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昌丝竹传承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9-28 08:07:34

对宜昌丝竹传承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宜昌丝竹为中原古乐与当地巴楚民间音乐的混融体,曲牌丰富多样,旋律古朴优美,地方特色鲜明,是湖北民间音乐和器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重点阐述宜昌丝竹的历史源流、代表性曲目及保护传承现状,分析研究宜昌丝竹面临的困境,思考并提出保护传承宜昌丝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宜昌丝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 保护传承

宜昌丝竹是以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为主奏乐器,配以小型打击乐的一种器乐艺术。代表曲目有《小开门》、《粉荷莲》、《小桃红》、《南正宫》、《水龙吟》、《小起堂》、《戏球》等,主要流行于宜昌市夷陵区的小溪塔街道、鸦鹊岭镇、龙泉镇,并以鸦鹊岭镇为中心,辐射毗邻的当阳、枝江、V亭、宜都等县市区。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宜昌丝竹和许多民间传统文化一样,正在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同时也面临艺人老龄化、传承人断层和保护传承难等问题。笔者期望通过调研与思考,让更多的人喜爱宜昌丝竹,了解其生存发展现状,支持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工作。

1.宜昌丝竹的历史源流

宜昌丝竹又称“细乐”,以二胡(高、低音胡)、中小阮、月琴、秦琴等丝弦类乐器和竹笛、笙、箫等竹制乐器为主奏乐器,兼以堂鼓、大堂边鼓、锣、钹、钗、梆子等打击乐器,是湖北省独树一帜的器乐艺术品种。

1.1宜昌丝竹的起源

宜昌丝竹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在《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这篇诗作中,用“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两句诗,对当地民风民俗和演奏音乐的场景作了描述;文学家苏轼在《黄牛庙》中,也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东湖县即今夷陵区)载,“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为宜昌风俗。宜昌丝竹民间艺人的必读书《礼乐须知》(手抄本)中记载:“按五帝三王各有音乐,用以宗庙以荐祖先,用以天地以享鬼神,用以朝廷以彰威仪,用以酒筵以宴宾客,所谓礼乐也。”由此可知,宜昌丝竹属于中国古代礼乐。宜昌丝竹的曲牌名都很文气,有的甚至就是古代词牌名,如丝竹曲牌《满江红》、《水龙吟》、《花》等,而且宫廷韵味浓厚,尤以经典曲目《南正宫》和《粉荷莲》最为典型。据调查,宜昌丝竹有序传承可考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从嘉庆年间历经七代乐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1.2宜昌丝竹的兴衰变迁

1.2.1宜昌丝竹的兴起

从调查资料看,宜昌丝竹源远流长,有序传承两百余年,是礼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清朝兴起的轿行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另一方面,民间祭祀活动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民俗沃土。听老艺人们讲,清乾隆及嘉庆年间,在鸦鹊岭镇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民间开办有大大小小的轿行,专门收徒培养执事、轿夫和乐人,为当地百姓的婚丧嫁娶、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红白喜事和民俗活动服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时出现了“张李廖刘”四大乐师和胡运忠等一批有名的丝竹艺人。

1.2.2宜昌丝竹的兴盛

宜昌丝竹得以盛行于鸦鹊岭及其毗邻地区,主要原因是它已融进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举办婚礼、满月、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各种喜庆活动时,要请丝竹艺人表演助兴、迎来送往;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为欢度佳节,在舞狮子、玩龙灯、划采莲船、踩高跷、打连响等场合都有丝竹艺人演奏。艺人们根据不同场景,或单奏管弦、唢呐,或丝竹鼓乐齐鸣,以烘托气氛、热闹助兴。

更重要的是,宜昌丝竹作为礼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了当地民间祭奠、祭祀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一种民俗,从而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过去当地有名望、有德行的老人去世后,家人一般都会请乐人演奏丝竹乐和吹打乐,用以迎客和配合宗伯、礼生、香烛师举办送终、收殓、开灵设奠、午奠、夕奠、封殓、打丧鼓、送茅神、出柩以及祭七、除服等祭奠仪式。由于宜昌丝竹成了一种民俗需要,因而也就成为当地上至官商富贾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种需求。此后,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宜昌丝竹这一民间艺术的流行和传承也从未中断。

