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与反思:忽视教师行为失范引发的社会隐患

时间:2022-09-28 05:51:39

审视与反思:忽视教师行为失范引发的社会隐患

摘要:“教师行为失范”在杜会申的处境并不乐观。无论从政策还是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教师行为失范都没有得到社会有效的关注。这种忽视可能带来三种社会隐患,即导致教师与社会“契约关系”失调、教师自我控制失衡、弱化教师规范的实行力度。所有这些隐患将会导致教育社会功能失调,以及危及近期发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与实施。

关键词:教师;行为失范;社会隐患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47-03

“失范”(anomie or a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在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亵渎神。现行社会学著作普遍将其定义为:“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破坏性越轨行为。”由此,杰克ID・道格拉斯在其著作《越轨社会学概论》中提出了行为失范,即“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违反其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和行动”,并指出行为失范现象是社会转型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特定群体,教师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教师行为失范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当今社会对教师行为失范的关注,仅仅拘泥于宏观的陈述以及笼统的描述,忽视了社会对教师行为失范本身的关注。

一、当前教师行为失范在社会中的处境

(一)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分离

市场经济体制将人从“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使其具有了“物的独立性”。这使得教师个体偏向于脱离教师群体而获得自我利益,然而,当人从其所属的群体中游离出去时,必然导致个体失去过去群体为其所提供的安全感和意义感的纽带。例如教育竞争机制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但同时过度的竞争压力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严重危及到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论人是非、有意曲解以及病态的偏激行为等等在教师群体中泛滥。

(二)教师职业意义迷失

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刺激了人物欲的膨胀。物欲的膨胀必然会挤压人们的精神世界,消蚀人对职业意义的追求。“人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自身力量及其丰富性的积极承担者,而是觉得自己变成了依赖自身力量以外的无能之‘物’,他把自己的生活意义投射到这个‘物’之上”。部分教师受这种社会异化文化的影响,出现渎职卸责,用降低工作标准找平衡;见异思迁,存在改行意识,消极对待本职工作;安于平庸,不愿在教学上用功夫,不愿在学生训练上下力气等失职行为。

(三)教师规范内部分歧

任何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就有可能限制和束缚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当人们试图冲破这种限制和束缚时,社会矛盾就会不断积累,社会冲突就有可能激化,正常的社会秩序就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而用以约束教师的规范如法律、伦理、道德、习俗、传统等规范内部就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同时社会规范是以分层来约定的,不同的层次约定规范不同。社会规范一旦破坏,就可能导致在某一层次上赋予教师的自由在另一层次上被剥夺。

二、对教师行为失范关注不足之一:关注主体范围狭窄,忽视对教育政策落实效果的反馈

“不平等是一种社会建构,是我们过去行为的结果,而不完全是人类的本性(如一些人总比另一些人更具天赋)”。在我们的社会建构中政策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所以,不平等在于人为的政策,但政策一经制定并实施,又超越了人的控制能力。但政策的指向性是可以改变不平等日益扩大的趋势的,至少可以减少亦或扭转社会向两级社会(即孙立平提出的“断裂的社会”)的滑落。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具有不一致性,教师职业声望的自我认同状况低于社会认同,造成教师强烈的剥夺感,这种剥夺感按照默顿(R.Melton)“参照群体”的理论解释为“关键是人们将哪一个群体视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同哪一个群体比较”。而我们现在的政策的指向性是好的,如近年来教师工资上调,整改以往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旨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育法》第三十三条则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依法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然而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些政策的重要性,而是关心这些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我们以《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工资现状调查研究――以甘、贵、宁三省区为例》(发表于《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中的调查数据为例,调查发现从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工资不能够按时发放甘肃71.1%,贵州73.6%,宁夏71.8%。到现在为止仍旧被拖欠的工资甘肃7.1%,贵州15.2%,宁夏18.9%,可见教师收入并没有得到保证。另外,中国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事实上的投资仍旧在2%-3%徘徊,连3.5%都没有突破。“目不识丁者腰缠万贯,满腹经纶者捉襟见肘”,教师仍旧处于贫穷的状态,这就导致了某些教师为了生存会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以从中获取私利为目的,向学生强行推销质量较次的笔记本、同学录等;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向学生推销各种小食品、学生服装、保健品等,有的甚至把学生是否购买自己的商品、学生能否帮助自己推销商品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有的利用各种名目向学生直接或间接索要优秀学生活动费;有的以补课的名义向学生收取费用;等等。可见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只注重对政策的制定,而没有关注政策的落实;只注重对政策的宣传,没有关注对实施的效果的反馈及评价。

三、对教师行为失范关注不足之二:在学术研究上局限于教师行为失范的表面现象

行为失范现象是社会失范的一种类型,而关注点就是教师。对于教师的行为失范,理论界大多从批判和冲突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就事论事地进行批判

表现为对学科教师行为失范的研究,如《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现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及调控》、《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研究》,及对农村教师行为失范的研究,如《农村初中教师行为失范研究》。其侧重点在于研究教师的行

为失范的现象原因及对策,而事态的严重程度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者某个区域,这是一种基于社会失范的普遍现象,其产生的根源不是法律或者道德失控,而是事物本身的某种特定的关系的失衡。

(二)角色定位冲突

教师是社会的一个特定的角色,在学校中完成。教师行为注重的是学生行为的规范,而没有注意行为产生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分析。如在《师生冲突与教师行为》中认为,教师的言行出格直接导致师生间一般性冲突的激化。另外在《教师失范行为及干预策略》中也指出教师双重角色的适应困难将会导致教师行为失范。

