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校本研训力量 激扬教师职业生命

时间:2022-09-28 06:13:10

积聚校本研训力量 激扬教师职业生命

【人物速写】

1所学校,3个校区,560名教职员工,7576名学生,一艘庞大的教育“航空母舰”。2011年8月,韩建芳成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的校长。

他一下子叫不出所有教师的名字,却将这里打造成了教师们成长的学园和温馨的家园。

他和青年教师一起,几上几下,制定了《八年内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成立了“省级后备骨干教师培训班”,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以“创新型教师”的评选,助力那些具有特殊才华的教师进一步创造事业的辉煌。学科半日研究活动、每个学期的两册赠书,在有些学校带来的可能是沉重的负担,在这里却成了大家的期盼。

他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生日档案,一个蛋糕,一张贺卡,一份祝福,在生日当天送达;每到新年,他便为大家印制年历,上面印着老师或者家人的照片;他组织开展教工趣味运动会,装备教工健身房,提供午餐水果……

他认不全所有的学生,却将学生的成长放在了内心最深处。

在他的办公室柜子里,有一个矮矮胖胖的玻璃瓶,瓶子里纸折的星星五颜六色,这是曾经的学生送给他的,他当作宝贝珍藏着。他说,这都是学生的心,站在它面前,常常就会问自己:我能为学生的成长做些什么?生命旺盛,智慧卓越,精神高贵,情感丰满,这是他对从学校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的希冀。

开学典礼时,宽大的操场上,他会为学生们搭起一座宽宽长长的颁奖台,鲜艳的红地毯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台上,三好学生、特长学生、志愿者、优秀宿舍、优秀同伴小组……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多元评价,多维表彰,每一个有进步、有专长的学生都能体验这一份自豪与幸福。他还设立了“校长特别提名奖”,亲自为他们宣读颁奖词、颁奖。

学校开设了40多门选修课,从各种球类、音乐美术类,到击剑、戏剧、管乐队、非遗项目锡绣等等,丰富多彩。学校专门铺设了击剑剑道,聘请了校外教练;组建了管乐队,斥资几十万购置了专门的乐器,大力支持一位没有获得过任何荣誉称号,却对乐队情有独钟的老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非遗项目锡绣也在学校安家落户,学校不仅成立了锡绣公社,还编著了锡绣教材;学校的啦啦操队已经走出国门,为国争光……

学校评选“最美教师”“最美班主任”,评选标准怎么定?在行政指令和学生意见两者里,他选择了后者。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心目中“最美”老师的标准,经过梳理归纳,10条带着孩子们的童稚心声、与众不同却真挚热切的评选标准新鲜出炉。

他说:“要把‘人的成全’作为教育的至上追求。”对教育,他仰望星空,贴地而行。建构和合文化理念下的学校德育,“文化为基,制度为依,课程生长”,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深度思维,积聚价值体验。对科研,他孜孜以求,一往情深。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均已结题,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科研氛围浓郁,教师省市级个人课题数在区内遥遥领先,“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于2016年获立“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学校和区内、淮安多所学校结成项目共同体学校,在科研兴校的道路上结伴前行,互相烛照。

高高瘦瘦,黑框眼镜,目光坚定,步履从容。他和他的学校,必将继续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人物档案】

韩建芳,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始终坚持“教育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唤醒”,倡导“基于学生的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的数学课堂教学。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十余篇,主持、参与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5个,其中“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在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多次受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的邀请,赴西安、山西等地讲学。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以校本研训为主要路径,厘清其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明确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建构主要模式与操作样例,且行且思,创新方法,以进一步满足教师的生存需求,提升教师的学养水平,激扬教师的职业生命。

P键词:校本研训;教师发展;职业生命;和合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04-07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应该是教师满足其个体生存需求、提升学养水平、实现人生价值的所在。因此,学校工作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与思维力,培养他们现在乃至终身发展的意愿与能力;二是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让他们常常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

