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2-09-28 07:16:39

情感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情感教育在当代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教育中存在着“唯理智教育”倾向和漠视大学生情感发展的弊端。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完满人格,就应塑造由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构成的完整的精神世界。综观国内外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把大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来对待的人文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发挥很大的作用。

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促进大学生

潜能的开发,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步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一直是古往今来教育家、思想家所追求和崇尚的教育理想。在古典人文教育时期,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提倡教育应促使人“爱智慧”以智慧照亮人的心魄。他们认为智慧的内涵是人生意义,是心灵的善与美,主张充分发展人的天性中美好的品质,追求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崇高的人格境界。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应加强仁德修养,不断修身养性,以达人格的完善。中西方古典教育的共同之处是强调人的德性的完善,心灵的和谐,以人为中心,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教育家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锢与压抑,提出以人为中心,恢复人的自然天性,以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当代人文主义思潮主张通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来缓解人性的扭曲,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倡导关注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中,使教育“人性化”。尽管不同时期的人文理想的内容不一,但实质和核心都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目的是引导人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人文教育其内涵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过去和未来及自然环境的广泛的关注精神,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信念、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使之成为具有丰富、高雅的人生情趣和健全、丰富、和谐的个性的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巨大进步,出现了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倾向于用多元化的、差异性的方法来解释世界,他们渴望在理论层面上解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渴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但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使他们被动接受而未经认真思考和消化;他们思维活跃、敏锐、较少保守思想,但是非辨别能力差;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在他们身上有一定的反应,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加上学业的艰难,就业的压力使他们更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思想素质的提高,忽视对自身世界观的改造,少数人淡化理想,信仰个人利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要、道德需要、心理需要、学业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情感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没有人的情感,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而创造力需要的就是一种激情,一种对事业的执著和痴迷。从人的本性来说,每一个人内心都渴望能够做出成绩,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成才不仅是教师、家长、社会的需要,也是他自己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教育将会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美感、愉悦

感与幸福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情感教育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人性的最大特点是自尊和获得他人的尊重。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都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在教学或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需要教育者在情感上给予理解与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蕴涵浓厚情感色彩的人文教育实践中,诸多教育者却只重视认知系统的操作,而忽视情感系统的操作,把人文知识当作僵死的教条,企图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强加给受教育者,结果人文教育流于过程化。传统的灌输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把教育对象当作“物”对待,当作“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要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建构健康的人类精神家园,在人文教育中就必须正确认识情感教育的内涵,把握其可行性操作层面。苏霍姆林斯基曾大声呼吁“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教育者对教育信息进行接收、择取、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者施加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正如柏拉图明确地指出“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情感教育是进行有差异的教育。因为学生是人,学生的差异就会十分显著,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很好,思维和创造力都很强,接受和领悟知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教育者来说,情感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家庭情况和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有差异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会因为个别学生中的不良或不突出表现而耿耿于怀或厌恶和放弃。情感智力指主体认识、调控和协调自我表现情感的能力,也是关心他人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情感智力是一种理性与情感的深层次结合与交融。学生情感智

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了解自我情绪,管理调控自我情绪及理解他人情绪等。通过情感教育,首先,能让学生了解自我情绪,敏锐地察觉情感的出现和随时的变化,以调控自己的情感。其次,能让学生学会管理自我情绪,控制过激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使情感适时、适度。再次,能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遇挫时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充满信心。最后,能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情感,与人和谐相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表明,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对事物的情感反应趋于正向的群体愈加增大,攻击性的行为发生率也随之下降,不仅同学间,而且师生间的关系也更为融洽。

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品德,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根本体现

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积极作用。情感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情感状态所构成的恒常心理背景或一时心理状态,都对当前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协调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止学习记忆、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或者说他觉得从哪些行为上能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和愉快的体验,将直接引导他认知活动的方向。成功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消除消极情感,增强积极情感,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教育者可以使学生对良好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体验,引导学生把真、善、美作为行动的指针,激发其追求高尚的热情,并形成助人为乐、追求文明、抑恶扬善等内在的情感性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能有效地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众多的情感教育因素。既有浅层次的情感教育因素,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道德、信仰、追求、真、善、美等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内心情感会受到触动,也可能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但难以在其心灵深处掀起波澜,情感也难以发生剧烈变化。当然也有深层次的情感教育因素,如马克思曾经饥寒交迫;列宁遭受过流放而颠沛流离;受到过“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压迫、排挤;邓小平也曾“三落三起”。但他们都胸怀大志,具有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真理、探索客观规律、勇于实践、不怕艰难、打不倒、压不垮的意志,以及置生死于度外,终身奋斗的奉献、乐道的情怀,展现了伟大导师的革命风范、崇高品格、伟怀、科学态度和求实与创新精神。这些知识无不充满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激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成功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消除消极情感,增强积极情感,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教育者可以使学生对良好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体验,引导学生把真、善、美作为行动的指针,激发其追求高尚的热情,并形成助人为乐、追求文明、抑恶扬善等内在的情感性道德素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能有效地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曾形象而深刻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上一篇:策划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功 下一篇:发展循环经济 建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