清晚期至民国,宜昌丝竹最为鼎盛。当时在鸦鹊岭一带,出现了杨吉臣、冯玉亭、杨树柏、郑玉望、彭吉先、文笛臣等有名的丝竹艺人。在这批艺人的努力和带动下,宜昌丝竹在鸦鹊岭及其周边地区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到解放初期,宜昌丝竹在这些地方仍非常普遍。往往在一个千人左右的村庄里,就有好几个丝竹班子,丝竹乐十分盛行。

1.2.3宜昌丝竹的衰落

时期,宜昌丝竹被列为“封资修”和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对象,大量古曲谱和礼乐书籍资料被勒令上交并集中焚毁,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当时“革命委员会”严令禁止红白喜事演奏丝竹乐,更不允许乐人们带徒传艺,传统丝竹乐班多自行解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国开展《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调查编纂,当时统计,当地丝竹艺人仅存二十余人。在这种环境下,仍有极少数丝竹爱好者坚持在家里或远离人户的僻静地方偷偷演奏、学习丝竹乐。虽然在这批艺人的坚持下,该乐种得以保存和延续,但在当时的公开场合几乎销声匿迹,宜昌丝竹日渐衰落和濒危。

1.3宜昌丝竹的新生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逐渐复苏,当地老百姓家里“过事”(举办婚丧嫁娶等事宜请客)时,又兴起了请民间艺人进行丝竹表演迎客的习俗。当地文化工作者刘长新、熊谷平等人在民间发现了这个乐种,并对该乐种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听奏记谱,经宜昌县(现夷陵区)文化馆悉心整理后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中, 成为夷陵区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种,并定名为“宜昌丝竹”。之后,丝竹乐师杨树柏的嫡传弟子杨龙洲(丝竹乐师杨吉臣之孙、杨树柏之子),与当地镇文化部门负责人郑金银通力合作,历经6年时间,将其珍藏的民间古曲谱(其中既有细乐也有大乐)进行了系统整理,完成了丝竹原曲(艺人们叫原词)工尺谱版、简谱版、工尺谱与简谱对照版、电子版四个版本的定稿工作,共收录丝竹曲谱321首。2006年5月20日,宜昌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以创建“湖北省丝竹乐之乡”为抓手,采取加大资金投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建立宜昌丝竹传承基地和传习所、命名宜昌丝竹保护村、开展“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举办宜昌丝竹保护传承汇报演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措施,使宜昌丝竹的保护传承取得初步成效。经过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和广大丝竹艺人的不懈努力,2010年12月,鸦鹊岭镇被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湖北省丝竹乐之乡”,宜昌丝竹古韵重获新生。

2.宜昌丝竹的代表性曲目及其演奏特点

2.1代表性曲牌曲目

宜昌丝竹的曲牌有单曲体和联曲体(套曲)两种形式,据当地文化部门普查统计,共有三百多首宜昌丝竹曲目(含唢呐曲牌)。

宜昌丝竹代表性曲牌曲目有:《北平》、《戏球》、《小开门》、《小堂红》、《小桃红》、《小叶红》、《小起堂》、《粉荷莲》、《水露依》、《满宫调》、《南正宫》、《北正宫》、《宫西平》、《水龙吟》、《万年欢》、《大红袍》、《出闺园》、《红艺园》、《柳叶金》、《花》、《满江红》、《凉风细》、《蛩吟罢》、《纯清院》、《晚眺》、《客望》、《将军令》、《青龙战》、《尺合调》、《细乐五碟》、《落花合叶》、《双狮滚球》等。

宜昌丝竹的联曲体(套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调,艺人们叫“一调变七调”,主要有《小开门》、《水露依》、《北平》等;另一种是按照一定的音程规律用一个曲子最后的音符作为下一个曲子开头的音符,派生出另一首曲子,类似汉语里的修辞手法“联珠”,艺人们叫“一曲生五曲”,典型的有《大红袍》、《粉荷莲》、《细乐五碟》、《双狮滚球》、《万年欢》等。

