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互动合作课型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时间:2022-09-28 07:29:20

巧用互动合作课型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就一直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主要探讨在这一形势下,历史教师如何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动;合作;高效课堂

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在某些方面却还是“涛声依旧”。应试教育的阴霾挥之不去,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独霸课堂,“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模式仍很普遍,学生的思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控制,课堂上只有单向型互动,很少有师生及生生的双向互动,不仅课堂教学显得刻板、压抑、沉闷、枯燥、缺少生命活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根本谈不上,似乎学习历史就是强灌猛记,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参与意识不足已成为历史课堂沉闷、低效、无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抱怨、教师困惑、课堂生命力低下的问题以及找到平衡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办法,笔者大胆

做了些尝试,下面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和教学体会,谈谈使用互动合作模式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以求教于同仁,共同进步。

一、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到很高的目标的课

堂。具体而言,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获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它的达到基于有效教学的实施。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能够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果,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可见,有效教学立足于教师和学生(即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二、借鉴杜郎口模式构建互动合作型学习方式为主的高效型

课堂

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是因“改”而扬名天下的山东杜郎口中学。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其核心就是一个

“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当然杜郎口模式有其师资力量、生源状况、教学设备、文化环境以及校园设施等的独特性,不可盲目照搬,但笔者以为,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杜郎口模式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立足校情和学情,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从“神”和“形”两个方面向杜郎口模式学习,一是借鉴其“动”的神韵,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脑”,还要在课外“动手、动脑、动腿”;二是“形”的借鉴,就是借鉴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设计合作方式与步骤,讲求合作的有效性。

我们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探索构建一种以互动合作为主的高效型课堂。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建立起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朋友。只有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中的一些难题才能迎刃而解,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互动和构建高效课堂。

2.立足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生成性的学案

学案包括知识共享、解惑答疑、互动探究、评价反思四个基本部分。学案设计力求避免学生简单复制教科书内容,总关注一个个知识点的倾向,而致力于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完成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案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在课堂上“动嘴、动脑”,更要在课外“动手、动脑、动腿”。

3.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弃自己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如,在执教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我先把这节课内容设计为“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感悟民主”四个探究问题。在探究“完善民主”的问题时,我选取了《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为“不懂英语的国王”“48小时首相”和“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后,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1)“不懂英语的国王”逐渐丧失了什么权力?(2)“48小时首相”体现出责任内阁制有怎样的特点?(3)“最年轻的英国首相”说明当议会与内阁出现矛盾时,有几种解决方案?问题一出,学生立即开始翻书查找答案,然后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其中,不乏一些俏皮的争论,这一设计使得本堂课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了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

4.构建积极和谐的合作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的共赢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新课标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就是要求学生之间在体验、发现等方面相互启发和借鉴。个人的认识和发现总是有限的,这对极富个性色彩与创造性的历史学习而言更是如此。以往历史课堂中之所以出现较为沉闷的氛围,与学生单独面对课本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关。学生总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于一些自己拿不准或有疑虑的问题不敢大胆提出,从而造成课堂要么是几个优等生的“独奏”,要么是全体学生的沉寂。非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而是教师没能点燃他们参与的激情,没能搭建合适的舞台让他们去展示自我,没有“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课堂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缺失是历史课堂生命力不足的重要

原因。

如,在执教必修三第7课《启蒙运动》一课时,我做了一次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尝试,具体做法是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互动环节,采取“举行记者招待会”形式学习这一课。全班分四组,事先分组查阅有关资料,制作PPT,收集视频资料,制作微型展板等,正式上课前先在课下做组内交流,然后,课上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分别扮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康德,先举行新闻会自我介绍(使用

PPT、微型展板、播放视频等),然后其他同学就本课一些疑问向台上的四位思想家进行自由提问。由于采用了鲜活的形式,使本来枯燥艰深的理论学习变得兴趣盎然,学生积极性很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就是怎样选择和实施教学策略,既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又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如何兼顾升学考试压力与学生综

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互动对话,学生能学到多少?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谈话是合理和有效的?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否做得更好些?这些问题的思考会推动我们走向深入。课堂教学模式如同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以下面这句话为宗旨,来追求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吧: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09).

[2]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历史教学问题,2009(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9.

[4]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01.

[5]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四中学)

上一篇:让“思维”的阳光照亮前行的路 下一篇:浅谈高中政治合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