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四字训练法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2022-09-28 07:55:06

巧用四字训练法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源起于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数学《大纲》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能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并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身为一线教师,这自然成了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一大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补、比、画、问” 数学解题四字训练法对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一、巧用“补”字,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一般情况下,数学出题,往往条件不齐或问题不完整,若要顺利解题,一个“补”字就至关重要。“补”,就是补条件、补问题,使题目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其结构和数量关系。学生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

二、巧用“比”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通过比较,可以找出相似、相近应用题知识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1:①小明家有鸭8只,鸡5只,鸡比鸭少几只?②小明家有鸭8只,鸡比鸭少3只,鸡有几只?解题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题面,比较分析:两题中有一个条件相同,即小明家有鸭8只,而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①的另一条件恰是②的问题;①的问题在②里恰成了它的另一条件。因此,可以明确:鸭多而鸡少,鸭比鸡多多少也就是鸡比鸭少多少。那么鸭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鸡相等的,另一部分是比鸡多出来的。进一步可得:题①是求鸭比鸡多出来的部分,即“8-5=3(只)”。题②是求鸭与鸡相等的部分,即“8-3=5(只)”。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三、巧用“画”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顾名思义,“画”就是用直观、可见的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和感性材料,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以本文例1解说:题①,教师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笔画出8只鸭,黑板右边用黄笔画出5只鸡。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将图画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8-5=3(只)”。题②,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红笔画出8只鸭,然后将其中3只鸭改变成黄色,根据提问,学生也能很快地得出数学应用题“8-3=5(只)”。

四、巧用“问”字,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问,学生解答。“问”不是简单的随意而问,应该有针对性、条理性和系统性。

1. 有针对性地抓住关键词、句直接提问。例1中,①鸭8只,鸡5只,“谁多?”(鸭多)“鸭可分为哪两部分?”(一是和鸡等同部分,二是比鸡多的部分)②鸭8只,鸡比鸭少3只,“谁少?”(鸡少)“鸭可分为哪两部分?”(和鸡等同部分,比鸡多的部分即鸡少的部分)前一问是引导学生“比多”“比少”直接作出判断,后一问是在前一问基础上推论出多的数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 有条理性的连续提问。例2:实验小学某班有48人,要开展兴趣活动,平均分成8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道题说了件什么事?给了什么条件? 问的什么?”;②“求每组人数,实际求什么?”(把48平均分成8份,每份多少);③“平均分配人数,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求解?”[48÷8=6(人)]。4个连续性的问题设计,旨在揭示“48÷8”的由来,而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维分解、判断、推理的过程。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下一篇:小议“个性化学习”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