以上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研究,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不仅要完成教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角色,还要处理好在社会中的关系,当教师行为失范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时,也必然会为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

四、对教师行为失范关注不足可能引发的社会隐患

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尽管在政策的指向性与学术研究上有所偏重,但是教师行为失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这种忽视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隐患,本文谈三点予以说明。

(一)导致教师与社会“契约关系”失调

鲁洁认为,教师承担着向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这一社会责任,便意味着教师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专门人才,教育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并不是从几十个家长的手中接来他们的子女,而是从社会系统中领来几十个未成年者。社会将这几十个需要接受或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的成员交给教师,期待教师对他们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教师必须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这一任务,否则其自身便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教师承担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这一社会责任是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中的产物。当教师不能完成在“契约关系”中所承担的职责如在危急时刻,中小学教师担负不起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即教师职业行为失范产生,这一关系就不能更好地维持下去。

表现为:第一,阻断教师文化向家长有效地传递。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当教师以追求功利性为目的来兑现与家长的承诺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会受阻,学生的疑惑及困扰将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为基础教育留下了许多真空,导致家长与教师的交往边缘化。第二,毁坏学生对教育组织生活的信心。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时,必然导致教育系统中教育组织群体的混乱。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失去了期待适量的忠诚和友好,使交往无法进行。比如,教师有偿补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造成安全管理的失控。更为严重的是造成部分教师的道德下滑、师德沦丧。把赚钱放在首位,不顾及学生的安全,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开始不信任教师,不信任学校,不信任教育,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二)危及教师自我控制失衡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不仅困惑着教育管理者,导致许多教师集体成员间的苦恼事件,还在不同程度上施向学生的幼小心灵,甚至侵蚀着学校的组织机体。这就需要法律、政策以及纪律、宗教、社会舆论等方式进行控制。然而,除制定基本的行为规范以外,并未具体给出相应的策略或者建议如何更好地实行教师控制,从而危及教师自我控制的失衡。

表现为:第一,将降低教师对控制的适度把握。较低的控制度不能够规范教师的工作行为。在学校当中,反观控制度缺乏的教师,往往把自己置于学校发展之外,认为那是个别领导的事,除自己的教学任务外都一律淡漠视之。第二,忽视了教师行为失范,包括追求绝对的控制感。如对生活、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事事追求完美满,那势必会增添其心理负担,容易表现为某种程度上的偏执,对自身人格发展不利。第三,迫使教师以专制强迫的手段来增强或显示其控制感。例如在生活、工作中的独断专行,不听劝谏,强迫家人、同事、学生等服从自己的意见等,这样往往会使自己受到孤立,同时也压制和封闭了教学活动,同样不利于个人生活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弱化教师规范的实施力度

社会是一个共生体,不会因为单一个体的行为而导致社会失序《然而群体长期或广泛的违规必然会导致社会功能失调。教师不仅是教育领域的群体,而且也是社会的群体。一个群体有别于一个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一套规定社会成员应该怎样做的行为规范。当这个群体工作时就会产生非正式、非书面的规约,群体中的成员都要执行。如果这个非正式的规约与其遵循的官方的规约相冲突的时候,就可能会引起混乱。因此,教师长期或广泛的行为失范被忽视,将会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导致教育功能,乃至社会功能的失调。

1 教师的行为失范长期被忽视,必然会毁掉教师自身对教师规范遵从的动机,乃至学生对教师权威遵从的质疑。在素质教育号召、升学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以及教师评估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如果某个教师本着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出发,没有抓好分数,而其他教师仍旧是使用加班加点抓分数,不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最后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集体等,那么,谁还会辛辛苦苦摘教学改革呢?如果失范和遵从受到同样的待遇,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劳心伤神地去遵从呢?

2 忽视教师行为失范不利于澄清并定义教师行为规范。许多社会规范被破坏时仍然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只有群体行为对此作出反应时,规范才有了确切的定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教育的公平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某一课堂上,一个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这次看着书又睡着了,教师毫无思考地便对此学生进行呵斥“朽木不可雕也”,而转过身发现一位学习很认真的学生看着书也睡着了,便和声细语地说“睡着觉,还要看书”。对待同一种行为,教师反而给予不同的态度,“不一视同仁”变成了这位教师破坏教育公平的把柄。教师的劳动产品是学生,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有高度的责任感,任何工作上的疏忽以及教育上的失误都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困难,甚至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因此,教师规范的丧失导致教师行为失范,而忽视教师行为失范就无法认清应该如何去规范教师行为。

3 忽视教师行为失范能妨碍一个社会制度借以存在的相互依赖。所有复杂的社会组织都需要群体扮演特殊角色来合作,如果破坏了群体行为的规则,整个系统就会处在危险之中。教师是一个扮演着双重角色的工作群体,而对一个群体来说,其性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归根结底,取决于该群体的奋斗目标。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是公认的具有良好风气的群体。如果教师群体行为失范泛滥则必然会使教师的光辉形象受损。据有关资料反映:教育已经连续四年位居社会反映最强烈的行业的首位,网上甚至把教师放在所谓的社会七大公害中,而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中也有“人民教师似蚂蟥”之句等等。

五、小结

教师行为失范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只能减小不能消失。教师行为失范是在我国社会与教育转型时期值得探讨的课题,也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怎样在短时期内合理规范教师行为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否则,这些行为将会制约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趋势并影响总体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4,

[2][美]戢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王 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杜,2005:38,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4,

[4]鲁 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0:443,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师教育项目“西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研究”(编号:2009Yb033)阶段成果]

[高晓然: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么加利: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民族教育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研究]

上一篇: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 下一篇:自组织视阈下高职教育管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