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22-09-28 11:45:53

2005年6月3日,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年仅27岁的上海宝山区通河中学青年教师徐宏杰突发心脏病,猝死在工作岗位。生命的脆弱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回顾我们的周围,猝死事件始终没有停止过。

2004年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

2004年4月19日,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

2004年10月17日,北京国家马拉松赛中有2人猝死,一名是退休职工,另一名是年仅20岁的大学生。

“猝死”也叫急死,看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往往来不及救治,因此又称为急症,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时间定为6小时以内。而“猝死”的高峰则是在起病后一小时内,因此一些心脏病学家将发病后一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标准。

据有关资料显示,80%~90%的“猝死”都由心脏病变引起,心脏猝死在西方国家占死亡总人数的25%~30%,在我国约占5%。我国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关于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有调查显示,中年人心梗猝死率是10年前的1~2倍。但有一个事实是公认的,那就是各方面资料都显示作为心脏猝死的主要病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猝死尽管来势迅猛,但事前大多曾有这样那样的先兆。据统计,大约有1/4的猝死患者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过度疲劳感或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这些常常是猝死的预兆。但当事人却忽视了这些警示信号,最终丧失抢救的机会。

对于经常劳累、压力大,平时有头晕或胸闷、胸痛等症状,特别是伴高血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性极高。除了生活要规律,心态要调节好,做适当的运动,合理的用药相当重要。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目前国际上已将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时,对于严重危害我们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不能等到它严重了才想到治疗,廉价的预防比高价的治疗更有效。

药物的前期预防已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药物治疗不仅能减少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作,甚至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如常用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标本兼治,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选用药,它不仅能迅速扩张冠脉血管,快速缓解胸闷胸痛症状,坚持一日3次,每次2粒长期服用,能够保护血管,促进血管新生,起到“心脏自身搭桥”的作用,从而预防冠心病“猝死”的发生。

“猝死”虽然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迅速,但我们可以选择避免。

上一篇:你是否已经处在危险中 下一篇:为什么有些病人降压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