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构体系分析

时间:2022-09-28 09:36:58

机械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构体系分析

摘要:培养大量的一线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重要任务。从高职创新人才的定位和特征出发,对机械类高职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结构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对机械类高职创新能力的应用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 创新能力 体系 应用域

在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主要瓶颈。各项技术的发展使设计、材料应用、加工制造等专业学科界限日渐淡化,逐步趋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制造业各环节、各层面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其中,一线的技术创新型和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以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将承担这一重大使命。

一、高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内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主要围绕在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然明显不足。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育本身的属性,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乃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高职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从高职教育是教育这一公共属性来讲,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义,是教育的终极存在价值所在。其次,高职创新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内容,大量的在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技艺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各类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升级的关键因素。再者,作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对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和技艺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更好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来说,创新素质成为决定这些应用型人才和技艺技能型人才长期职业发展的核心素质。

二、高职创新人才的定位及特征

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界定不同的创新人才,这是如何培养不同的创新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型技术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技艺技能型人才。四类人才在不同的学校培养中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四类人才在数量在呈金字塔型分布,学术研究型人才占少数,应用型技术人才占多数。人才类型和层次的不同,适应的工作领域不同,创新的侧重点及应用域也就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也应体现不同的目标、方法和特征。高职创新人才的定位,就是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技艺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技术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创新领域是生产现场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的革新、加工工艺方法和工具的改进与创造、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管理理念和形式的变革等技术创新,强调的是新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因此,高职高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应包含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在使学生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成为革新技术探求者。

高校培养的技艺技能型人才也称高级技能型人才。按照现有对这类人才的内涵、特征、素质构成的理论界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掌握精湛的技能技艺为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勤学多练,熟能生巧为手段,突出在各种工况条件下和实践中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改革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新时代的技师与传统技师的最重要的区别。

三、机械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构

从目前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来讲,创新能力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从这个定义来看,创新能力包含知识、知识的应用、应用方法,并且是一种品质。大学生要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个人乃至一个集体的价值取向问题,对个人而言,是人格问题,对集体而言,是文化问题。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敢于质疑、专注、好奇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同时,实现创新还需要专门的创新方法,因此,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方法有机统一构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见图1)。

1.创新知识。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创新知识可分成两大类: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其中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创新人格所必须的知识支撑。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工具知识和专门知识。对机械类高职学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指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工具知识指外语、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专门知识又可分为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围绕机械类职业岗位群所需而设置。

2.创新才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其主要可以归纳为:机械专业能力(普通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外语听说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创新能力结构体系中创新才能的范畴。可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中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创新能力既依托于具体的各项能力,又是各项具体能力的综合反映。

3.创新人格。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个性特质。中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也是一个特质培养。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以及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塑造创新人格。作为新世纪的高职学生,要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形成坚强的意志力、敏锐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4.创新方法。创新来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源泉,没有创新思维必然不能形成创新能力。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创新思维的出现就标志着创新能力的形成。但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而言,由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方案并加以实施的比率非常低。从高职学生的创新知识、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并转变为创新解决方案乃至创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创新方法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有效的创新方法使得这一过程的实现成为事实。笔者在长期的指导高职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大量地应用了机构组合这一创新方法,取得明显成效。

四、机械类高职创新能力的应用域

从高职创新人才的定位及特征来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方面,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由于工作的行业、企业不同,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不同,其创新能力的应用域就不同,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根据最新的高职基于工作任务课程体系开发理念,机械制造工作过程任务领域有:

对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的分析表(部分),引入机械制造工作过程中的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等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在机制专业高职生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体现技术应用型创新和技能型创新的应用域非常广泛,其创新能力可以应用在如:结构改进设计、传动设计、工艺方法的改革和新工艺的应用、专用夹具的改进设计能力、专用量检具的改进设计能力、工位器具的改进设计能力、专用刀具改进设计能力、适应现代制造的柔性夹具搭建能力、先进测量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先进加工设备应用、高级CAD/CAE/CAM/CAPP软件的应用,等等。

五、结束语

高职创新教育是教育属性的使然,更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高职创新教育所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创新才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方法是高职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结构体系的组成部分,机械类高职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在机械制造类企业相关岗位上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王明强等.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4).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3]翟向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4]张俊.论国家创新体系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5]甘慧庆.机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2,(10).

[6]郑颖.国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微[J].农村经济,2003,(6).

本文获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09107)和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资助项目(2010R30026)资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高职CAD/CAM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电影产业发展的高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