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意象新

时间:2022-09-28 06:50:25

翻开报刊,打开电视,我们往往就能看到或听到山寨、包装、泡沫、鱼肉、黑马……,这些似曾相识又含义颇丰的词语。它们并非新词,但被当今的人们赋予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崭新内涵,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崭新的时代,崭新的词义,使得汉语的许多旧词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那么,旧词语一般通过那些方法获得新的意义呢?

(一)比喻法

即运用比喻修辞,借助于思维的联想使旧词产生新的意义。例如:“软着陆”,原指飞行员通过逐步减速而使飞机平稳降落。而今用来国家采取一定措施,使国民经济平稳的由高峰区向低谷区回落,就像飞机平稳着陆一样 。又如:“炒鱿鱼”,本指炒熟的鱿鱼,因为炒熟的鱿鱼作卷筒状,时下人们就以此来喻卷起铺盖离开(即被解雇、被辞退)。再如潜水:原指为了某种目的呆在水里,而现在的网络语却指的是天天在论坛里呆着,但是不发帖,只看帖子、而且注意论坛日常事务的人。另如暴光、滑坡、泡沫 、跳槽等都是借助于比喻而产生的新意义。

(二)引申法

即在某一词语原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使该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如:“前卫”原指军队行军时在前方担任警戒任务的部队(也可指某些球类赛中担任助攻助守的队员)。现今,人们引申出大胆、新潮、领先的意思。如:特区女孩的打扮总是很前卫。又如:“北京”不仅可以指我国的首都,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如新闻报道中,可以指中国政府。如:对于北京方面来说,这一做法是务实的,这一做法也应该有助于缓解两岸之间的关系(澳洲《星岛日报》2002年11月11日)。其他像“地板”(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接轨、发烧、热线、断层都是通过引申获得新的含义 。

(三)嫁接法

即把与甲事物相对应的词语移植给乙事物,从而使该词产生新的意义。例如:“下课” 一词本是用于教学活动的术语,指一堂课结束;但现今被移用到其他领域后则是指担任某职务的人(如教练、主持等)被迫离开职位,含有贬义。又如,“扫描”本是科技行业的专业术语,指利用一定的装置,通过电子等的左右移动而描绘出物体的图形。现在常被用到社会领域,指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如山东电视台有个栏目叫做“今日扫描”。再如“打铁”原指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但现在打铁的含义,一则指篮球赛中指投篮总是投在篮筐上, 即为“打铁”; 再则指写帖子,一般指有点儿重量的帖子。类似的词语还有透视、包装、焦点、全天候等。

(四)音译意译增义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音译意译词越来越多,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要排除外国的、异族的、外来的事物,在客观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而近年来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成了音译意译词数量大为上升的主要契机。汉民族产生对音译词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当今更为开放的世界环境中发生了变化。例如:汉语中的“猫”就有了新的含义。“猫”与英语单词modem(调制解调器)谐音,现在很多电脑使用者和电脑报刊用猫”指“modem”,避免了使用“调制解调器”从而使语言变得非常简练。如著名的搜索网站百度再2002年11月13日曾这样一条信息:“……全新配置电脑,56倍速光驱,内置猫”。这里的“猫”就是指modem,即调制解调器。查查词典,现在“猫”这一词项还没有“调制解调器”的含义,但是看看英汉词义变化的历史,谁又敢断言几年之后,“猫”不会有“调制解调器”的含义呢?或许用不了多久,“牵着老鼠(mouse)赶着猫(modem)去上网”是再平常不过的说法了。对应意译法――黑马(dark horse)、老鼠(mouse)等。也许今后汉语中音译词的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些发展和变化大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外来词的词库,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词汇层。

(五)析词法

古有析字法,如《三国演义?杨修之死》中杨修将曹操所批“一盒酥”解读为“一人一口酥”,分而食之。虽是杨修逞能之举,却亦说明古有析字之风。现在随着网络的盛行,一些旧词也采用此法增添了新意。例如:“蛋白质”原意指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但是网络新意却是笨蛋++神经质。而白骨精呢?“白骨精”最早出现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是一个多年成精的妖魔,擅长变化,狡猾又通晓人类的弱点。变化的女子眉眼生动而妩媚多娇,是个非常著名的妖怪,在中国甚至亚洲的其它国家可以称为家喻户晓,成为妖怪的代名词,绝对的贬义,然而网络让它化贬为褒,以致当代年轻人都愿意变成白骨精,因为它已是“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了。再如:“走召弓虽”,稍上年纪的人也许很少有明白它的,其实它不过就是“超强”的变身罢了,通常用于回帖时表示对主题帖的膜拜。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事物在不断涌现,人们日益活跃的思维,使得汉语词汇常用常新,常新常用。旧词新用,给汉语原有词语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玄玉.增义音译法的原则[J].太原: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新课程呼唤改革语文教法 下一篇: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