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忆小窑岭

时间:2022-09-28 05:03:23

小窑岭,顾其名思其义,这个岭上应该有窑洞,或者有砖窑或其他烧制什么的“窑”。

这里不是陕北,也就没有人们通常理解的供人居住的窑洞。排除这一层含义,那么就只剩下烧制方面的“窑”了。但是,就连这个“窑”字的涵盖之意我也不能确定。皆因可供我考证的人已经找不到了。

我只知道这里有“窑泥”。

小窑岭位于集安市太平乡(现麻线乡)太平村西,高不过二百米,坡度有四五十度的样子。岭西坡是一个叫“西沟”的小屯子。

小时候,常见有点手艺的叔伯们,手里团着一块湿叽叽的灰蓝色的粘土。团着团着就变成了小猴、小猪,或者小鸟、小人儿。成形后,并不烧制,随意地摆在窗台上,任风吹干,供小孩子们把玩。稍大后,我翻过岭顶,看到在岭西坡,有一个不大点儿的坑,坑里坑外散乱着一地砖红色的破瓦片,我们当地人叫“瓦齿”。随手拣一小块拿回家,父亲说这应该是缸或盆的“瓦齿”。父亲也只是听说那地方曾有过一个“窑”。窑从什么时候废的,因什么而废的,都无从考证。那时我家从江西南昌“下放”到这里没几个年头。

废了窑的小窑岭,则有另外的风景。

冬天,是小窑岭最具活力的季节。那时候,没有什么“温室效应”,也不知道还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名词。

印象中,那时的雪,刚下起来的时候,是细细的,不成气候的,满目是混沌的世界。远远看去,小窑岭挂在半空中,若隐若现,恍如幻境。然而,就在你的思绪徜徉于这人间幻境的时候,一回神儿,这细细的雪粒,已变成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在静谧的天地间肆意飞舞,用不了多会儿便将小窑岭厚厚实实的覆盖了。

此时,无声的雪变成了有声的号令。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出动了。从我家的街东头朝西头望去,甚至可以看到人与爬犁连成的长龙。孩子们(也常有大老爷们和小媳妇)拉着爬犁,提着“拐子”,或者推着“轱辘圈”,揣着“陀螺”,缕缕行行的聚集到岭上岭下,摆开了战场。

小窑岭的坡度,很适合“放爬犁”。一个“放”字,足以想象玩爬犁的动态。有时候也叫“打爬犁”。用“打”字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是在平地上玩了。从“放”和“打”这两个动词上,便可知我们这里的爬犁,可不是大家在电视上常看到的牛、马、狗拉的那种。其主要的功能是玩耍,不过偶尔也有用它拉点大豆、玉米、稻子去磨坊“推磨”的。

我们这里的爬犁,做工要复杂一些。爬犁身子是几块木板拼接的板面,相当于人的身宽。平板两侧的爬犁腿,是两条木楞。再顺着木楞的底端分别钉上一根铁条,起到助滑作用。爬犁身子中间的木板要长出一截,充当爬犁的脖子,用螺丝杆垂直穿过爬犁头木板,用螺丝帽加以固定。用螺丝杆连接是为了使爬犁头自如的拐弯。爬犁头的结构大致与身子一样,只是小很多,木板是横向的,呈方形,中间木板两头要长出一截,用作脚蹬子,也可做方向盘使用。

“放爬犁”的时候,或一人,或两人,亦可三人,坐在一张爬犁上,喊着、笑着,嗖、嗖、嗖地从岭顶冲下山坡。打头的若控制不好,常常闹得“人仰马翻”,众人便爆发出一阵哄笑。当然,即使人仰马翻,也不必担忧,绵厚的白雪,便是大自然早已铺就的保护毯。

