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培训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28 07:51:40

中职教师培训策略探究

中职教师培训已经初具规模,但根据目前中职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要促进中职教师培训的良性开展,发挥其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作用,依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仍需从以下诸多方面寻求突破。

一、全面提高对中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

《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战略高度,全面重视中职教师培训。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视作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和效益、办出职业特色的根本大计来抓,对中职教师队伍的现状做出客观分析,根据国家下达的人才培养任务,确定各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中职教师培训的组织制度、培训内容、培训费用、奖惩及培训的评价体系。建议国家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计划下达各省(区),应该每年尽快尽早地下达培训任务,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各项培训准备工作。培训任务分配应适当集中,计划数量要与职教事业发展相适应。省(区)则要积极实施培养、培训计划,使中职学校教师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都与需要基本适应,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应该吃透“两部”的精神,执行贯彻培训的要求,学校选派自己真正的骨干教师参加;不要把中职教师培训形式化,成为走过场培训;同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把好资格审查关。参训教师要把培训作为提高学术水平,从而深化、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二、建立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机制

搞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工程,需要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通力合作,按《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从政策、计划、财力、基地建设等方面保障各环节的全面实施。

1.建立健全中职教师培训相关政策、法规及监管、评估、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有《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这虽然宏观上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对教师培训的过程和绩效缺乏相应的指导、监管、评价机制,培训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教师受训的主观需求,挫伤了其积极性。亟须设置分类分层具体培训纲要,有章可循地指导培训实施;建立立体综合监督评价体系,从培训机构、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对培训内容、过程、对象及效果等进行监管评估,促进培训规范、有序、高效。

我国由于体制与机制原因,很多企业处于转型期,企业参与中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应该通过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中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让中职培训基地承担部分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基地派遣专家给企业员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企业接管中职教师的实践培训,从而可以互相促进,互利互惠。另一方面,教育立法是国家调控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家对职业教育体制的管理和运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用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明确企业与学校的责、权、利。可以从税收来刺激企业对中职教师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出资把中职教师培训基地设在企业,那些承担了中职教师培训的企业如果按要求给中职教师进行培训,政府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用这样一种形式去激励企业,让企业有所收益。

在中职教师的培训上,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教师教育管理制度,实现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使“我要学”成为教师内在驱动力。中职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学习,学习所规定的课程,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学校可以凭证书奖励教师。政府为了鼓励教师持续进修,可实行按学历区分教师等级制度。采取激励教师不断进修的措施,应真正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为教师着想又能使教师从中受益,才能更受教师的欢迎。

2.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

目前,中职教师培训相关经费实施的是政府投入、院校和个人共同分担的经费解决措施。政府的投入是根本,中职院校的经费承担是义务,因为师资培养培训根本是为中职院校服务的,个人适当缴费也是应当的。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长期投入,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基地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必须有政府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地区、院校、专业等差异性直接导致院校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有些院校维持日常的运转尚困难,很难抽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专门的师资培训。个人缴费从某个方面来讲只是市场体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问题,且个人缴费比重过大会直接影响参培积极性。因此,一是政府要从政策上确保对中职教师培训的投入,应有一定比重的专门的财政预算;二是基地要发挥优势,广开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三是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费安排,将师资培训投资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必要开支。

3.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发挥其主体功能

提高基地及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基地建设的必然要求。基地对教师的培训应该起到先导和示范的作用,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是按照社会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基地的专业门类设置也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一是专业设置有的放矢。通过政策研究和市场调研,了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把脉其现实需求和宏观远景。了解中职教育的现状及职业院校专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二是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如打破传统的封闭式集中教学,采取开放式网络教学,采取学分制管理,谋求跨域(跨地区、跨国)合作交流,自办产学结合实体等。一切以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宗旨,促进基地自身健康,和谐发展。

加强基地管理是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分层建立专职机构指导、支持管理基地建设。国家负责政策制定、资质评估、资源统筹等方面工作,地方政府则要给予土地、经费、人力等方面支持;学校或企业是基地的依托实体,要完善基地的招生管理、课程开设、质量检测及保障工作等,保证基地的正常运作;基地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的有效措施,要探索符合基地及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培训效能。

加强基地本身师资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要本着先进性、开放性的原则。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和应用能力,使其适应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保证其知识的先进性;加强和企业、高校的合作,聘用一些企业的技术能手和职教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保证培训教师准入的开放性。让受训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锻炼,或派出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或学术交流,保证受训渠道的开放性。

三、追踪预测培训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教师的培训需求是呈动态发展变化的,不同类型的教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建立和完善中职教师培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预测机制,全面准确地了解其需求信息,才能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职教师培训信息研究和预测应注意广泛吸收,如教育专家、培训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受训的一线教师等各方面代表的意见,使其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全面性。应高度重视实地调查、考察方法的应用。可以考虑采用倒推法的培养方案。什么是倒推法呢?就是调研中职生就业岗位人群,从单位就业需求中预测教师的培训需求,然后制定培训方案。

中职教师培训基地,绝不能不考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培训所有专业,一定要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依托,与要培训的职业学校一同制定培训计划。推行具体培养、培训计划时,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突出各自优势和强项。

四、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综合效能

中职教师们普遍对以往的教师培训效果不太满意,强烈要求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中职教师培训可以和科研相结合,倡导专业人员与基层学校结伴研究、共同发展。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要求,既有利于教师从科研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使专业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又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科研既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由于中职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多是实用型技术,其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论是从主观激励还是客观诱导的角度来看,中职教师培训和科研结合都要求我们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科研和培训人员的互相学习和渗透,培训机构与基层学校结成联盟共同提高培训综合效能。

第二,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为了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全国自上而下进行了各种教师培训,这些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实践证明,集中培训与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效果是最好的。毕竟每年参加部级中职教师培训人数有限,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让学有所获的教师回来,根据本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师成长的需要带动校本培训,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可以多种多样,“送出去、请进来”,提高培训综合效能。

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途径,提高实训效果。企业实践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为保持现任教师的技术先进性,许多发达国家都实施了教师的企业进修制度。我国目前的中职院校培养的成功经验是“订单式”的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企业单位的工作实际,才能对培养对象进行更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还可以通过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进行,通过到企业聘请管理及工程技术专家来校讲学或兼职教学,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当然,有条件的中职院校更可以兴办一些校办企业,把教师作为生产和经营的主要人才来源,这样不仅锻炼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促使教师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践,而且解决了学校实训基地的问题,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有针对性开展特殊专业的实训工作。不同专业到企业实践也应有所不同,很多机密的东西在企业实践中无法真正涉及,比如会计专业要去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经贸专业去了解跟别人谈判的全过程,等等,高精专业车间也不可能轻易让培训学员参与,建议像这样的专业建立模拟实习基地,如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一些仿真厂房,让学员动手加工一些零件。

上一篇:关于教师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试论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