一、破译――厘清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

1.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和内涵取向

教师的职业幸福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在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双向互动中,看到学生人格成长和学业成绩的进步所取得的职业自豪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的成功体验,以及和同事融洽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学校文化和人际氛围的认同感。有了这两种来源的职业幸福感,教师才能克服职业倦怠,葆有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并将这种积极的职业体验传递给学生、同事和家人,形成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应落实到全面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上。要创造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起码应满足教师的三种需要:待遇上的相对优越、情感上的归属感以及事业上的成就感。其中第一层次是教师作为“自然人”或者“经济人”的职业期待,当然,在当今的办学体制之下,这种期待的满足条件不是由学校来决定。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帮助教师实现其第二、第三层次的职业期待,这是教师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学校应致力于发展教师群体的三种素质:业务素质、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和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与职业热情等)。在合作共享的外部环境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与理念的更新,提升教师整体人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整体职业生涯的质量。

2.校本培训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践层面,从教研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教师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积极进行研究反思,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提升专业的能力与素养。提升职业生涯质量,关键还在于教师个人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校本培训是支持学校开展教研的外部关键性事件,是师资队伍建设关键的影响因子,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意识,激励、引导教师自身“内驱力”的生发和强化。因此,校本培训的指向,最核心之处应该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生活习惯,形成积极的职业生活体验,这是更为持久、更具生命力的成就。

二、求索――明确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1.组织机构和管理框架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必须架构良好的组织管理机构。我们注重完善三个层次的科研组织机构。首先是决策层,由校长室(主要是分管教学教研的副校长)负责教育科研重点工作的顶层设计、部署;其次是管理层,主要由教师发展处主任、副主任担当,负责教师发展工作的策略选择、具体布置、组织活动及效果监督;最后是操作层,主要由课题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教师个体组成,负责活动的最终落实及效果反馈。

我校在校长室下设置了教师发展处,和德育处、教学管理处、总务处相并行,有2―3人,专门负责学校教育科研、校本研训、课题管理、教师培训等各个板块,直接对学科组、备课组、教师个人负责。另有学术评审小组独立于教师发展处之外,由校长室直接领导,主要负责教师发展处的一些学术评价、认定工作。

2.职能厘清和运行机制

教师发展处从部门职能上来看,职责清晰,任务明确,和其他中层部门分工合作。关于教师发展处的职责担当,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佟柠主任曾发出这样的叩问:

我们能让教师对每日的课堂产生持续的研究热情吗?

我们能为教师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供支持吗?

我能让教师真正合作起来实现专业发展吗?

我们能创设出让教师体验到专业发展乐趣的环境吗?

我们能为乐于发展的老师提供自由公平的学术氛围吗?

我们能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全新的发展范式吗?

我们能让教师享有高品质的专业生活吗?

这里的每一个问号,都直指教师发展处的核心职责,即努力让每一位教师优雅、体面,享有尊严,在学习与研究中,过合作共进的专业生活。

基于此,在“和合文化”理念的指引下,我校从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出发,架构教师发展平台,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打通各层级培训路径,引导教师在和谐、合作的文化理念指导下改进教育观、学生观,重塑对师生关系的理解,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校本研训活动和课程科研活动,合作科研,主动教研,促进了教师个体与团队的进步。

三、实践――建构主要模式与操作样例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开展,不仅和明晰的组织架构、管理框架、职责任务相关,更有赖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操作模式。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基本遵守了三方面的原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研究选题、操作模式需着眼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将其置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以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二是操作模式要注重创设情境,创新形式,唤醒教师自主教研的意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研的成效和自身的成长。三是要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应保持教师培训项目的延续性,持续地做精、做深。