这里还适合滑雪。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某个冬天,通化市的一个滑雪队曾来到这里进行滑雪训练。他们横踏着滑雪板,拄着雪杖一步一步上坡的样子,让我多年后在电视上看到企鹅时,脑海里会倏然闪现这一场景。我们这些未见过世面的孩子,在岭下看着滑雪队员们站在岭顶,觉得此刻的山岭是那么高不可攀。他们飞驰而下的身姿,挟裹着腾起的雪雾,好似天兵天将下界,只觉得一眨眼的功夫,便飘然降落人间。特别是他们临到终点那个优雅的旋转,惊羡得我大张着嘴巴,如同开启了的天门,久久忘记关闭……

直至2007年,我到长春莲花山滑雪场圆了滑雪梦,那扇门啊,才徐徐的、徐徐的拢合。

岭上的技艺超群,岭下的也卓而不凡。先说打“拐子”。“拐子”,是在一块镶了四沿的木板下面,钉上一条用木条夹着的钢板,类似冰刀。 打“拐子”时,两脚踩在木板上,蹲下来,双手拄着拐棍(木拐棍的下端需要钉上一枚钉子,防止打滑),在冰面上随意滑行。别看有两只拐棍,掌握不好平衡的话,也照样摔跤。由此看来,“拐棍”再强,终究要靠自身的本领。

“轱辘圈”,亦即“铁环”。玩法很简单,把一个铁棍的一端,崴成一个弧度,像反转的钢轨,“轱辘圈”就在这个反转的钢轨槽里,被推着往前轱辘。虽然简单,却常常轱辘得里倒外斜,划出了一条条曲折的轨迹。当然,脱轨也是常有的事。

陀螺,在别的地方也叫“冰猴”。这就是说,它并不是我们这里独有的,玩法也没什么区别。就是用两只手捏住陀螺一扭,让它旋转起来,再不断的用一条短鞭子抽它的“底盘”,以使它的动力得到不断的增强,旋转的更持久。我不知道,先人设计这个游戏,是否也设计了后人的成长理论──只有不断的“鞭策”,才会动力十足?

长大以后,再看小窑岭,感觉它没有那么高了。

或许与小窑岭冥冥中糸着一份缘。父亲患了脑血栓病,几年间省内省外的治疗,毫无多大起色。恰巧一位柳河的先生来到我们这里,众人声称他能掐会算。母亲把他请到家里,好吃好喝的招待了一个月,只求他能给父亲的病带来些转机。他掐指一算,说,爷爷坟里的头骨长进去树根了,所以父亲的血脉就不通。问他怎么办,他说,必须挪坟,换个坟茔地,父亲的病才有望。母亲本不是很迷信的人,但奶奶说了,不就是迁个坟吗?只要能治好病,怎么就不能迁?母亲跟两个儿子商量,儿子意见不一。算命先生又拿出“绝活儿”,说出了弟弟后背上连他自己原本都不知晓的印记。意见相左的哥哥被说服了,那岂有不迁之理?经过先生的踏查,最终选定了小窑岭上的一处山坡。说是风水好,前面视野开阔,五座莲花山峰环绕,可保佑子孙后代富贵吉祥。

父亲的病并没有按先生所掐算的痊愈或者好转,没几年的功夫,父亲耗尽了最后一点气血,还是离开了我们。两年后,奶奶也因突发脑溢血,在这里与爷爷会合。偶尔我们兄妹与母亲谈起迁坟的对与错时,没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五年前,母亲也来到了这个令她费解的地方,不知她会怎样与父亲讨论这个话题?每逢祭日,当我一步一步,气喘吁吁地登临岭顶远眺之时,相关的、不相关的问题仍会时不时的在脑子里角斗,让我理不出“理表”。

小窑岭,你可否帮帮我?

悠悠数十载,小窑岭的冬季,依然有冷、有暧,有霜、有雪,只是不见了飞身而下的勇将和那“人仰马翻”的喧嚣……

上一篇:夯实根基 创新转型努力开创长白山农商银行经营... 下一篇:同居散伙后的财产归属