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的思考

时间:2022-09-28 07:46:53

关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的思考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系统分析内外环境的影响,理性认识客观条件所限,以因材施教为导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大班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53-01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结合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从细分学生差异入手,设计多层多类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特点,才能全面的培养学生。

一、思想政治教学课大班额情况概述

大班额,通常是指班级规模超过法定的人数。我国大班额标准,一般认为46—55人,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在高等教育扩招形势下,受教学资源的局限,思政课普遍采用2—3个自然班合并的形式,因此重视对授课情况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二、思想政治课中的现象分析

1.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有待完善

1.1课程内容欠缺整合。

1.2课程要求缺乏层次性。

1.3课程内容缺少时效性。

2.教授过程弱化了实效性

2.1课堂讲授呈固化,实践教学显单薄。

2.2教学队伍构成单薄。

3.课堂管理效能下降

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的方法与途径

1.多种测量方法支撑,细分学生层次。因材施教中的“材”,指资质、能力、情感、需要、兴趣、动机、个性特征等个体差异。识材、辨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实施异质教学的基础。加德纳教授提出每个人都至少有七种智能,形成了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三类测试方法,知识点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知识背景,价值取向等,掌握学生客观素质;学习类型测量表,了解学习认知风格,教学兼顾不同的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心理测量工具,辅助学生了解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归类相似学生群,提高对不同群体中的个体关注度。

2.根据层次需求,多种评定方式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开展自学辅导、选修制、书单阅读、帮扶结对等教学形式。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面,可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必答题和选答题以及加分题交替布置;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分组批改等组合采用;在成绩评定中可从学习态度、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实践参与四个维度进行考评。全方面全覆盖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分步骤实现先扬长避短,后扬长补短的发展目标。

3.教学管理精致化,突破大班额授课的条件局限。教学管理的精致化包含了三个层次: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追求质量,以目标为导向;注重管理过程和细节,在合理、有效、节约的管理过程中突出对人的关注。结合大班额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可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3.1重视物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①空气对学生的影响,含氧浓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大脑的运作效率。②光线与照明对学生的影响,适宜的照明度可使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提高。③噪音对学生的影响,在大班额授课环境中容易受到本班教师扩音器回音或是隔壁班级扩音器声音的干扰,整个教室里噪音大。④颜色对学生的影响,环境的颜色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思维、美感以及学习和工作效率。⑤学生座位影响学生的思维。研究表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经常扫视中间学生约占40%,左边学生约占17%,右边学生约占39%,较少注意后边的学生。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中,也体现这样的规律,后、边排的学生交往频率低,消极反应强度较大。可以采取课堂循环座位制,合理规划座位安排。

3.2创设有利于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环境。艾伯特·赫拉别恩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自然的微笑、生动的表情、欣赏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等神态语言肢体语言,能鼓励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展现出他们个性和天性,发挥他们的思辨思维和创新能力。辅之多媒体、教学图片、实物教具等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演、读、写等设计,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

3.3课堂设计符合认知机构的普遍心理过程。心理学家赫布曾说:“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好。”课中以时事播报,热点事件作为导入,综合运用提问、回顾、对比等手段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好奇,重新构建他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将内容设计在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内。

四、以思政课的实践转向为契机。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

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拓人生、创造价值的前阶。思政课更应注重以开放的视野、发散的视角、优秀的品格来培养人。大学生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与日俱增的协同合作意识,以及大班额的人数规模,为思政课实践转向孕育了潜力。

1.编制与现行理论教程相配套的实践教程。实现思政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必须改革教材呈现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主题阅读、主题研讨、主题讲座等多种实践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借助导读一助读、体验一感受、表达一交流、应用一实践、延伸一拓展等模块,关注了整体视野的表达,勾连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联系。在考虑理论的系统性和内容知识型的前提下,充分贴近实际情况,贴近社会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提高,真正感受到此类课程的魅力。

2.围绕实践要求,构建立体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作为理念,指共同体的一种精神和性质;作为实体,学习小组是共同体的基本载体和表现形式。学习小组组织起来快速、轻便、灵活,又便于教师了解、参与、引导以及调控。

2.1学习共同体的规模。一般情况下,学生喜欢以两两的方式就坐。因此组建小组宜采用双数,然后根据实践项目的复杂程度灵活设置四人组或是六人组的规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2.2分组的一般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组建不同性质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如同质分组,把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其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敢于参与,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另一种为异质分组,把相差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有助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集思广益,拓宽思路,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

2.3教师转变角色,推进共同体发展。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明确意图的、积极的建构过程。在共同体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在共同体中充当过程中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指导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互相学习和互利学习。组织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把课堂的导语权、提问权、某些问题的讲解权、结语权交给学生,以讨论法、点评法、辩论法、新闻传递法、自学研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习共同体学识上的不断成长。

五、多维互动,柔性化的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多维互动的开展,可以从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两个层面来开展。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下,师师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老师间的互动,思政教育几乎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可建立每个学生的思政档案,记录该学生在此门课上的个人特点。课程授课老师之间,通过档案记录最快时间了解学生们特点,优化教学方案,达到无缝衔接,提高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思政教师和学工人员的互动性,根据不同年级段的素质要求和不同专业的职业规划导向,形成合力,联动互动的育人空间更适应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信息互动,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三规”(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传授规定的内容)限制,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探讨问题、双向沟通。

上一篇:工会在合资企业如何凸显人文关怀 下一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经济社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