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喜子在哪里战胜了敌人

时间:2022-09-28 07:19:02

写小说,最重要的是写好人物,要写好人物,又离不开环境描写。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之外,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有了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才能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我有深切的体会。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走出沼泽》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上。小说的大意是:日本鬼子野蛮地屠杀了村子里两千多中国百姓,只有一个叫喜子的少年逃脱了,成了目睹这场血腥暴行的唯一活口。鬼子为了掩盖罪行,就在百里沼泽中对他进行追杀。他凭着爱国心和责任感,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周旋。终于在良心未泯的汉奸马脸翻译的帮助下,逃离虎口,走出沼泽……

小说开头。我用了这样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无边无际的沼泽地已是日暮黄昏。浓重的雾霭沉落在密密匝匝的芦苇中,加深了沼泽地的沉重与寂静。村子里没有了火光,也没有了枪声,就连稀有的一两声狗吠和老鸹叫都没有。”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烘托出的战争背景。

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为了表现喜子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性格发展,我特地为他设置了两小段不同的自然环境描写,用以表现他嫉恶如仇、刚毅勇敢的性格。

“生长在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片沼泽地的险恶。方圆几十里,杂草丛生,芦苇成林,泥潭密布。上看不见天,下看不见地。明明看见是丛草棵,可脚一踩上去,却汩汩冒出污臭的黑水来,稍不小心,就会被翻到泥潭里出不来。这一块死亡,人们轻易是不敢涉足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一个13岁的手无寸铁的少年同一群荷枪实弹的日寇拼搏,缺机智,少坚强,何以行呢?

“再次瞅见那小队日军官兵是次日早晨。这是一个晴好天气。满天火烧云就像塘堰里凝固的血。喜子怀疑那些云块都是被塘堰里的血浸透了的,不然何以那么红那么艳。他在爬出塘堰那一刻曾经回过一次头。但那一次却给他留下了铭心刻骨的记忆。半塘尸体半塘碧血。残阳落在那上面反射出血红的光。万籁无声,一片宁静。”自然景观的描述,加上血腥场景的回眸,形象生动地阐释出喜子的心灵痛苦与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为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喜子和他的小伙伴福禄儿在芦苇里坚守,隐蔽,逃过敌人一次次的追杀,缓过一口气:“半刻钟之后,沼泽地又是一片沉寂。日头直射而下。周围腾起丝丝缕缕的水雾,四下臭熏熏一片。喜子咂巴砸巴干裂的嘴唇,木木地仰望着轻轻摆动的芦梢和窄窄的天空。”暂时的松缓,意味着有重大事情将要发生。接下去就是福禄儿的爱犬秃尾巴与敌人军犬的同归于尽以及福禄儿的壮烈牺牲,强烈地震撼着喜子的心灵。他明白,无论如何一定要走出这无边无涯的泥潭,实现贵贵叔沉重冷峻的遗嘱:留个活口,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告诉世人。于是,喜子的性格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沼泽地里又是无边的静。”“天阴,看不见日头。野蛮的风把芦苇掀得东倒西歪,瑟瑟乱响……”喜子落进了敌人的包围,小胡子霍地抽出军刀搁在他的肩头上,喜子先是有些怕,后来就镇静了。当马脸翻译对小胡子说,这娃娃是乞儿,哑巴,不会说话的……他就真的哑巴起来,目光便有些呆滞无神,脸上显出怯怯惧色。小胡子又把刀刃朝他脖根上伸伸。他觉得那刀刃已经切进肉里,但不疼,只是冰凉。他心中已有了应对之策。他已经成长起来,成了一个抗日小战士。

喜子悄悄拖过竹篙提在手里,觑着小胡子的腰背使出吃奶的力气呀的一声狠命戳去……小胡子无声无息蹲了下去。在马脸翻译的帮助下,他终于走出百里沼泽……

于是,我用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来结尾:

“……喜子终于看见了歪脖子枯树。稀疏的树杈上栖息着几只老鸹,惊慌失措地瞅着他扑打几下坚硬的黑翅膀,却破天荒地没有叫。”

高远、冷峻、凝重,令人遐想,耐人寻味,既加深了人物形象塑造,又暗示出社会背景,深化了作品主题。

上一篇:模糊的送别等 下一篇:植物“疯长”预报火山喷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