1.师德为先,人文关怀

一个学校能得以长足发展,靠的不是精良完备的设施,也不是豪华美丽的校园,而是素质一流的教师。一个学校的影响力与贡献力,是由这所学校所有教师的道德高度和学问境界决定的。一般而言,有多么高尚的师德,就有多么高尚的学校,有多么精深的学问,就有多么精深的教育。在我看来,真谛就是12个字:不功利,不势利,要大度,要宽容。不功利,是说不能以孩子一时的成长进步程度区别对待他们;不势利,是说我们不能根据孩子家庭出身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他们;要大度,是说我们要全部接纳所有的孩子;要宽容,是说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孩子是有缺点的,否则就不是孩子了。我校以“和合文化”为基本核心价值观,以省锡山高级中学百年底蕴为血脉渊源,努力打造鲜明的学校印记,以“和合”文化为精髓,弘扬大智大爱、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师德师风。“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名教师的倾情付出,而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这个环境,离不开学校为他搭建的舞台”“荣耀属于学校的每一个教师”“学校和教师之间是利益共生关系”“要努力实现‘共享共进’的目标”等等,已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学校从一日三餐、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午休安排、年终班主任家属的慰问活动、教师公寓设施的几番修整添置、校车接送远道教师等方面,事无巨细,始终以服务的意识,尽可能周密地安排,为教师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学校平时日常工作一周预告,每学期一次的教代会,通报学校的办学思路及工作重点,几上几下进行讨论,招生、收费政策和状况及时告知,各种评优、人事安排常规公示等等。对于教师来讲,只有随时了解关心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才可能具备主人翁的责任心。另外,学校建设的各项举措及进展,我们也及时向全体教师通报,让他们觉得所在的集体是一个光荣的、进取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集体,始终保持对学校集体的强烈认同感。

教师在业务发展方面所获得的每一次进步、所取得的每一次成绩,我们都予以张榜公布,以激励本人,感召他人。我们注重让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教师在多元评价中获得认同,如“模范班主任”“功勋班主任”评比,“岗位奉献标兵”的荣誉命名,青年教师的“课改明星”评比,毕业班教师的特殊贡献奖等等,而“最美教师”则是各类评比中影响较大的。从制定“最美教师”的评选标准,到“最美教师”的事迹展览,再到最后的选票统计,我们都力求使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项评比,更是一个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的过程,一个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激励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过程。因此,“最美教师”的评选标准来自于学生,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心中的优秀教师形象,整合梳理之后,形成全校教师的共同行为准则,向善,向美,崇真,尚学,和学生的心贴到一起,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2.课题引领,研教结合

以课题作为学校教师发展工作的总领,以此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常态模式。我校在总课题“‘和合文化’理念下学校整体改进的校本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的过程中,设立了多个相关子课题,如子课题1“‘和合文化’理念指引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子课题2“同伴成长计划的深化研究 ”,子课题3“目标导引下的同伴合作式学习研究”,子课题4“‘和合文化’引领下校本教师发展的研究”,子课题5“‘和合文化’引领下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模式的研究”等等,以课题作为载体,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线,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逐步将日常松散的教学教研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有对性的研究实践活动。

在课题引领学校教研的过程中,我校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学校课题研究和学校教学、德育相结合,使得课题研究直指学校教学、学校德育的核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德育素养服务,真正做到教研合一。二是学校集体研究和教师个体研究相结合,以面促点,以点带面,教科研形成良性的循环。三是教育科研和教师自身发展成长相结合,以研究引领一线的教学与德育实践,又以这种实践促进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长与成功的体验。

3.聚焦课改,落实教研

课改工作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重点内容、重要阵地,同时也是重要抓手。围绕课改,聚焦课改,能够将学校的校本教研聚于一点,辐射开去。我校自办学以来前后经历了四期连续递进的课堂教学改革――1998年至2002年,以“提升教师教的能力”为主题的课改,2002年至2011年的“学案及其优化”的改革,2011年至2016年的“目标导引下的同伴合作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改革,而2016年至今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从学和教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研究,则是深化学校课改的重要标志。围绕这一核心,我们将教师基本规范培训(涉及到备课、集体研讨、教学、课堂规范、公开教学、课例研究、学科组及备课组培训等方面)、研究合作习惯养成、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素养提升等等,整合其中,有序而持续地推进校本科研的进程。

(1)学科组专题研究

学科组的专题研究,是我校校本教研日常化的平台。每个学期每个学科组都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基于本学科组自身实际情况,围绕学校课改制定学科组专题研究方案,如中学语文组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从叙写教学目标开始》,小学语文组的《学生同伴合作规范的培训》,小学数学组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的研究》等等。在整体方案确立后,我们在学期初召开学科组长的沙龙式会议,让组长清晰地阐述专题研究方案,大家对此进行追问、研讨、论证,在此基础上,有的学科组进行二次修改调整,有的则全部原来的方案,重新制定。确定下来之后,各学科组设计每学期4-5次的专题教研半日活动,如课例研究、讲座、资料学习等等,教师发展处对此进行切实的督查。在这一过程中,校本教研依托学科组的专题研究而得到实质性的落实与推进。

