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许渊冲的“三美论”在汉译英诗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8 09:38:32

谈许渊冲的“三美论”在汉译英诗中的应用

摘要: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有着突出的贡献。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真正含义对从事诗歌翻译的人来说意义重大。本文以“三美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莎翁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两种译文,阐明了“音美、形美、意美”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在汉译英诗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美论 十四行诗 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22

1 引言

莎翁的十四行诗被誉为西方诗歌中不朽的瑰宝绝非徒有虚名,它代表了英语十四行诗的最高峰。这一经典作品的汉语全译本和选译本数不胜数。其中,最广为传诵的当数第十八首。著名翻译家们都翻译过这首诗,如梁宗岱,戴镏铃,梁实秋,曹明伦,屠岸和孙梁等。许渊冲教授在古诗英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对也适用于英诗中译。通过对比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不同译文来讨论许教授的“三美”,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更能体现许教授翻译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2 许渊冲的“三美论”概述

许渊冲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翻译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1] 。具体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 、“三似”(意似、音似、形似)、“三化”(浅化、等化、深化)、“三之”(知之、乐之、好之)、优势论、竞赛论几个方面。

“三美论”是许教授将鲁迅的观点“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颂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提升到翻译标准的高度,即译文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一标准以“三似”为基础又高于“三似”。“意美”是指要体现原诗的意境美。“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和韵律与原诗对应或相仿。“形美”则要求保持原诗的形式,译诗的长短,对仗等于原诗对应。

3 “三美论”在汉译英诗中的体现与运用

笔者选取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的著名的汉译版,即曹明伦和粱宗岱和译文,通过对一些词句和诗行的对比分析,阐明“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巨大价值。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会使五月娇蕾红消香断,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拥有的时日也转瞬即过; 夏天租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有时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炽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金灿灿的面色也常被遮暗;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而千芳万艳都终将凋零飘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被时运天道之更替剥尽红颜;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止尽,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死神终难夸口你游荡于死荫,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中永葆盛时;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曹译) (梁译)

3.1 意美

该诗中“summer”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译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这里该译作“夏天”还是“春天”?曹和梁都译为“夏天”,虽然忠实了原作,但中国读者读起来却很难体会原诗的意境美,灼热的夏天怎么能与青春岁月和美丽的容颜相媲美?如译作“春天”,迷人的春色既有诗意又有韵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意境虽美,却远远背离了英国的文化习俗。权衡两者的长短,笔者赞同曹梁二人的译法,相信真正喜欢莎翁的十四行诗的读者一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能体会到诗中的“夏天”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原诗中还有几句用到了比喻的修饰手法,如第四行中的“lease” 和第五行的“the eye of heaven”。Lease指期限,租赁使用期,指大自然租借了夏天,可使用期是有限的,喻指青春和美丽持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梁将lease直译为“租赁的期限”,曹则译成“拥有的时日”,显然曹的语言更具诗意,而梁的翻译过于直白,没有美感可言。The eye of heaven 天空的眼睛喻指太阳,梁译的“天上的眼睛”表达的意象无法体现诗的意境;曹译的“天空之巨眼”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体味夏日太阳的娇美。“eye”一词可指目光,“shine”有发光之意,将“eye”用“巨眼”和“目光”重复表达,刚好能译出eye和shine的意义,又富有诗意,一举两得。

第三行诗中的“shake”一词曹译为“红消香断”颇具中国古诗的韵味,读者能深刻地体会岁月对青春无情的摧残和美丽容颜的转瞬即逝,梁用了“作践”一词,也体现了汉语的表达风格和诗歌韵味,这一处两者的翻译都可谓表达到位。再如第六行中的“every fair from fair”,曹用的是“千芳万艳”,“千”和“万”体现了every一词之意,两个fair分别用“芳”和“艳”,形式意义都与原文相似;梁用了“炳耀的金颜”一词,“炳耀”是古汉语词,此处意为“光辉灿烂”,“金颜”即“金色的容颜”,“炳耀”和“金”与“芳”和“艳”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词句既有唐诗宋词韵味,又有诗歌语言的美感,还能体会到语言创造的独特意境,特别是曹的译文很好地体现了原诗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诗歌翻译的灵魂,意象的再现或再创造与情调的重构是实现意美的两个基本途径。译者的灵感有助于准确地解码原诗的诗眼,而优秀的译诗有了诗眼和字眼,译文就变得生动而传神。所以诗歌翻译中意美的再现关键在于通过恰当的意象来创造译诗的诗眼。

3.2 音美

许先生对于诗歌的音美解释为“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2] 。有研究者把诗歌翻译中的音美归结为语音的象似性[3] 。英语诗歌的音韵之美表现在韵律、音步和诗节三方面。原诗的韵律采用的是五步抑扬格,形成ababcdcdefefgg的押韵格式。

首先在韵律上,曹的译文中每行诗的尾韵为:an/e/an/uo, e/an/uo/an, in/i/in/i, ing/ing;梁译的韵脚为:an/an/an/an, ie/i/e/ui, uo/ang/o/ang, ing/ing。可见两种译文除了极个别地方之外,在韵脚上都基本保持了原诗的韵律美。原诗的第六、七行的两个and,第八、九行的by和but, 第十、十一行的两个nor 和十三、十四行的两个so形成了头韵,译文里无论是音韵还是意义上都没有与原诗保持一致。另外,原作中莎翁为了保持尾韵的一致,将某些诗行中的词序作了调整,如第四行中的date,第六行中的dimmed,第十行中的thou ow’st等,都是被倒装放到了句末。曹和梁的译文为了表达通顺和押韵的需要,改变了押韵的词,灵活地将形式上的音韵美和意义上的忠实有机结合。

其次在音步上,原诗中的抑扬格体是通过一弱一强的音节来表现的。而汉语的音韵节奏则通过词的平仄来表现音韵的和谐。两个译文都不是中国古诗的格律体,所以译者只有通过以顿代步的方式来再现原文的节奏。例如“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和“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每句都用“顿”来复现原文的五音步节奏,让译语读者在最大程度上体会莎翁诗歌的华美与律动。

3.3 形美

“形美”是指译诗的行数、分节和字数或词数与原作基本保持一致。首先,曹和梁的译文都是十四行,诗的分节也与相同。曹的译文中除了第八行有11个字,第一至十三行均是12个字,最后一行为13个字;而梁的译文每行字数高度一致,均为12个字,在一点上,梁比曹可谓略胜一筹。此外,形美还体现在上文所提到的韵脚、节奏、音步等形式上与原文的契合,但在诗歌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形神兼备”,这虽是翻译中的一种理想化原则,却也是译者们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

4 结论

曹梁二人的译文各有千秋,曹倡导的“最接近,最自然”二元简单翻译标准和他主持的“汉译英语十四行诗的韵式问题研究”在他的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梁先生的译作中某些词句具有白话散文式风格并采用了直译的手法以求忠实于原文。用许渊冲的“三美论”来评判两种译文的优劣,笔者认为曹教授的译文更符合“三美”原则。这也说明了许教授的译论为诗歌翻译批评带来了新视角,对文学翻译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3]卢华国,张雅.译诗缘何而“音美”?――诗歌翻译中的语音象似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4]曹明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M].漓江出版社,1995.

[5]梁宗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李鹤艺(1977-),女,重庆人,翻译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笔译,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 621709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分析 下一篇:小儿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