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婚俗别样情

时间:2022-09-28 05:40:24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婚姻的缔结是一件大事。在一个社会中,婚姻不仅是两个年轻人两情相悦,共度一生的开端,更是双方家庭乃至家族间新关系的建立。婚姻的稳定,关系到家庭幸福、子孙繁衍和社会安定。因此,通过繁复的婚俗来规范婚姻关系,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14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服饰、饮食等方面异彩纷呈,结婚礼仪作为人们用以规范婚姻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我们选择了藏、彝、羌三个民族和摩梭人的婚俗呈现给大家,大家正可以体会这一文化的多样性。

无论哪个民族,规范的婚姻形式都是由习俗而礼制、由礼制而法律,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婚俗则是随着婚姻形式的出现和演变走向复杂化。婚俗通常包括三个过程,即婚姻对象的选择(说亲)、婚姻关系的确定(定亲)、婚礼。无论哪个民族的婚俗,都会在婚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这个民族社会结构的特点。例如,在父系制的基础上,父亲或者舅舅是决定年轻人结婚对象的人,嫁入夫家的女性在婚俗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婚礼的过程会反复强调其离开自己家庭,进入新家庭的身份变化。而在母系制的基础上,女性不需要离开自己的母系大家庭,在婚姻关系形成的过程中,男女双方仅以情感作为唯一依据,婚礼就失去了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婚俗引进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方式,而传统婚俗的文化意义随着仪式的简化逐渐丧失,记录这些文化意义,弘扬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文化保护迫在眉睫的任务。(李锦)

藏族婚俗

饶有风趣 随地而异

袁晓文 (藏族)

在甘孜州,婚日,鸡叫头遍时,即由新郎的舅舅和亲友数人骑马至女家迎亲。新娘也由亲戚女伴数人陪送。送迎马队沿途嬉戏逗趣,男家的村邻每家赠送一桶清水,在门前排成长龙,最末一只桶旁,主人放几个茶包,供新娘下马踩踏,水桶、茶包,意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富足。新娘进门前,男家亲友用柏树枝蘸水扬洒,两三人躲在角落里,待新娘和送亲人进门时,向其撒麦子,祛魔邪。入室后,由新郎家长捧碗牛奶敬新娘,祝他们爱情真挚纯洁。然后,主婚人将一条哈达抛起挂上中柱,祈求吉祥,再念颂词,向新人祝福。而后,众人庆贺,嬉闹歌舞。新人床上铺一床洁白毡子,用青稞、小麦画上一种吉祥图案。新娘在男家住一日或三日后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后才再到男家,开始夫妻生活。

阿坝州的草地婚礼,一般在白天举行。由新郎同亲友乘马前往迎亲,同时带一匹供新娘骑的白马或怀孕的母马,以及哈达、酒和糖果等。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要举行告别仪式。女家送新娘时,派一位女伴陪同。新娘上马,要伏鞍哭泣。归途中,新郎喜气洋洋,新娘羞羞答答。行人遇见这对新人,便恭立路旁,说几句吉祥话祝福。新娘从怀里掏喜糖撒向他们,让大家分享喜悦。到达男家,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房,都须在领路人的指点下,唱一曲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还要捧一杯用哈达裹着的奶茶献公婆,表示幸福生活的开始。新娘入洞房后,与女伴一起,同吃同宿,连续3天。在接到新娘的当晚,客人会送哈达和礼物,老年人高诵祝祷词。在唱祝酒吉祥歌、婚礼歌时,年轻人还参加对唱竞赛,通宵达旦地歌舞欢乐。

木里藏族的婚宴上,客人按年龄就坐,新人向客人敬酒要敬“牛角酒”,即将牦牛角的心挖空,在角尖和角根包上银皮或铜皮,将酒盛于角内。

若男女双方家境贫寒,婚礼便简单。恋爱成熟后,由男方卜卦择日,到期新郎约伴至女家门外,通知新娘外出,共同骑马而去,女方父母佯作不知。这样可减少双方家庭请客和备办嫁妆等负担。

赘婿在藏区较盛行,就是男嫁给女。双方你情我愿之后,选定吉日,男着新衣、背枪,与同伴骑马去女家。抵女家后,女家宴请亲友,喜迎新人,宣布成婚。(责编:李妍婕)

