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新突破

时间:2022-09-28 09:38:02

“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新突破

【摘 要】“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关键词】“3+4” 中职 高职 衔接 模式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方面,经过不断探索已经产生较多成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3+2”“3+3”、五年一贯制等等。而这几种模式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上的中高职衔接,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不管是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是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建立了技术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一线提供了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必须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1]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我国“十二五”期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3+4”中高职衔接模式把职业教育的层次从专科提升到了本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需要。

(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和质量难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其中包括中高职体系衔接与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完善等诸多问题。[2]“3+4”中高职衔接模式能够培养出大量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有着高职本科学历,更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把理论转为实际产品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本科学校进行学习,对学生和家长都有较强的吸引力。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使职业教育在学制体系上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满足社会、家长、学生的需求,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3]

二、“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3+4”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首要方面,决定着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方向。“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一方面要注意突出中职与高职各自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突出中高职七年一体设计培养目标的一贯性。

1.突出层次性:中职的“技能”与高职的“技术”

国际上公认的人才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后三类人才为应用型人才),与之对应的教育类型分别是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4]一般来说,学术型与工程型人才由普通教育培养,而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则由职业教育来承担。其中,技能型人才主要由中职与专科层次的高职进行培养,技术型人才可主要依靠本科或更高层次的高职进行培养。因此,“3+4”中高职衔接模式在各自培养目标上首先要突出层次性。中职要突出“技能”,有一定基础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有把产品生产出来的实际操作技能;高职要突出“技术”,有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能够在生产一线将设计图纸向生产转变,有效承担产品设计与产品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

2.保证一贯性:“本科+预备技师”的显性目标

“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中职3年+本科4年”七年一体化设计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虽然要突出中高职各自的层次性,但同时更要保证其一贯性。“3+4”中高职衔接模式最后的显性目标是“本科文凭+预备技师水平”,可以通过DACUM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同时参考技师职业资格标准,中高职共同开发中职与本科无缝衔接七年一贯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最后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职业能力逐步达到技师水平,成为预备技师。学生毕业后能够取得本科学历,通过2~3年的工作即可晋升为技师职业资格。

(二)“3+4”中高职专业的衔接

专业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载体,由于中职、专科高职、本科的许多专业不能完全对应,因此可以借鉴中高职衔接的其他模式,采用“相近衔接”“拓展衔接”“宽口径衔接”[5]等方法来进行“3+4”中高职专业之间的衔接。

1.中高职专业的“相近衔接”

“3+4”中高职专业的“相近衔接”指中高职相近专业间一对一的衔接。中职与本科虽然专业设置不完全相同,但是存在一些相近甚至名称完全一样的专业,如中职财经商贸类的会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专业可以分别与本科工商管理类的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专业进行无缝衔接。这种专业衔接方式操作过程简单方便,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本科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业的深入持续发展。但这种衔接方式只能适用于一部分专业,还有大部分专业不能进行这种相近的无缝衔接。

2.中高职专业的“拓展衔接”

“3+4”中高职专业的“拓展衔接”指中高职专业与专业小类的衔接。如本科专业机械类中的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就可以和中职交通运输类中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四个专业进行拓展衔接。

3.中高职专业的“宽口径衔接”

“3+4”中高职专业的“宽口径衔接”指中高职专业与专业大类或者是专业群的衔接。如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和中职信息技术大类里的所有专业进行衔接。这种对接方式在专业口径上有了更强的相融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考虑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

(三)“3+4”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落脚点,“3+4”中高职衔接模式要注意课程标准的专门制定、课程内容的一体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形式多样。

1.课程标准专门制定

“3+4”中高职衔接模式要做到真正的内涵衔接,就必须专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注意明确各门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学时安排、实施建议等等。要按照中职与高职各自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及七年一贯的总目标专门制定符合要求的课程标准。

2.课程内容一体设计

中高职课程内容应当是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不重复为最佳状态。但是,长期以来,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脱节、课程重复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效益。[6]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有着本质区别,“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不能把本科相应专业的课程内容生搬硬套地直接嫁接到高职课程内容上去。要做到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兼顾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接受能力,促进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此外,中高职学校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课程内容共同设计后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3.课程实施形式多样

在课程实施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必修课的形式实施,而对掌握程度没有硬性规定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与需求,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实施。课程实施时要注意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课程之间的课时与学分比例分配。具体到每堂课中,则要求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习的质量。

(四)“3+4”中高职质量监控的衔接

质量监控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难点,根据监控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可根据监控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3+4”中高职衔接模式质量监控的衔接可以具体从建立日常学生评价档案、严格把关学生转段考核和转变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几方面着手。

1.建立日常学生评价档案,跟踪平时质量

在质量监控方面,“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中的中职和本科高职有着不同的监控主体、质量标准和责任主体,虽然衔接上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质量监控之间的衔接。首先,可以通过建立日常学生评价档案加强学生平时质量的跟踪与监控。日常学生评价档案中的资料可包括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可以周、旬、月为周期进行跟踪。日常学生评价档案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帮助中高职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更有助于高职学校迅速获得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现状,增加对彼此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质量监控之间的衔接。

2.严格把关学生转段考核,监控衔接质量

中高职要严格把关学生转段考核,监控衔接时的学生质量。中职进入本科高职虽然不用经过高考,但对中职三年的各科成绩都有明确要求,此外必须经过专业知识+技能测试的转段考核,达到转段标准才能顺利进入本科学校学习。转段考核安排在第六学期末,首先要满足转段条件,如思想综合考核良好,无违纪处分,身心健康,达到体育标准,通过公共英语二级考试,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中职阶段培养方案内所有课程达到合格标准,获得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对于个别优异的学生,可以实施破格转段,同时设置破格转段的条件。其次,学生还要参加本科高职学校组织的转段考试,综合采用笔试、面试与技能测试的方法,全方位地进行考核,保证衔接时的学生质量。

3.转变传统人才评价标准,保证输出质量

对于“3+4”中高职衔接模式,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已经不再符合要求,应转变传统人才评价标准,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保证人才最终的输出质量。“3+4”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人才评价标准应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既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硬技能,也要具备与综合素质相关的软技能。此外,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方法,不能仅仅依靠理论考试评价、终结性评价、学校评价为主的单一性评价,要把过程性评价、APL(对先前学习结果的认可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能力本位评价等多种方式充分融合到人才评价的过程中。

【注释】

[1]顾坤华.“层次”之痛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10.

[2]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

[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4]张健.应用型本科等同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4-03-31.

[5]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6]赵.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22.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以“生活视角”唤醒本真课堂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讨论式教学在职业学校德育课中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