2.2曲牌曲谱及演奏特点

宜昌丝竹原曲采用工尺谱记谱,从右而左直行书写。近年来,则以简谱形式横行书写。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宜昌丝竹有上字调、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凡字调、小工调、尺字调七个调,简称“上六正乙凡小尺”。宜昌丝竹曲调优美华丽、板式规范、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在演奏过程中,艺人们经常将丝竹曲牌有规律、循环往复地混合运用,演奏方式灵活。水平高的丝竹艺人大都会变调和即兴演奏。

2.3乐班编制及乐器应用

宜昌丝竹传统乐班为4人班,组成为鼓手1人,笛或萧1人,弹拨1人,弦乐1人。近年来,乐班编制及乐器应用发生较大变化,编制灵活,一般为4人(红事迎客)或8人(白事礼仪)。日常娱乐或开展活动,少则两人,多则几十人聚首演奏。宜昌丝竹在演奏时以齐奏为主,有时也根据乐曲、乐章变化和不同场景需要,吹管、丝弦、弹拔三类乐器交替演奏,或恢弘庄严,或悠扬空灵,或柔和细腻,或错落有致、铿锵有力。有时也在曲首用几件乐器烘云托月,营造出特别的音乐意境。乐声庄重典雅、交映生辉。

3.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宜昌丝竹的生存现状

随着时展变迁,宜昌丝竹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发生较大改变,许多传统礼仪习俗正逐渐消亡。尤其是传统婚礼和传统葬礼这两个有效传承宜昌丝竹的重要载体,被大量时尚现代的婚庆仪式、简朴的丧葬和追悼仪式所取代,导致宜昌丝竹演奏场次不断减少,有逐渐淡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趋势。

3.2传统传承方式面临困境

3.2.1家庭(家族)传承

从调查资料看,家庭直系亲属间纵向的代际传承和横向的旁系亲属传承,是宜昌丝竹的重要传承途径。但随着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改变,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加大,愿意跟随父辈和亲属学习宜昌丝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家庭(家族)传承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日渐式微。

3.2.2师徒传承

收徒授艺和拜师学艺,是宜昌丝竹最主要的传承方式。通过口耳相传、亲授研习的师徒传承,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像杨吉臣、冯玉亭、郑玉望、杨树柏、黄太柏、杨龙洲等一批有名的宜昌丝竹乐大师,使宜昌丝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传承至今。但由于宜昌丝竹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将其作为一门手艺来学的人越来越少。

3.2.3社会传承

包括业缘传承和地缘传承。这两种传承方式,都是艺人没有拜师,而是从小生长在宜昌丝竹流行的地域,长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经常亲身参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和节庆活动,常听常看丝竹艺人表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互学切磋而掌握了宜昌丝竹演奏技艺,是宜昌丝竹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传承方式。但由于当地传统的宜昌丝竹群体活动越来越少,宜昌丝竹在流行地域的群众基础逐渐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来源已成为制约宜昌丝竹发展的瓶颈,加上政府资助资金有限,企业投资赞助罕见,部分宜昌丝竹班子的生存发展难以为继,传统的社会传承方式面临困境。

3.3传承队伍老龄化严重

目前,宜昌丝竹的传承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据调查统计,在宜昌丝竹发源地鸦鹊岭镇较活跃的丝竹乐班有23个,熟练的丝竹艺人在两百人左右,年龄多在50岁以上。截止2014年,宜昌丝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为7人,其中国家级 1 人(黄太柏),省级 2 人(杨龙洲、李世安),市级4 人(朱长生、彭定金、文未杞、叶圣朝),他们的年龄大都超过60岁,国家级传承人黄太柏已有80高龄。另有刘家海、王全政、叶圣明3名区级传承人,年龄都超过了50岁。抓紧培养年轻一代技艺精湛、能挑大梁的传承人已是迫在眉睫。

