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

时间:2022-09-28 02:43:39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

【摘 要】在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评价和整改这一循环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有着枢纽作用并对整个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COSO在2004年9月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很多大型企业都在执行此框架的内容以此来规避风险。然而,这些企业,比如美国的雷曼、美林等,并没有因为执行了该框架而逃脱在金融危机中被收购或者破产的命运,这引起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理论的质疑和新一轮的思考。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是因为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而且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可操纵性较低、指导性较差。因此,对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企业发展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评价涵义、目的及作用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进行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基本规范》提及的内部控制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以及《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中的内容。在确定具体内容后,企业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同时为内部评价工作形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企业执行评价工作的内容,包括评价要素、关键风险点、采取的控制措施、有关证据资料以及认定结果等。企业还应在评价工作中明确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准则。完成评价后,企业应当准备一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其年报中进行披露。企业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根据《评价指引》的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程序,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控制方案、组织评价工作组、实施评价工作与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及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通过整改环节的完善可以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第二,政府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了解企业状况;第三,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最终可以使投资者的权利得到保护。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作用有: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第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营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并向外提供评价报告可以帮助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有效决策。

二、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根据《评价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构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这也就造成企业时时刻刻都在面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风险,而内部控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就要发挥其作用,客观的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整个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

(2)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由于内部控制贯穿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所以内部控制评价也应当具有全面性,这样才能找出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质量。

(3)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内部控制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从动态角度看,在设计并执行了内部控制制度后,企业需要对此制度进行评价才能判断其有效性和合理性,才能发现此制度的缺陷并进入到下一环节即整改环节。企业的各项任务和事项总有轻重缓急之分,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关注企业的高风险领域。在企业运行的某些环节上如果控制不佳则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些关键的控制点是企业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重中之重,所以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对这些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评价。

综上所述,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科学合理的保证,企业应遵循以上原则构建该系统。

三、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框架

整体框架和逻辑框架是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必须要明确的问题。整体框架所解决的问题是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由哪些内容构成;逻辑框架则着重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切入点也就是评价的角度问题,即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解决好整体框架和逻辑框架的问题,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1)整体框架

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是一个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当具备的七个要素,这七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性和整体目的性且他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都构成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这一综合体。

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有效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企业在确立了七要素中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后,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得到一个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量化指标,此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内部控制的一个最终结果,我们称之为评价指数。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指标并不独立存在于构成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七要素中,它的得出有赖于七要素中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确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评价指数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重要,相反,它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评价指数作为评价内部控制的最终结果经过比较和分析形成七要素中的评价报告。其次,在集团内部,经过比较和分析各子公司的评价指数可以判断其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执行程度,进而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改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各子公司的经营质量,最后使整个集团的管理水平提高。最后,评价指标还可以为政府、市场监管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依据,因为评价指数是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所以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可以由此进行比较,从而使利益相关者更加了解情况。

(2)逻辑框架

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逻辑框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大多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这一逻辑角度出发,也有少数学者构建了新的逻辑角度,比如引入了ERM框架。韩传模、汪士果两位学者分别从控制目标、风险要素、流程控制等多角度,引入层次分析法,建立递阶层次模型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评价。根据本文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分析,本人认为我国大部分学者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这一逻辑出发是一种合理的逻辑框架选择。一方面,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COSO框架将这五大方面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归纳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这使得从五要素出发的逻辑框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实施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48-54.

[2]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J].会计研究,2010(5):3-16.

[3]王素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5(11):10-14.

[4]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朱荣恩,应唯,袁敏.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3(8):

48-53.

[6]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58-65.

[7]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2009(12):70-75.

[8]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55-61.

上一篇:新疆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日本借助工商企业发展农业的原因和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