(2)暑期骨干教师研修

暑期的骨干教师研修,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关键性事件。时间一般是两天,安排在每年的8月份,参加人员为区教学新秀以上的教师和备课组长、学科组长等骨干教师。

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聚焦学校课改热点,着眼于骨干教师专业水准向更高点发展,我们对每一次骨干教师研修的内容都进行了周密的审议和制定。每一次研修都以课改及教学实践中真实的、共性的问题为具体话题,采取主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组织学习与研修,有专家报告、部分骨干教师讲座、案例解读、分组讨论、课堂模拟等等。我们尽可能多维度构建骨干教师研修的途径,多样化组织骨干教师研修的参与样式,“我听,我思,我想,我说,我悟”,在一次次思想的盛宴里,在一次次观点的碰撞中,提升了教师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思考力,学校课改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明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更新。

(3)教师讲堂

教师讲堂是学校为教师、学科组长开设的分享教学思考与实践体会的平台。讲堂的内容,可以是课改的理念培训,可以是教师个体的课堂实践经验,也可以是学校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困惑……每人虽然只有十多分钟的交流,但他们像专家一样去思想,大胆阐释着自己的行动,享受“思考着”的快乐。这个平台来自教学一线,来自课改中的同伴,有思想之味和文化之气,紧贴教学一线,却又超越教学一线。主讲者和台下的老师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常常能够在细微之处点燃全体教师研究的热情,焕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4)期末教学设计与论文评比

每学期末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的评比,也是教师发展工作围绕课改进行的常规评比活动。学校以课改为核心,提出教科研论文的学术规范及教学设计的基本格式,每位教师按照各个年龄层次的不同要求,上传课堂设计或论文,学校组织学术评审小组进行评比,并在学校内网公布评比结果。同时,撰写设计和论文评比的综述,分析优缺点,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并遴选优秀设计与论文进行二次修改。这样的评比,促使教师们对一学期的公开课、研讨课、精品课进行二次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后进行梳理,将实践和理论真正结合起来。

4.借助联盟,校际共进

校际间结成联盟共同体,进行交流、研讨,也是学校教师发展工作的重要举措。学校和学校之间结成教育科研联盟共同体,进一步发挥各学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整合联盟学校的各种资源,能有效避免学校单打独斗的弊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校和西漳中学结成“共同体学校”,定期开展学科交流和研讨。2016年8月,依托“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成为2016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南京师范大学惠山实验中学、江阴市云亭中学、江苏省淮安市开明中学、淮安市清江浦中学、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清浦开明中学、淮安市红军中学、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初级中学等7所学校结成项目共同体学校,开展联盟内的学术论坛、教学沙龙、教学业务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活动,项目共推进,成果共分享。

5.蛹犊蚣埽全面研训

学校在教师队伍的研训机制上,搭建了较为成熟的层级框架,按照年段、称号级别等,将教师群体分为几个层级进行全面的研训。

(1)青蓝工程――夯实职业生涯最初阶段的基础工程

该项工程和区教育局的三年达标考核相匹配,主要面向上岗三年内的青年教师。每个学期初,分别进行青蓝工程教学岗位、德育岗位的配对,并联合举行师徒结对仪式,颁发证书。一名骨干教师与一名或几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规定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比如每周听课、班会指导、学期论文撰写辅导等等,期末进行相关考核。区教育局针对青年教师上岗三年内的不同阶段,每一年都设定了该年度青年教师需要考核的项目,涉及到课堂教学、理论考核、试卷拟制、论文撰写、兴趣选修课的承担等等,考核由学校和区教育局教研室共同进行,通过考核的青年教师将获得三年达标考核证书,考核结果直接和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2)八年内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打造后继蓬勃力量的重点工程

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迅速扩张,而骨干教师的年龄多集中在中青年层次,学校的发展亟需青年教师迅速度过适应期成长起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现代教育意识的青年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因此,我们着眼教师的群体发展,整体规划校本研训,制定了《八年内青年教师发展规划》。

