有过人之处。题识皆口语化而充满哲理,令人反复琢磨慨叹。这样的作品不读何以得其中三味?有一次,凌老兄在电话里自谦叹曰:“情不能尽其美。”予曰:“非不能尽其美,实不必尽其美,能有余味留给读者方为至美。”

凌老兄斗方书法的精妙处何止如上所述,只是我愚钝尚未读出,待他日茅塞开时,再与诸君研讨。

上一篇:马梅琴:银行人的艺术梦 下一篇:美协升华 金秋献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