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德良辅到误国奸蠹

时间:2022-09-28 04:51:24

【摘要】明代正统年间大宦官王振经过历史的还原后,发现其所为之事并非皆为为非作歹之事,但后人印象中的王振却是十足的大奸大恶之徒,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其在土木之变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致陷国君于蒙古之手,经过信息传播的过滤与演变,其人形象也渐渐走向了完全的负面。

【关键词】王振;选择;负面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0-01

明代正统年间的大宦官王振,一直以来是作为负面形象存在于后人的意识当中,倘若对相关史料稍微进行一点深入的发掘,不难发现,王振并非极尽祸国殃民之能事。

一、圣德良辅

《明实录》的记载突显了其“实”的一面,即亦有一些关于王振的正面记载。如对于廉能之人亦时有引进,正统十年正月,“升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耿九畴为本司运使,九畴以丁忧去,盐商诉本司缺运使,乞起复九畴补之,中官王振言于上,曰:‘此人廉介,众所通知。’故有是命。”而耿九畴也确实是众望所归的廉正之人。此人虽对王振多有奉承,但为官却也清正廉能,对不尽职的官员则毫不姑息,建议皇帝给予严惩,以儆效尤。正统六年闰十一月“下户部尚书刘中敷,右侍郎吴玺、陈于狱。时瓦剌使臣朝贡,带长行马驼存留大同牧放,上问户部官存留马驼数几何,应支草料数几何。中敷等不知,无以对。中官王振言于上,执中敷等下狱会官鞫问,论罪应斩,遂禁锢之”。这说明对王振此人应该作更为全面的看待。

王振曾对宣德时期的某些弊政予以过纠正,“宣德年间,朝廷起取花木鸟兽及诸珍异之好,内官接迹道路,骚扰甚矣。自振秉内政,悉禁绝之,未尝轻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王振之处事才能亦不乏可称之处。正统四年,“福建佥事廖谟杖死驿丞。丞故杨溥乡里,佥事又士奇乡里也。溥怨谟,论死。士奇欲坐谟因公杀人。争议不决,请裁太后。振曰:‘二人皆挟乡故,抵命太重,因公太轻,宜对品降调。’太后从之,降谟同知。”如此处理,抛开私念,秉公处置,故能为张太后接受,进而能够逐渐参与到政事中来,“振言既售,自是渐摭朝事”。王振用事时,富有治国经验的三杨等人意见常为其尊重并接受。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王振此人并不缺乏才能,且在英宗的成长历程及其执政生涯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引导角色。这些引导多有积极向善的地方,并就具体的事情进行有针对的教导,与过于抽象空泛的经筵教育相比,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误国奸蠹

王振值得肯定的一面是很明显的,但作为阉宦之人,与历史上的众多宦官一样,生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人格上的缺陷,决定了他终究难以担当治国之大任,正如宣德年间湖广布政司左参政恭黄泽应诏陈言时所论:“嬖行之人,其心险,其智深,其行谲,亲之如饮醇酒,久而不觉醉且狂也,疏贱之则易使,宠任之则擅权,是以古之宦寺不使典兵,不预国政,此圣人虑事之深,所以防微而杜渐者也,此辈深宜远绝,勿加亲信而俾之用事焉。”王振掌权用事后的种种恶劣行迹充分说明此言论的先见之明。

作为为英宗亲信之人,王振“掌司礼监”这一要害部门,其中的“掌印(太监)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即王振所掌握是的相当大的国家政事最终决定权,特别是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荣已先卒,士奇以子稷论死不出,溥老病,新阁臣马愉、曹鼐势轻”,这也就意味着王振所掌握的权力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外来力量的制约。此种情况下,王振自身所固有的缺陷很容易将这种近乎绝对的权力转化为极强的破坏力,而这种破坏力的终极爆发即是土木之变的酿成。

到了清廷修《明史》时,对王振的记载全部是为非作歹之事,其缘由是清代当国者鉴于前明阉宦之人弄权害政,以致促成亡国,所以对宦官的防范极为严厉,故其所修正史多记其不端之处,以期收得警示之效,进一步强化王振的负面选择性记忆和认识,因此也就使得王振此人以典型的反面形象呈现在后人面前。

康熙皇帝即位之初,就向吏部、刑部等大小各衙门谕旨:“朕惟历乱不同,皆系用人之得失,大抵委任宦寺,未有不召乱者,加以佥邪附和其间,则为害尤甚,我太祖、太宗痛鉴往辙,不设宦官,先帝以宫闱使令之役,偶用斯辈,继而深悉其奸,是以遗诏有云,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

在修订《明史》康熙帝又特别提到:“观明史,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我朝见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无女后预政、以臣陵君等事,但其末季坏于宦官耳,且元人讥宋,明复讥元,朕并不似前人辄讥亡国也,惟从公论耳,今编纂明史,著将此谕,增入修明史敕书内。”明确要求将宦官误国之事记入《明史》当中。

总而言之,王振此人的历史形象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相当的选择性的记忆,甚至解释,以致其负面形象逐渐强化,并牢牢地印记于后人印象当中。

参考文献:

[1]明英宗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

[2][明]陆容撰.佚之点校.菽园杂记[M].中华书局,1985.

[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出版,1977.

[4]寓圃杂记(卷10)[M].王振,中华书局,1984.

[5]国朝名世类苑[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小说家类,第240册,齐鲁书社,1995.

[6]清圣祖实录(卷1)[M].顺治十八年正月乙未条,中华书局,1985.

[7][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

上一篇:基于UC/OS-II的支持可重构计算平台的通信策略 下一篇:论彝族漆器文化和毕摩文化面临的威胁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