4.宜昌丝竹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4.1与高校合作,让宜昌丝竹走进高校课堂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保护传承宜昌丝竹,实施了“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但只在个别中小学推行,形成新一代传承群体尚需时日。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大“宜昌丝竹进校园”活动力度,在小溪塔、鸦鹊岭、龙泉等乡镇,增加传承宜昌丝竹的中小学校和学生数量,扩大普及范围;在此基础上,与宜昌本地的三峡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地处省城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让宜昌丝竹进入高校课堂,开辟一个普及、传承、发展的新天地。许多高校学生都是民乐爱好者,他们有扎实的器乐演奏基础,若能让宜昌丝竹走进高校课堂,让部分有志传承、弘扬民族音乐的年轻人学习宜昌丝竹音乐文化,不仅能快速提升宜昌丝竹的影响力,也必将能为短期内培养出新一代骨干力量和演奏高手奠定基础,有效解决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

4.2使乐人乐业,让传承队伍稳定发展

笔者调查发现,从事宜昌丝竹表演和传承的艺人,70%以上都是农民,且岁数较大。而近年来请丝竹乐班参与举办时令节庆活动和传统婚丧嫁娶仪式的人不断减少,艺人们收入不稳定;再加上能享受政府补贴的人员相对较少,补贴资金有限,许多艺人迫于生活压力,或外出打工,或从事农活,无暇顾及或难以专注于宜昌丝竹的表演和传承,导致民间丝竹乐班逐年减少。建议当地政府增加宜昌丝竹保护传承专项预算,在基层申报、部门审核、评议公示的基础上,加大对区级以上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力度,消除艺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事宜昌丝竹的表演练习、培训授课和带徒传艺,使传承队伍稳定发展。同时可结合当地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采取政府择优资助的方式,在民俗博物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和古文化街等场所,为部分优秀的丝竹乐班免费提供固定的表演和传承场所。也可由政府和文化部门牵线搭桥,让企业冠名捐助丝竹乐团或设立宜昌丝竹馆,使乐人乐业,专心普及、传承宜昌丝竹音乐文化,守住精神家园。

4.3与景区融合,让宜昌丝竹成为旅游特色

独特的地方文化艺术,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突出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实现旅游景区与宜昌丝竹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亲身感受宜昌丝竹礼乐文化的魅力,既有利于丰富旅游景区内容,提升景区文化品位,也有助于促进宜昌丝竹的传承保护。宜昌地处鄂西生态旅游圈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等一批著名景区,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推进文旅互动、活态开发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结合旅游市场,对宜昌丝竹进行适度开发,整合现有表演团体,广泛吸纳宜昌丝竹表演人才进入景区演出市场,打造体现原生态宜昌丝竹礼乐文化的优秀演出节目(如:可将融入当地传统习俗和宜昌丝竹文化的传统婚礼打造成舞台剧进行表演);也可结合旅游市场开发,规划设置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宜昌丝竹的茶馆酒楼,既让宜昌丝竹成为旅游特色,得到普及和活态传承,为其传承、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又可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4.4请专家谋划,让宜昌丝竹走向大众舞台

宜昌丝竹是前人艺术创造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曲调古雅、优美动听,笔者在欣赏丝竹艺人演奏时,往往有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但目前,宜昌丝竹的传播面、知晓面还不广,影响力也不大,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笔者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三峡国际旅游节等活动,邀请全国、全省知名的音乐、艺术、民俗专家和新闻媒体参加,定期举办宜昌丝竹传承保护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民间艺术节和演出比赛等活动,并使之常态化。通过举办上述活动,让专家为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为宜昌丝竹创作新曲、推陈出新,帮助打造像“女子十二乐坊”一样有影响力的宜昌丝竹品牌团队;让大众传媒向全国人民宣传、展示宜昌丝竹的迷人风采,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提升公众参与度,使宜昌丝竹像京剧、昆曲和江南丝竹一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史新民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M].武汉:中国版本图书馆,1994.

[4]郑培凯主编.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田翠华.宜昌丝竹的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6]蔡际洲,熊谷平.宜昌丝竹的艺术特点[J].中国音乐,1993,03:47.

[7]宜昌市文化局、三峡大学三峡文化研究中心编. 三峡民间艺术集粹[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宜昌市夷陵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夷陵国宝[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

[9]冯万林主编. 宜昌记忆――宜昌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10]鸦鹊岭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鸦鹊岭镇志[M].宜昌:内部资料,2010.

[11]龙泉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龙泉镇志(1840-2005)[M].宜昌:内部资料,2010.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因为爱,所以怕 下一篇:只想做一本美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