本规划着眼于八年内青年教师的成长,重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了八年内青年教师的研训发展体系。我们将八年内青年教师分成三个层次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每个层次不仅设定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发展的要求,还针对目标和要求设置了配套的稳定课程和活动计划,有激发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驱动、清晰发展目标的课程,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每学期给自己提出可行的学期目标;有提升学养、丰厚积淀的课程,如读书交流活动;有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课程,如新教师一月座谈、阶段成长汇报会;还有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相关课程,如一系列的教学技能活动和比赛,首课试说,教学设计、基本功、上课比赛等等。

在项目管理上,我们不断创新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参与度。除了比较通常的听讲座和专家报告之外,我校还开展了体验式培训、研修结合、赛训结合等较为有效的活动。如新教师首课试说、教学片段设计评比、模拟课堂、优秀青年教师足迹报告会、专长展示等等,努力创新培训形式,找到了一条既能扎实推进、落实教师发展研训,又能结合青年教师年龄特点、促进教师全程全心投入的路径。

(3)省级后备骨干教师培训班――打造优秀领军教师的引领工程

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夯实基础,强健中坚力量,还必须着力打造一支领军型优秀教师群体。学校规划以三年左右为一个周期,努力打造专家型、科研型的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学校和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设立了“省级后备骨干教师培训班”。南师大教科院派出实力强劲的导师队伍,对我们的学员进行多方面的辅导。培训班教师在专家级导师队伍的带动辅导下,深入开展各类活动,在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进步尤为明显。

6.营造氛围,激励全员

(1)一本教科研杂志――《和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和”者,和合而孕,合作而融,和谐以达。“声”者,思想之外显,感受之表达。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和者乐其业,勇者发其声,也耕耘劳作,也论辩争鸣。取名《和声》的学校教育科研杂志,突出思想的力量,每学期出刊两期,发表本校教师的原创文章,也遴选其他刊物的优秀文章,从德育到教学,从课堂到生活,从理念到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播种、收获。

(2)一项常规活动――赠书

读书对于教师素养提升、专业成长的作用绝对不是其它活动可以替代的。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激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创建学习型、研究型的书香校园,学校每个学期的购书赠书已经成为常规活动。赠书活动主要由教师发展处组织,书目由教师与教师发展处共同推荐,分为教育教学专业和人文社科两大类,每一大类25本共计50本,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调整。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获赠两本书,备课组统计后送教师发展处进行汇总,与新华书店或者出版社进行联系购书,再分发到各个教师手中。学校以各种形式如沙龙、研讨等,积极开展后续活动,赠书、读书、交流形成一条龙的连续行动,以推动学习型教师的培养,丰厚教师的学识和底蕴。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评选,开展全校教师140字微书评活动,以学校内网为宣传平台,推荐优秀书目、优秀读书笔记,推出学校读书榜样教师。

(3)一门有趣的课程――周末影院

行政命令之外的柔性力量对于教科研的推进作用也是巨大的。每周末,学校内网由教师发展处推荐中外经典教育影片,教师可以自主观看。《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浪潮》《小鞋子》《心灵捕手》《生命因你而动听》《三傻大闹宝莱坞》《看上去很美》《死亡诗社》……在影片正能量的激励中,部分教师悄悄地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主张,这是一种无形的收获。学校将继续尝试,发挥“第七艺术”的魅力,打造系列的教师电影课程。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我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且行且思,尤其是在学校共享共进的文化构建、学校课改的实质性推进、教师群体风貌的营建、教师专业习惯与职业生活的改变等方面,虽在不断探索之中,却也走得踏实而坚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等省内外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期盼着教师队伍建设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为提升教师职业生涯质量而坚持前行,让每一位教师在具体的课堂里,既承担使命,更享受生命!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to Promot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N Jian-fang

(Xishan Senior High School, Wuxi 214001, China)

Abstract: Teacher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school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 fulfilled by employ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adopting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as the major path, clarifying its value and functions, defining the basic frame and operat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the main modes and operating examples, so that teachers’ needs of survival can be satisfied, their accomplishments can be promoted, and their professional lives can be reinforced as well.

Key words: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teacher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ife

上一篇: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基于机械精度课程的图纸审核要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