彝族婚俗

迎亲・进门・回门

罗凉昭 (彝族)

彝族是四川人口最多的世居少数民族,在婚姻方面,彝族至今保留有许多古老的习俗,订婚和结婚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订婚时,彝族男女要选取吉兆合婚。双方各杀一头猪,取其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黄、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婚期则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一般会选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以后至次年二月间举行。最佳日子是在六颗星与月亮成平行线时,彝族称为“他波”。

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迎亲、进门和回门。

迎亲仪式 女子出嫁前一天晚上,男家派出的迎亲队伍携上酒、肉、荞面、鸡蛋等礼品送到女家。当他们到女家时,新娘的女友们向他们泼水,直到全身湿透了,才让他们进屋。还没坐稳,姑娘们又发起第二轮“攻击”,将手上涂满锅烟,朝他们脸上抹,一个个瞬间都成了大花脸。之后女家开始热情接待男家来的贵宾。晚饭后,大家欢聚在一块,载歌载舞,而新娘的女友们,歌唱着彝族民间抒情长诗《阿莫尼惹》《妈妈的女儿》,动人心弦。

进门仪式 第二天,女家的送亲队伍将新娘背到男家。男方将新娘迎到入屋前临时搭起的棚屋中。首先进行一项主客双方争吉祥物的习俗,谁先拿到说明谁的运气好。其次为新娘分辫,请一位与新娘生肖命运相合的少女为新娘进行分辫礼,将新娘的单辫分为双辫,表明女子已经结婚。最后请新娘用餐,吃完之后新娘和送亲队伍就从棚屋移入男家正屋,举行进门仪式。男女双方各选一位能言善辩、知识丰富的男子出场,在男家大门外对歌。男家出题,女家对答,一问一答,女家全都答上了,男家就开门迎宾,盛情款待来宾。

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在这几天里,男女双方进行知识比赛、歌舞比赛、摔跤比赛等,煞是热闹。婚礼的最后一天,男家向新娘的舅舅和兄弟们赠送崭新的披毡、珍贵的绸缎、银钱等礼物。

回门仪式 婚礼结束后,男家派人带着酒肉等礼品,同新郎新娘随着送亲的队伍一起回到女家。到达后,又要接受新娘女友们的泼水等欢迎仪式。此后,新郎跟父兄们一块回家,新娘则留在娘家。逢年过节时,新郎才能接新娘回去。首次接新娘回家时,要举行全家参加的宗教仪式,以示新娘是男家的人了。不过,回男家只是暂住,约半月后新娘仍然要回到娘家,待怀孕生子后才正式到男家居住。(责编:李妍婕)

羌族婚俗

女方花夜 男方正宴

耿静 (羌族)

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他年纪一般在40岁以上,儿女双全,能说会道,懂得古规,在当地有不小的影响,在整个婚嫁过程中他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家会准备酒、挂面等礼物,请红爷到女家提亲。女家要在母舅等同意后方可允婚,否则就会退礼婉谢。允婚后,红爷即回话男家再带上礼物和酒去女家吃“许口酒”,同去的未来女婿要拜见岳父母,并同女家商量“订婚酒”的日期。

当男女双方达到结婚年龄,男家就会请红爷携猪膘肉、挂面、点心等到女家,办酒席招待近亲,以确定婚期。此谓“小订酒”。红爷会烧香敬神,向女方祖先禀告两家结为亲家之事,并致古规“说亲词”,以示庄重,并将彩礼置于神龛之上。

再隔数月,男家请释比按照双方的生辰八字测算,订下准确的吉日婚期。之后,男方准备咂酒、彩礼布、猪头肉、米和女方穿戴之物(如头饰、耳坠、衣服等双份之物),前往女家报期,再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宴请女方整个家族。此后,两家各自进行婚礼筹备,期待着迎接嫁娶的日子──女家花夜、男家正宴。

“花夜”是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程序之一。一般在嫁娶的前一天晚上举行,也是为新人举办的娱乐晚会。这一天,男方要派出能说会道的迎亲队到女家。而女方家中灯火通明,高朋满座,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饱含吉祥、喜庆之意,并备上丰盛菜肴,以款待来宾。还要举行盘歌比赛,以歌盘问,形式随意而风趣,直至午夜,人们才尽欢散去。

