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乖吗

时间:2022-09-28 12:09:44

摘 要: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孩子因为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保持自己本性的情况下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然而有一些孩子虽然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压抑本性、胆小、谨慎。

关键词:幼儿;乖巧;压抑本性

小娴(化名)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总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还能认真做好小老师,管理好小朋友,是班级里其他小朋友争先学习的榜样。因为是二胎,奶奶非常疼爱,经常叫小娴“我的乖孙女”。和人聊天聊到小娴时总是夸“我的乖孙女特别孝顺!”“我的乖孙女在家里表现也特别好。”直到有一天,奶奶送小娴入园,临到门口小娴不愿意进班了,奶奶问她原因她一开始三缄其口,后来奶奶着急地找老师进行劝说询问时,她才说昨天自己有点不乖没得到小红花,现在心里很闷,很难受。

经过家访后我们得知,小娴因为是在妈妈近50岁意外怀孕的情况下出生的,哥哥比她大了15岁,因为是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家人宠爱。平时家长看到她的口头禅就是“真乖”“真懂事”“听话得不得了”。所以,小娴一直都是以乖乖女的形象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家长的评价是:从不主动要求家长为她做什么,家长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长到5岁从来没被父母骂过一句话。

在日常工作中总能接触到这样一些孩子:遵守常规、听话、懂事,能够和同伴合作,有谦让精神,是老师和家长眼中不折不扣的乖孩子,人见人爱、人见人赞。老师们夸他们像个小大人、省心;父母亲友夸他们懂事、听话。

那么,诸如小娴之类的这些乖孩子是真的“乖”吗?在平日工作中,笔者特别注意观察这些孩子,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这些乖孩子在和同伴一起玩耍时也尽显孩子天性――爱笑爱闹,但一旦发现有成人关注自己,立刻就收起了笑容,变得谨小慎微起来;其次,这些孩子明显表现出“心思很重”,特别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被同伴或者成人指出不足时会出现明显的挫败情绪;这些孩子特别敏感,为了得到别人“乖孩子”的评价,会出现明显的强迫行为:如为了让家长顺利接送自己,一再提醒家长记得带接送卡;因为做了某件事情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总怕自己出错,善于“察言观色”,做起事情来束手束脚。

可见这些乖孩子,是被外界评价的“乖”这个枷锁桎梏住了。这个所谓的乖孩子、好孩子的标准是成人订的,听话、懂事就被定格为好孩子之列,没按照大人的“标准”做事情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坏孩子这,种评价标准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为能事。虽引诱和威胁都使小孩子服从,但小孩子心里的愉快与不愉快则不可以道理计了。他们的天性是纯真无邪的,如果大人以好孩子的标准去禁锢孩子,无疑是压抑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手段培养出的实施遵章守规、不活泼、无主动性的“小大人”,其实是彰显了我们教育的失败。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快乐成长、幸福生活呢?

一、家园联手创设环境,以情育人、以德养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和谐宽松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所以我们要创设和谐宽松、让幼儿感觉安全、值得信任和能够幼幼、师幼积极主动互助的园所、班级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如,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大厅门口摆放各种哈哈镜,让幼儿每天一进园就能对着镜中的自己开怀大笑。在班级中,我们则可以创设类似“发泄吧”一样的游戏区域,允许幼儿在游戏时间随心所欲地玩耍、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在里面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通过要求他们游戏后进行整理来培养他们的整理能力。

研究表明:孩子和父母之间由于血缘亲情使孩子更加容易向父母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所以,要鼓励家长在家里积极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要和老师携手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摆脱困扰。

二、允许孩子“逆反”,培养孩子大胆表达不同的观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年纪小,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是任由我们摆布的“木头人”。鉴于人的动物性特质,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动物的学习相似,都是在不断“试误”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本领的。当孩子有某个不成形的想法时,成人斩钉截铁的否定只会造就孩子敏感、多疑和懦弱不自信的个性,让他们带着面具成长、生活。作为成人,我们该做的是在确保他们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大胆去做、去验证。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做个思想上独立的人,同时,也教会孩子的求是精神。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同时,《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个人的自我感觉和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比较。所以,成人在面对孩子“逆反”时的尊重和鼓励,有利于幼儿形成自尊、自信的自我认知。

允许孩子释放天性、适时不乖才能培养一个喜怒哀乐易于表露,对周围美好事物有强烈感受力的“真人”,否则,只能培养出一个个戴着面具的“伪君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关爱孩子情绪,还幼儿一个纯净、童真的世界吧!

参考文献:

王琪.调控幼儿情绪促进健康成长[J].好家长,2008(04).

上一篇:无法设计的人生 下一篇:奥巴马姑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