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你的思维之剑

时间:2022-09-28 06:28:43

亮出你的思维之剑

一号美文借鉴

暴雨考验城市底线思维

文/李斌

东莞女大学生被冲入下水道死亡、深圳机场再次变成“水帘洞”、广东电网60多条线路跳闸……近日,广东等地遭遇暴雨冰雹极端天气,城市管理中的短板,又一次让老问题流出了桶外。

不可否认,暴雨如注,雷电冰雹交加,哪一个城市都难以做到“走在路上不湿鞋”。在一张广东省内城市气象预警信号分布图上,竟同时出现大风蓝色、雷电黄色、暴雨橙色、冰雹橙色、雷雨大风黄色、森林火险橙色等6种不同预警信号,足见此次天气的恶劣程度。虽然仍有意外发生,但从启动应急响应到学校停课、单位停班,各地在应对上都下了很大工夫,就连过去有人溺亡的隧道也被及时拉上警戒线。

不管是多少年一遇,坏天气总是会出现的。正因此,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底线思维显得尤其重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不仅要考虑下雨的情况,更需考虑下特大暴雨的情况;不仅要考虑应对下雨,还得考虑应对多种灾害一起出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底线思维去作规划、下决策、想对策,才不至于事到临头乱了阵脚,才是真正对公众、对社会负责。

此次暴雨袭城,去年11月刚落成的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是重灾区。也难怪,3.8万多个天窗,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220倍,幕墙接缝数量是国家大剧院的60倍。世界级的设计和装潢,更应在防灾方面做得更好,老天不会因为你美就不下雨。建筑有功能性,更何况是城市公共建筑。如果没有最基本的防灾意识,不能应付哪怕是暴雨这样的坏天气,怎么能算合格?

即便设计标准能对付“五十年一遇”,也不能放松了警惕,万一遇到的是“百年一遇”甚至“两百年一遇”呢?正因如此,公共治理不能仅仅是围绕“应急”做文章,更要把应急预案本身所承载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城市管理始终,在各环节、各方面保持“底线的清醒”。着眼长远和潜绩,设计好每一张规划图纸、组织好每一次建筑施工、安排好每一次演习,我们才能走出“修不完的堤,防不完的汛”的困局。

实际上,放眼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地震、洪涝之类的自然灾害,还是食品药品安全、流行疾病传播之类的突发事件,或是交通拥堵、外来人口、征地拆迁等治理困局,莫不需要严守底线思维。建化工项目时不妨先问一问,要是发生事故怎么办;举办大型活动时不妨先想一想,如遇突发状况怎么办;旧城改造时不妨先算一算,居民的基本安置是否有保障。对最坏的情况都成竹在胸了,自然可以放开手脚去做。否则,就需要再掂量、再细化。拘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习惯于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倒逼”,只会陷入错误重复的怪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秉持底线思维,正是为了“既防一万,又防万一”。有底线思维,就有了对问题的科学预见、对风险的精准把控。只有想在事先、防在事前,才能做好风险管控,也才能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到最大的支持,达到真正的社会善治。

(选自2014年4月1日《人民日报》)

【技法借鉴】本文的观点是“底线思维是解决城市暴雨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本法宝”。文章开头第1段“叙引”材料提出问题;第2、3段对暴雨出现的几率与程度以及应对进行介绍,阐述分析“议”论需要“凡事预则立”的底线思维的理由;第4、5段“联”想到深圳机场同一性质的新闻事件,反面例证没有底线思维的弊端并提出具体做法;第6段由一个城市拓展“联”想到国家社会各个领域,进一步指出被动应对的弊端。至此,文章由暴雨事件本身分析拓展联想到社会问题症结解决的方法途径,完成分析部分的“议”与“联”。“结”尾部分,重申底线思维的重要性。文章呈现时评的标准结构“引―议―联―结”,层次清晰,论证深入,观点鲜明。

二号美文借鉴

面对误机,理解与沟通都重要

文/贾 壮

每到夏冬两季,多发的极端恶劣天气使航班频繁延误,航空公司与旅客之间爆发冲突的事情时有耳闻,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据报道,2013年7月6日,因为航班延误,上海虹桥机场有旅客与航空公司发生摩擦,将工作人员打倒在地并造成软组织挫伤。两名过了不惑之年的旅客如此“血气方刚”,令人感慨不已。

就在一个月前的6月6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从北京赶赴下一站澳门时遇到了航班延误,等待起飞的4名音乐家在机舱内上演了一场即兴演奏,优雅与从容引来一片赞许。

据统计,我国目前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其中航空公司的原因约占40%,流量控制的原因约占27%,其余的原因包括天气等。乘客花钱买票,与航空公司之间就达成了一种服务契约,其正当权益应该维护。但无论什么原因,乘客都应该理性维权,不可采取身体暴力或者语言暴力,把本来合法合理的维权行为演变为不合法的侵权行为。近年来,一些乘客在航班延误后集体霸机,甚至冲上跑道拦截飞机,导致更大范围的航班延误,让更多乘客被动延误,而自己也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样的结局,不能不令人遗憾。

旅客应该学会从容,遵守法规;但航空公司也需要反躬自省,为什么旅客对自己总是缺乏耐心和信任?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机场,造价高昂的喷气式飞机,英姿飒爽的空姐,所有这些都让人们觉得,航空真是个“高端大气”的行业。不俗的外在形象,也容易让一些航空公司的人忽略自己从事的同样是服务行业,既要有服务水平的专业,还得有服务态度的真诚。

航空公司放低身段,不一定能缓解航班延误的窘境,却有助于构建与旅客的互信关系。航班准时是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共同愿望,遇到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同样心急火燎,毕竟飞机利用率下降和飞行延误,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空乘人员的薪酬。就此而言,航班延误时旅客与航空公司的对立和冲突,许多时候与彼此的互信不足有关。

航空是一个高度专业的领域,与旅客直接接触的主要是航空公司,这要求他们不能仅仅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还需要做航空知识的普及人,遇到航班延误时准确及时地披露信息。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旅客从航空公司得来简单的一句“天气不好”或者“流量控制”,准确性待考,及时性更是欠缺,让旅客事前无法预知、事后疲于应对。在这方面,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就态度而言,航空公司显然应该做更多努力。

当然,航空不仅是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的事情,还涉及航空管理部门、机场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延误,很多因素航空公司也无法控制,处理起来显得力不从心。在航空公司面临“信任赤字”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更应该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责,一方面增加航空公司改善服务的动力,另一方面督促信息。这不仅能帮助消弭信息鸿沟,也能促进旅客与航空公司的互信。

事实上,航班延误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监管、运营、旅客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把被耽搁的行程变成一段愉快的记忆,也至少不要让它雪上加霜、添堵闹心。

(选自2013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技法借鉴】本文是典型的“就事论事”式的时评。没有采用时评的“引―议―联―结”标准结构式,就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多角度观照分析,做到由现象透视本质。文章围绕航空公司和乘客因延误而产生的矛盾这一中心事件与同类现象,就事件双方的态度与做法、延误原因、非理性维权的危害、服务意识与态度、利益共同体等多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也即全文观点):面对误机,理解与沟通都重要。

上一篇:手的变奏 34期 下一篇:随便抛弃老地名也是“文化强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