次日清晨,新娘穿上红嫁衣、绣花鞋,梳妆完毕,由舅舅披上红绸。吉时一到,唢呐吹响“离娘调”,新娘哭嫁。迎亲和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地涌向新郎家。到了家门口,新娘不能即刻进门。释比要做祭祀神灵的仪式,以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气”,并向新人祝福。随着婚礼主持人一声吆喝“主家迎新人”,婚礼仪式正式开始。新娘由红爷牵着交给新郎,一对新人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堂屋,在神龛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白头,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来客,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双进入洞房。唢呐吹响“开席调”,正宴开始。酒席以传统的“九大碗”为主,新人由司仪带着给每桌的客人敬酒敬烟,接受人们的祝福。

夜晚,男家父母点香敬神,对新人祝福。所有的来客在院坝围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沙朗。子夜时分,动听的歌声响起来,赞美新郎新娘的《花儿纳吉》是必唱的曲目。“月亮哥哥出来哟喂,屋里的人唱得欢呀。一张桌子几个脚哟喂,桌上摆的什么盘呀。花儿纳吉”; “你家姑娘聪明呀又能干,心灵手又巧呀。花儿纳吉”……歌声一停,唢呐就响起来,唢呐一停,歌声又起。如果应答不上就要罚酒一杯。歌声、笑声、碰杯声一片,撩拨着青年的心弦,抒发着人们愉快的心境。直至深夜,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渐渐离去。(责编:李妍婕)

摩梭婚俗

情投意合 独立自主

陈 东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至金沙江之间,有一处海拔2690.7米、幅员面积55.45平方公里的高山湖泊――泸沽湖(摩梭语称“谢纳米”,意为“母海”),这里就是摩梭人的故乡。千百年来,摩梭人在这片风景如画、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保持了“走婚”这一人类婚姻制度史上较为特殊的婚姻形态。

“走婚”是一种女不嫁、男不娶的婚姻模式,指男子通过走访女方获得同居的婚姻形态。走婚双方称“阿夏”。阿夏关系是在生产劳动、节日活动或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建立的,但婚前要互相交换信物,即履行一种摩梭语称作“佐佑嘎”的手续。在男方相中某女子后,托媒人带上衣服、腰带等礼物向其母亲求婚,母亲取得女儿同意后,收下礼物并向男方回赠自己女儿亲手绣制的麻布裤和腰带各一条,阿夏关系便宣告确立。

男阿夏首次走访女方时,需带上礼物,由媒人或一个亲密的朋友陪伴前往,女家盛情款待。男方所带礼物,由女方母亲散发一点给同村各户,表示女儿已有阿夏。通常男子夜晚到女家访宿,翌日清晨返回家中。阿夏双方实行的是一种暮聚朝离的生活方式,彼此不组织家庭,二者无财产关系,通常由女子及其母系亲属负责抚养孩子。阿夏关系的解除较为简单,只要男的不再主动走访,或女方出于种种情况不愿接待即告解散。

摩梭人走婚的主要特点,其一阿夏关系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产物,随意组合是外人对走婚的误解或偏见;其二阿夏关系可长可短,双方是独立自由的,感情是维系阿夏关系的唯一基础;其三阿夏双方不单独组建家庭,走婚后仍与各自的家人同吃同住;最后母系近亲间禁止走婚,母系大家庭成员间禁谈与“性”相关的话题。

近年来,受外来父系制主流观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摩梭母系大家庭传承困难,与之相适应的走婚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譬如,走婚在过去是纯粹的个人感情生活,现今则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走婚对象要帮助阿夏摆摊做生意,搞旅游接待等。一些外地人带着误解或甚至不良动机来泸沽湖走婚,任意曲解摩梭人的走婚文化。这些因素使得摩梭人的走婚形态逐渐变化。

摩梭人的走婚会走向何处?泸沽湖的“女儿国”明天能走向何方?我们不希望这种文化日后只成为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责编:李妍婕)

(此组稿件来自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上一篇:神、人、兽、魔:美国小说中的替罪羊形象 下一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思想政治课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